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淺談清朝對東北實行的封禁政策

淺談清朝對東北實行的封禁政策

「封禁」最早始於努爾哈赤天命年間,範圍在威遠堡邊門外,鴨綠江以西,長白山西南一帶,方式是設圍場、參山和松子官山。崇德年間,皇太極在原明代遼東邊牆東段與鴨綠江之間,設置了一條空曠地帶,即東邊外閑荒作為禁區,這一禁區主要是禁止朝鮮人為入禁區採獵定居,而踐踏「龍脈」設置的。這也是封禁的最早形式。

提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政策,我們可能會聯想到閉關鎖國政策,這兩種政策聯繫不大,但影響卻有些相似,我們也可以想象,清朝似乎比較熱衷於依靠封閉這種方式來保護自身的利益。

「封禁」最早始於努爾哈赤天命年間,範圍在威遠堡邊門外,鴨綠江以西,長白山西南一帶,方式是設圍場、參山和松子官山。崇德年間,皇太極在原明代遼東邊牆東段與鴨綠江之間,設置了一條空曠地帶,即東邊外閑荒作為禁區,這一禁區主要是禁止朝鮮人為入禁區採獵定居,而踐踏「龍脈」設置的。這也是封禁的最早形式。

順治初年開始修築柳條邊,經過順治、康熙兩朝的修築,形成了以山海關、威遠堡、鳳凰城和法特哈四個交通要塞為點連成的「人」字形籬笆。柳條邊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對所經地方起到了較強的保護與隔離作用,同時也較明顯地界定了畜牧區、游牧區及農業經濟區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禁止朝鮮人、民人進入關外,以維護其「發祥聖地」的作用。

瀋陽柳條邊遺址

清朝對東北的封禁政策最大特點是禁弛交替。清朝統治者最初修築柳條邊是來禁止民人、蒙古人和朝鮮人越過籬笆打獵、放牧、采參的,而在順治十年(1653年)到康熙六年(1667年)間,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圖久遠之策,又多次頒布招民出關開墾的法令,這樣在柳條邊「禁」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弛」的現象。隨著東北地區流民的增加,荒地得到了開墾,東北大地呈現出了一片熱鬧的繁華景象,但康熙對這種「繁華景象」卻感到憂慮,於是,康熙七年(1668年)下令封禁,民人出關需辦理繁瑣手續,但是還不是嚴格禁止。只是到了乾隆和嘉慶年間,才日益加強封禁政策,對東北採取了全面封禁:乾隆十五年(1750年)下令:「奉天沿海地方多撥官兵稽查,不許內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并行山東、江、浙、閩、廣五省督撫,嚴禁商船夾帶閑人。再山海關、喜峰口及九處邊門,皆令守邊旗員和沿邊州縣嚴行禁阻。」在此之前還曾下令驅逐進入東北的流民。乾隆五年(1740年)上諭曰:「盛京為滿洲根本之地,所關甚重。今彼處聚集民人甚多,悉將地畝占種……與其徒令伊等占種,孰若令旗人耕種乎?即旗人不得耕種,將地畝空閑,以備操兵圍獵,亦無不可。」因此,清政府下令奉天流民必須取保入籍,否則限其10年內遷回原籍。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總會將犯人流放寧古塔,但由於封禁政策流放此地的犯人也逐漸減少了。乾隆元年(1736年)上諭曰:「黑龍江、寧古塔、吉林烏拉等處地方,若概將犯人發遣,由該處聚集匪類多人,恐本處之人漸染惡習,有關風俗。朕意嗣後如滿洲有犯法應發遣者,仍發黑龍江等處,其漢人犯發遣之罪者,應改發於各省煙瘴地方。」從此,清政府發往東北的流犯日益減少。吉林、黑龍江地區大部分處於柳條邊外,更屬禁中之禁,是封禁最嚴的地區。嘉慶時期封禁更嚴,關外土地盡在封禁之列,並且從山海關、內蒙古及奉天沿海進入東北的陸海交通線,也被列為封禁之地。東北封禁在地理上不斷地擴大,延伸到了柳條邊的外圍。從此,東北地區在經濟、文化、內外交流方面陷入了空前封閉狀態。

道光、咸豐以來,東北流民私墾日盛,清廷的財政稅收日窘,沙俄侵土蝕邊日甚。清廷為了實邊,不得不部分開放禁荒,直到光緒初年清政府發給漢族移民執照為止,封禁政策結束,徹底開禁。

如上所述,道光、咸豐以前的清朝歷代皇帝對東北都實行封禁政策,自清朝中期以來,關內人口迅速增長的壓力日益嚴重,面對東北地區的人稀地廣、良田沃壤的情況,無地少地的關內農民自然就會想到出關移民墾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允許漢人移居關外,不但許多荒地可被開墾,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且可以充實東北邊疆,改變那裡人煙稀少的情況,於邊界防務也大有好處。那麼,清朝統治者何以拋卻這些好處,執行封禁東北的政策呢?總結原因有如下幾點:獨佔東北特產,保護滿族人與國家的經濟利益;在東北建立一個強悍、純粹的八旗兵源基地;建立俯視中原的戰略態勢;實行民族隔離,保障其統治安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