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包容與放下,才是智慧人生的不二法門

人有得意日,必有失意時。人生最大的苦痛也許並不在於一生都一無所有,而在於得到之後的失去、擁有之後的孤寂。若是一直冷清,一直孤寂,一直潦倒,倒也不會覺得怎樣痛苦,可人最怕的還不就是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不會久長嗎?正是因為對「無常」的恐懼,人們總想牢牢地抓緊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有愛情的便渴望此生再不分離,可一旦自己厭倦了這種感情,卻又巴不得對方能早早消失掉才好;有權力的都妄圖讓自己的權勢再大些,地位再高些,可一旦遭遇身體上的重大疾病,便希望用全部的財富和權勢去換來一個再活幾年的機會。

短暫的得到與長久的失去相比,到底哪個更讓人痛心,恐怕天下人雖然答案不一,可到底沒有人喜歡品嘗求而不得、得而永失的滋味吧。人啊,就是一個矛盾體。明明知道一切不長久,還偏偏要什麼都挽留。當然,為了感情挽留一下,表白一下,這並無可厚非。可一旦對什麼都執著起來,那便是真正地把自己裹進了痛苦的旋流之中,再也不能逃離。

但遺憾的是,人生就是這麼變化無常。不管你願不願意,有得到就會有失去,所以,真正能用笑容面對世間苦痛,看淡世間禍福的人,若不是真的有一顆禪心在,那便是徹底的麻木,用麻木替代了對慾望的追求,然後還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可一旦他們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之前苦求不到的東西都在一夜之間聚攏到他們手中,他們便會喜笑顏開,表現得不那麼淡定了。而且他們還會渴求得更多,結果就是給自己的身心又套上了慾望的枷鎖。

可見,無欲無求不一定是大徹大悟,也可能是一種消極麻木。當然了,欲求過多也不好,心中有求,便生掛礙。可人生在世總需要物質資糧,不然就無法生活下去。所以,欲求適當才最好,這也是一種「中道」。修行者不是不需要物質生活,而是不會讓自己靈明的心被物慾吞噬。如果哪個人說自己什麼物質欲求都不需要了,這也是一種妄語,——人又不是木雕泥塑的造像,自然需要吃穿,無欲無求也不過是理想中的狀態。可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環境,想要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們的心靈都不要被物慾吞沒,——這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警醒的事情。只有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執著、自己所執著的事物都在瞬息變化中,我們自然不會被慾望做左右了。這個時候,我們才是最自由的!

讀書沙龍上與讀者朋友合影

一旦你真的放鬆下來,沉靜下來,你可能都不相信,像眼前這樣什麼事情都不做的狀態也是一種修行。或許你還在訝異著,「難道改變心靈的狀態就是一種修行嗎」,當然,不然你覺得修行應該是怎樣呢?像出家老僧一般盤腿打坐積年累月?可惜,如果僅僅是枯坐,那麼這對於心靈的解脫了無益處。修行,修心,不過是為著轉當下一念,改變心靈的寬度,生命的寬度也會隨之增加。

「有德即是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這是聖嚴法師所總結出的人生大智慧,可若是真的踐行起來,我想,這條修行之路一定比遊覽寺院的路要難行得多。

修行難為,可到底也要去做。每日我們都口談幸福,追逐快樂,但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如何獲得快樂,卻怕是很少有人去思索了。有人把快樂定義為自我個性的放逐,在釋放自我中得到快感,全然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如何;有人把快樂視為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富足,所以一旦事業上出現波折、生活上凸現困窘,馬上就頹唐不已,似乎全天下就他一個人最最痛苦。

因此,快樂的人生,真的應該有些胸懷去包容萬物,看得淡放得下,聽著平常,可卻不是人人生來就能做到。這個過程艱辛而痛苦,但卻能讓我們的人生真正幸福起來。正如這拜山之路,一步步走來何其辛苦、疲憊,可真正走進了山門,一顆久而懸著的心倒能坦然放下,之前再怎麼艱辛的道路也不覺得苦了。

《心.行》一書作者,馬超,2011年畢業於西藏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為藏傳佛教哲學。代表作品《只有當心非常安靜時》《高僧說什麼》《優雅就是不著急》《西藏,一場最美的遇見》等。

正所謂「苦才是人生」,當我們認識到了世間之苦,才會想到如何讓人生不苦。在苦中改變自己,讓自己快樂起來,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人生修行課程中比較重要的那一堂。對於心寬之人來說,眼前的苦,經歷過的苦,他不會覺得苦,他會把所有的苦看做是通往自心解脫的橋樑,甚至還會感恩自己所經歷、所承受過的痛苦與苦難。

心寬之人,他也必定能放下一切自我執著,不在心靈上自我設限,用包容之心做人,不僅是要包容傷害我們的人,也是要包容我們並不滿意的處境,不抱怨,不嗔恨,將人生經營得洒脫又快樂。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那麼你也不會再為生活中的各種風波而傷神了,當你真的坦然面對生命中的變數,這時候的你也是真正自由,真正強大的。

本文節選自《心.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