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趣聞 | 從剃頭擔子到理髮店,重慶也經歷了這段「剃頭」的歷史

煙花燙、大波浪,平頭圓寸哪家強?

如今大大小小理髮店遍布街巷,重慶作為最「養眼」城市,理髮店自然更是星羅棋布。

那麼理髮店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過去的理髮店又是什麼樣子的?往下看!

理髮店的前身——廠子鋪

這要從辛亥革命后開始說起,當時,人留的長辮子剪掉了,留成了短髮,這樣一來,理髮業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原來的剃頭匠使用的剃頭擔子,紛紛轉變成了所謂的「廠子鋪」,也就是理髮店。「廠子鋪」這種民國時期的理髮店 ,就是在理髮店適當的地方安上靠背椅子,牆壁上掛起的一面長方形的大鏡子,原來剃頭匠穿的圍裙是青布或藍布的,民國時期的理髮師傅則改穿漂白洋布的。理髮用的洗臉盆是蘇白銅盆或白瓷盆,天熱的時候,理髮店的天花板上還掛了幾排木框架,中間夾著一排蒲扇,拴上麻繩,由小徒弟來回拉動繩子,扇風納涼,一般人叫它「土電扇」

另外,民國時期的理髮店還請擅長書法的人寫招牌,什麼「興隆剃頭鋪」「容美廠子鋪」等等。而且,理髮店還聘請理髮高手做理髮師,當時稱為「剃頭司務」,收入按老闆六理髮師四分賬。這種規模和氣派自然比清朝時期的剃頭擔子大得多,因此,生意十分興隆。

理髮行業初成型

接著,理髮店的經營者又開始裝潢理髮店,理髮的工序也進一步考究起來。當時理髮店的從業者又公議了一個理髮業的行規 ,規定每到臘月初八至除夕夜,理髮收雙倍的價錢,由理髮店的小徒弟敬顧客一支「哈德門」香煙,客人給點小費,這種小費由師娘、師哥大夥均分。

不過,民國初年,人們的思想還是相當落後和守舊的,當時的女子是不敢進理髮店理髮的。這時,就出現了一個新的理髮行當,理髮師全是廣東、揚州、蘇州、上海的女子,稱為「梳頭婆」。這些做理髮師的女子原是在大都市替富宦家的太太、少奶奶、小姐梳妝打扮的,還有的曾為名妓梳妝。

行業規範逐漸完善

由於民國時期理髮業的日益興旺 ,逐漸形成了一些規矩。首先是理髮店的標誌。民國時期的理髮店除了在大門上面安裝霓虹燈招牌之外,還在門上豎立一根紅、白、藍三色相間的旋轉燈柱,十分醒目。夜間,這種燈柱發出耀眼的燈光。據說,這規矩是從國外傳入的。

其次,是小理髮店和挑剃頭擔子的以及背剃頭箱的發明了「羅祖幫」的通用行話隱語,用牛、月、汪、則、中、辰、星、張、崖、足代替一至十的數字,比如,理髮的同行問:「你今天搞了多少個把頭?」回答是:「月中把。」「搞了多少個把頭」是掙了多少錢,「月中」是掙了二元五角。若是回答:「則的幾。」就是掙了四元多錢。其三,因受到理髮廳 、美容院的衝擊,是背箱子的剃頭匠在城市難於求生,便去偏僻的鄉鎮和農村理髮,有的剃頭匠還兼做「單看耳(給別人掏耳朵)」推拿舒筋的生意,這些剃頭匠到了一個地方,就向同行說隱語,依照行規,做上三天,掙點錢維持生活。這個行當至今在重慶、成都等城市依舊可見

到了抗日戰爭中期,美國、蘇聯、英國同盟軍軍事人員來到成都、重慶、昆明、桂林、西安、蘭州等城市,理髮店的生意更是日新月異地發展起來。當時,電動磨面、吹風、理髮、燙髮、染髮,發明「飛機頭」髮型、「空中堡壘」髮型、「大小香蕉卷」髮型、「大小波浪」髮型、「騎士」髮型、「好萊塢明星」髮型、「出水芙蓉」髮型等新式髮型隨處可見。 同時,小編才發現原來這麼帥氣瀟洒的「背頭」並不是出自「發哥」,有些時尚是可以打破時間的。

小編吹垮垮

小行當歷經變遷

終成浪潮

今天許多所謂的時尚

僅是歷史精華的傳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