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習武學文,書畫兼佳,曾歷奇遇而得名師,學拳20年終成就太極人生

吳裕橋 太極老師、書畫愛好者

晨拳晚墨,琴簫詩酒,棋香花茶,這一切,在吳裕橋眼中,皆是妙趣無窮。他是太極老師,陳氏太極二十代弟子,頜下一部美髯,談吐中時時透露著文人氣息。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吳裕橋自幼喜愛武術、詩詞、書畫,20歲時因一番神奇的際遇,而師從太極大師金一鳴先生,遂拜入門下。追隨金老師20餘載,每日耳提面命,現為金傳陳氏太極拳門中代表人物。

如果說「太極」是吳裕橋的一個代名詞,那麼「書畫」也是他身上必不可少的標籤之一,他的書畫造詣,與太極動靜相合,心與古人會。

如今,身為太極老師的他,將太極的傳承看作一種責任,「責任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發自於內心,我喜歡太極,就想讓更多人了解」。吳裕橋稱「太極拳」為「文化拳」,是傳統文化中陰陽哲學理論的一種表徵,看似至柔,實則至剛,既是拳法,可以技擊防身;而其中蘊含著的陰陽平衡、經絡調和的原理正與中醫之道相合,又可以養生。

吳裕橋教太極拳的10多年來,也是他堅守佈道的時光,正可謂「韌者持恆」。

01

年幼時的吳裕橋偶然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幅字,正是孫中山先生寫給大英雄霍元甲的「尚武精神」,這4個字雖然平淡無奇,但其中的「陽剛之氣」卻感召著他尚幼小的心靈。

後來學校里來了一位部隊轉業的教官,因孩子們淘氣,愛玩,卻不愛上規規矩矩的體育課,他便改教他們武術,教的是少林拳。上中學后,同學中也有學武術的,吳裕橋就與大家互相交換各自的武術:「我學的是少林拳,你學的是太極拳,我就教你少林拳,你教我太極拳;他又會九節鞭,我教他太祖長拳,他教我九節鞭。」這樣你來我往,與武術的緣分越來越深。

說起與太極的結緣,也是頗為奇異,像極了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中少年星仔在街頭遇到異人,說:「少年,看你骨骼精奇,是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

而吳裕橋遇到的,則是一位儒雅的老先生,姓何,在街頭問他要不要學太極拳。那是將近30年前的事,吳裕橋正走在街上,突然被人攔住,有些愕然,沒反應過來,尋思老先生是不是不太正常,客套幾句后意欲離開,何老先生就追上掏出證件給他看,邀請他到家裡去。

他並未在意,記下了何老先生的地址后便離開了。幾天後,他又想起這一幕,想著閑來無事,便去拜訪了何老先生。

甫進何老先生家門,他就被牆上掛著的字畫吸引住了,其中有一幅太平老人于右任手書的飛白書,內容是辛棄疾的一首《西江月》。交談之後,他方才得知面前的老人家學淵源,文修武備。問起那天在街上攔住他的緣由,何老先生說:「你很像我一位老友年輕時的樣子。」

這位老友就是太極大師金一鳴。初見金老師的時候,吳裕橋並沒有覺得兩人相像,直到後來看到金老師年輕時的照片,才發現他們的臉型、骨骼驚人地相似,後來他留長了鬍子,年紀漸長,就像是老師的翻版。意識到這點后,他再畫老師的畫像,就像是在畫自己一樣隨心所欲而形神兼具。

何老先生給金一鳴寫了一封簡訊:「茲介紹一位有為青年,喜愛武術,善於書畫,望吾兄因材施教,提拔後輩。」吳裕橋拿著這封推薦信去了金老師的住處。而這一去,便是他真正踏上太極之路的開始。

02

當時的金一鳴先生已經80多歲了,看了何老先生的推薦信,問了吳裕橋一些關於武術和書畫的情況,然後讓他打幾趟拳看看。對他的功夫,金老師的評價是「花架子」,吳裕橋感到很不服氣,因為在周圍的朋友們當中,沒幾個人打得過他,而多年來勤學苦練的「功夫」,卻被人說成是花架子,在一個少年人的心中自然是不忿的。

金老師似乎讀懂了年輕人的心,便讓吳裕橋出拳攻擊他。面對一位80多歲的老人,年少力強的吳裕橋畢竟心中有所顧忌,不敢真的用力,但沒想到的是,他每一次出拳,都在老師的撥擋之下落空了,老師還在不停地讓他用力,加快,拳腳同上,直至使出全力,卻被老師一抬胳膊給甩了出去,摔在身後的床上。

這是吳老師初次嘗到太極拳的「味道」。「跟一個老師學習,首先要相信這個老師。」他是真心信服了,第二天就開始跟著金老師學習太極。

練拳的場地在鼓樓北邊的一片小樹林里,吳裕橋每天早早就來到場地,發現金老師總比他到得早,為了弄明白老師到底幾點開始練功,有一天他特意五點就起床前來,沒想到金老師已經在樹林里站樁了。

站樁、練功、學拳,這一學,就是將近20年,風雨無阻。

20年的苦功,在外行人看來,每天揮灑汗水練習,必得極大的毅力才行。但對吳裕橋而言,練太極能使他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沒有辛苦,也沒有枯燥,一招一式的練習也是其樂無窮的過程。

跟隨金老師學習太極之後,吳裕橋感受到自身的變化絕不僅僅是拳法功夫上的進步,而是由內而外,潛移默化受到金老師的影響,這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像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養。

「很多事情老師並沒有刻意去教,但你卻能實實在在看到他是如何做的。」有一年春節,他照例到金老師家拜年,遇到一位在山西路菜市場賣菜的老大爺。老大爺60多歲,但比金老師年紀還是小得多,老大爺拿了兩把白芹來看望金老師,說:「給您春節的飯桌上添個菜」。金老師喚人給老大爺斟茶倒水,言語接待與對待達官顯貴們並無區別。

吳裕橋對這樣類似的小事印象頗深:「老師並沒有與你講這些道理,但從他做的事,讓我學到了怎樣平等、公平地對待別人。」

03

吳裕橋跟隨金老師學習了近20年後,有一天接到金老師的電話,喚他來家中,給他看用錄像機錄播的《太極宗師》片段,准許他收徒教拳,同時囑咐道:「要教真功夫,不能教花架子。」

正式收徒后,他帶的第一批5個學生勤勤懇懇,沒有荒廢時日。一次下豪雨,吳裕橋覺得學生們可能都不會來了,然而快到上課時間,他接到學生的電話,說他們正在廊下躲雨,等著上課。他急忙換了練功服下樓,問學生:「怎麼下這麼大雨你們還來上課?」

學生的回答相當讓人感動:「上課當然要認認真真啊。」那天他們找了一個遮雨的寬敞門廳,上了一節雨中太極課。這5位學生,10年來仍堅持練習,現在雖都返回了各自的家鄉,卻也和吳裕橋保持著聯繫,逢年過節會來拜望老師。

過去教太極拳的慣例里,有「三教六不傳」的說法,教三遍學會的是好學生,教六遍還學不會的,天資就不足以傳老師的衣缽。吳裕橋有一個學生,學太極異常吃力,一個動作教了40遍,一遍一遍地演示指導,別的師兄弟也私下教他,都沒有學會。這樣的學生,在過去基本是學不了太極的,有一天他跑來問吳裕橋:「老師您覺得我還能學會太極嗎?」

吳裕橋說:「你是不是真的對太極有興趣?只要你自己不放棄,我就不會放棄你。」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學生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學會了太極拳。

如今,吳裕橋仍堅持每日習練太極,看似無謂的反覆過程中卻常常會有新的感悟。回憶起自己當時學拳時也曾急於求成,也曾有過迷茫的時候。金老師給他寫過一句話:「只管攀登不問高,拳無止境學到老」,然後對他說:「就好比去中山陵爬九層塔,看似是在原地轉圈,其實你每轉一圈,就上了一層。」

韓愈在《師說》里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吳裕橋心裡,也有一個佈道情結,希望讓更多的人學會太極,用太極去影響更多的人。

04

金老師曾告訴吳裕橋:「太極拳必須做到式式氣沉丹田,式式氣貼背脊,這樣它既能搏擊,同時也能夠養生。」

幼時的吳裕橋儘管還未明白養生的概念,卻因母親是中醫而與中醫養生結下了緣分。那時候,經常有街坊鄰居或是遠道而來的病人,來請其母診治,母親就會讓他在一旁幫忙。

出於好奇,他從母親口誦的中醫口訣、家裡的中醫書籍中,以及耳濡目染的母親針灸臨床經驗,慢慢地與中醫越走越近,「通過耳聞目睹的接觸,自然而然就會了」。然而很長時間以來,雖熟悉其中的道理,生活起居也遵循自然規律,他卻沒有想過主動運用。

直到10年前,他遇到一個特殊的病例,是他一個女學生的閨中密友,因小時候大雪天在室外長時間受凍而患上了嚴重的痛經,發作起來臉色煞白,不能行動,甚至要去醫院打止痛針,14年來經多方診治調理也不見好轉。

學生問他有沒有辦法治療,「我覺得老師你給我們講的那些就是養生」。

吳裕橋還在猶豫之時,學生就把朋友帶來了。他便給這個姑娘講了一些經絡和穴位的知識,教她養生功的動作,然後施以艾灸療治,這樣過了幾個月,這14年嚴重的痛經出乎意料地好了。這是第一次,他有意識地把太極與中醫結合起來用於養生,能夠為他人消減病痛的成就感促使他開始認真思考這類問題,並逐步運用,成功的案例也越來越多。

05

「在金老師的太極圈子裡,不稱師父,都稱老師。金老師常說太極是一種文化拳,不要練成赳赳武夫。」

吳裕橋家中的牆壁上掛著以「太極生活」為題的四幅畫,內容是用太極的方法來理解與表達琴棋書畫。例如有一幅畫題字「今日始悟太極法,方知書畫本同源」。

在對中醫養生、太極和傳統書畫的研習中,他認為三者同出一源: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講究氣血陰陽平衡,是古典陰陽哲學的醫用;太極講究一陰一陽互為根本,是陰陽哲學的體用;書畫運筆有疾徐開合,計白當黑,是陰陽哲學的藝用。用傳統文化來理解生活,這也是他能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深研的原因。

而心境和技藝的成熟,都離不開時間的磨礪。吳裕橋對「功夫」二字的描述恰如其分:功夫就是時間,你在上面花了多少時間就會得到多少功夫。他的愛人說:「給他一支筆,一張紙,他就能坐在桌子旁邊寫上一整天。」

他為了練一幅帖,曾經每日花費7-9個小時,除了練拳、吃飯、睡覺,就在案前臨帖,「心中有一種力量在推動我,這個力量,就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為什麼啟功先生八十多歲依然堅持每日臨帖?因為臨帖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吳裕橋自幼愛讀書,特別是古典書籍,書中的詞句在談話中信手拈來。他也常常於有感時信口呤誦,抒發情懷。

有一次霧霾天,他在家裡寫字,傍晚時憑窗探望,寫下了「霧霾四起我居家,兀坐閑吟日漸斜。無客自作西州曲,呼童汲水煮新茶」,是家居的閑適情調。而到了名山大川,他寫的又是「飛瀑蕩滌洗心志,深壑壁立留詩痕。願借太華中峰筆,潤我蜀箋著畫魂」這樣的豪情。

在吳裕橋看來,詩是人心性的表現。他既不艷羨隱世遁林的名士,也不仰慕鬧市卓爾的豪客,他鐘愛流連于山林俊秀,適之遣懷,也喜歡俗世喧嘩,呼朋喚友,鍾情於自己的愛好,隨心所欲。

「眼中有畫,筆端能書,口邊有茶,胸中有詩,指下有琴,身傍有人,心中無事」,這是他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本文轉載自《城品》微信號:citypin)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