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經濟巨嬰:一場房子的道德綁架

自商品房時代以來,「人民內部矛盾」「日漸激化」。從拆遷小區的大媽在對面商品房小區樓下跳廣場舞,到北京小區是否要拆掉保障房的隔離圍牆,再到公租房配不配泳池……一系列和房子有關的「人民內部矛盾」推陳出新,愈演愈烈。

更有媒體評論到,拆掉商品房小區里的「柏林牆」才能讓階級流動起來;公租房建游泳池,才能讓只租不買成為可能。

該不該拆,該不該建,這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如果正住著保障房,當然希望拆掉圍牆,小區建露天泳池;如果買了好幾萬的商品房,也當然希望能夠享受私密,服務與身份感。否則一樣時間到達目的地,憑什麼頭等艙要比經濟艙貴幾倍?

身處什麼立場,就有什麼結論。只是「希望」代替不了現實。誰買單,買什麼價格的單,決定了得到什麼價值。而在房子上賦予任何「階級」的名義,則是一場暴力滿滿的道德綁架。

公租房建不建泳池?

現在幾萬塊一平米的商品房都未必有泳池。

一是現在一二線大城市土地成本太高,開發商恨不得都「做足容積率」——即在滿足日照、採光等要求下,排布最多戶數,以擴大銷售金額。而泳池、中央水景會佔據一定土地,至少要讓出一棟樓來。這樣一來銷售金額就會縮減。而一座泳池對小區單價的溢價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對很多商品房而言,泳池都淪為點綴或「雞肋」。

二是交付后養護成本高在交房后物業管理中,涉及到泳池流通系統、水循環過濾系統、初始水補行動等專業維護,以及泳池日常自來水、強氯精等費用。為物業增加了管理成本。

最重要的是風險管理在泳池運營中,要不要配置救生人員,是不是要購買保險,一旦出現事故是家長負責還是物業負責?

「看上去很美」的泳池,其實成本非常昂貴,它包含了: 土地成本 + 養護成本 + 風險成本 。很多中高端小區,配建了泳池也廢棄不用只當「水景」觀瞻;或者統一外包專業運營,從而轉移風險。

從開發角度而言,一二線大城市本身地價高企。泳池,本是精心營造的「賣點」,卻成了不上不下的尷尬。熊市中,「中高端」商品房紛紛減配,恨不能向保障房看齊;牛市裡,房子太好賣,根本沒必要再額外追加投入還擔風險。因此泳池、會所,兩項「看上去很美」的錦上之花——牛市無溢價,熊市無卵用。

當然,也有情懷開發商,專心致志做豪宅的,成本、市場都在產品的排序之後。這個就是經濟艙、商務艙和頭等艙的區別了。

商品房,屬性是商品,買單的是個人;公租房保障房,屬性是福利,買單的是當地政府。二者無法類比。前者是私有財產,後者是公共資源。既然是非盈利性質的公共資源,對成本嚴格控制更顯得必要與合理。增加泳池、會所等設施,無疑追加了小區運營成本,最終以物業費等形式平攤到每個業主頭上。這與保障中低收入的初衷恰恰背道而馳。

公租房、保障房是城市低收入家庭的「避風港」,也是初入社會年輕人的「起點站」。本該是政府對公民居住需求的托底,保障的是基本需求。在基本需求以上,則應該是個人的奮鬥與實現。不能妄圖別人來為享受買單。

中產社區,不如公民社區

「政府托底,別人買單」——說來很幼稚,但確實是很多人的內心企圖。保障房不僅是日常居住的保障,更給有些人群帶來「保障心理」。在筆者看來,想在公租房建泳池的,想拆除商品房「柏林牆」的,多少都帶有「保障心理」——不依靠自我奮鬥,總希望外界為自己的利益買單,總認為有政策為自己「托底」。

這種略帶僥倖與仇富的「保障心理」才是當下最可怕的心態。用武志紅的「巨嬰」理論來說,這就是一場「經濟巨嬰」的心態——要別人買單,要別人負責。

階層不能向上流動,是因為沒進好學校——學校買單

沒能進好學校,是因為天價學區房——房子買單

買不起學區房,是因為財富差距大,分配不均——政府買單

這些冠之以「階級流動」、「天價學區」、「分配不均」等名詞下,暗流涌動的憤慨與焦慮,最終指向的都是「別人的問題」。別人的問題,當然要「別人買單」。

與「保障心態」相對的,則是一種「中產優越感」前段時間,成都幾個小區之間,為了誰的孩子更有資格就讀學區內最優質的一所國小而引發了比收入、比職業、比出身的「中產階級內部踩踏事件」。在中產家庭內部,大家也發現了一條線索分明的「鄙視鏈」:從社區、到收入再到育兒——360度全程無死角的逐條對標。

大家突然發現,原來中產也是講段位的。不同段位之間,也為上下游流動暗暗焦慮較勁。

這一切,只能說明是商品營銷的成功:大到房子、學校,小到奶粉、尿布,所謂的「品牌」文化開始成為每個人身上的LOGO和標籤。所有人,在認識你這個人之前,首先打量一下你滿身的LOGO,隨後賦予估值。難怪成都萬科的業主那麼公開鄙視對面的小區,他的底氣不來自於自己,而是他身上的住區品牌——萬科。這是另外一種「經濟巨嬰」——我購買,我存在。

通過購買,來尋找存在感,建立認同,甚至權力越界。購買學區房讓小孩讀書,本是行使合法的「權利」,但排擠其他業主,妄圖獨佔學區資源,則是一場越界了的「權力」。

不管是「保障心態」還是「中產優越」都是當下經濟巨嬰的心理反應:前者要別人買單,別人負責;後者是自己買單,但要權力越界。 不要問為什麼沒有完全市場化,因為購買者本身都是巨嬰。

不論住的是保障房,還是商品房,最重要的是,不做巨嬰,做一個成年人——也就是培養自己的公民意識:了解權利與義務,參與社會,不越界,不侵犯,自己對自己負責。

學做公民:就是對自己負責,不去綁架房子或其他。

  •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