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北京】9月,哪些展覽一定不能錯過?

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出身於宋朝宗室(宋太祖第十一世孫,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趙德芳後代),宋亡后,辭官返回故鄉吳興閑居。至元23年(1286年)經程鉅夫推薦出仕元朝,授刑部主事,於北方遊宦十年。至元末到大德初,仕宦江南。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世稱「趙承旨」。死後晉封魏國公,謚文敏。趙孟頫在詩、書、畫、印上皆有很高造詣。詩作有《松雪齋集》。書法上精通行書、楷體,獨創「趙體」,對後代書法藝術影響很大;篆刻以「圓朱文」著稱;畫法上也有獨創性,首次提出書畫用筆相同的理論。趙孟頫、鮮於樞與鄧文原,並稱元初三大家。 趙孟頫以行書、楷書最為著名,他主張遵從古法,認為書法應用筆為上,所以勤摹古人,探究筆法。主張將「晉書的風情神韻化入精謹森嚴的唐法」[8]。他在書法史中有兩大貢獻,其一是振興章草,章草的復興雖不能歸功他一人,但趙的影響力卻不可小視,當時書法家多數受他影響,愛寫章草。其二是振興小楷,在宋人當中,堪稱用力最勤。趙孟頫的書法深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影響,《行書右軍四事》卷可以看出趙孟頫對王羲之的敬仰。

青綠山水書畫特展

王希孟(1096年—1119年),宋代著名畫家,擅作青綠山水。北宋政和年間入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得宋徽宗指導畫技。畫中遠近山水,氣勢開闊,村舍集市、漁船客舟、橋樑水車和林木飛禽,筆墨工緻,位置得宜;全卷青綠重設色,表現了山河秀麗。《千里江山圖》後來被當時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上面的題跋記述了宋徽宗指點王希孟,收他入翰林書畫院的經歷,王希孟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去世,關於他的史料很少。《千里江山圖》后在清乾隆年間收入宮中,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清人物畫的情與境

「筆硯寫成七尺軀——明清人物畫的情與境」,將於2017年8月25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此次展覽由北京畫院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共同主辦,將國內四家重要博物館收藏的明清時期的人物畫精品62件套匯聚一堂,為觀眾了解、欣賞明清時期人物畫的發展流變提供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作為北京畫院推出的「古代書畫研究系列展覽」之一,此次展覽也是繼2015年「唯有家山不厭看——明清文人實景山水展」、2016年「我來添爾一峰青——傅山書畫精品展」之後,北京畫院再一次與國內文博機構聯合舉辦古代書畫展覽。該系列展充分利用博物館的藏品優勢與自身學術力量進行優勢互補,對展覽模式進行新的探索,所以自舉辦以來,頗受廣大觀眾的好評和業內人士的認可。此次人物畫專題展覽也力求更加全面地向觀眾展示傳統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

趙俊生藝術展

時間: 2017年09月07日-2017年09月29日

趙俊生(1944-2013)天津人,生前為美術館藝委會委員,美術家協會會員,日中水墨交流學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部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被評選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人物)畫家之一。

其從小隨父著名山水畫家趙松濤先生習畫,后又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1973年分配到美術館工作,先後任展覽編輯、展覽部副主任、畫廊主任,長達30餘年間為諸多畫家策劃組織了不計其數的展覽。

我的家在紫禁城

「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覽面向廣大青少年兒童,以宣傳故宮文化和傳統文化為宗旨,由展板、立體模型及多媒體影片構成,向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場既活潑又具現代感的展覽。展覽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游宮院」。在這裡,將會發現皇家宮院和建築的特點,可以觸摸到每一根柱子的記憶、感受井亭天地的生活痕迹、了解吉祥缸的作用。第二部分為「看宮殿」。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構建築群,皇宮中的一磚一瓦,都凝聚著無數工匠的汗水和智慧,他們通過「八作」建設成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宮殿。第三部分為「皇家樹」。後宮是皇帝的家,皇家是個大家庭,像一棵大樹,皇帝是主幹,宮眷是枝葉。皇家平日起居生活有很多宮內規矩,還有很多保衛皇宮的侍衛。第四部分為「動起來」。自 2012 年故宮博物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簽署合作協議后,每年均舉辦廣受大家歡迎的大型展覽。其中包括 2012 年「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2015 年「西洋奇器──清宮科技展」、2016 年「宮囍──清帝大婚慶典展」,以及 2017 年「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展及「故宮全接觸」教育推廣計劃。此展區遴選了以上展覽的多媒體動畫內容與觀眾分享。

當代油畫語言研究展

油畫藝術的語言結構本是建立在西方人文基礎之上。彼時的西方世界發明了「油畫」作為他們的視覺文本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也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油畫藝術承載了可視性的西方文明,就如同古老的選擇了水墨與宣紙承載視覺形象一樣,對應著彼此觀看世界的方式、哲學觀以及文化。一個民族創造文化並不斷發展,就會形成該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就產生了文化的民族性;而一個民族的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又必然接受和融入別的民族的文化,這就產生了文化的時代性。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既統一又矛盾,缺一不可:繼承傳統文化是保持民族性,而吸收外來文化又賦予了本體文化的時代性。通過對藝術史(或者文明史)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以上特性。東西方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交流中不斷吸收對方的文化而產生新的文化,儘管彼此的融入並沒有消除各自本體文化的民族性,但正是由於新文化的產生開創了新時代,使人類文明的邊際不斷拓展並持續進化。

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

本次展出的70餘件展品分為肖像畫、歷史畫及風俗畫三大主題,其中包含歐洲十七世紀最偉大畫家之一的倫勃朗的11幅畫作,以及天才藝術家維米爾首幅在北京展示的作品《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展覽還將著重展出來自「精細繪畫」(fijnschilders)的創作,包括倫勃朗的首位學生格里特·德奧以及他的兩位傑出弟子弗蘭斯·范·米里斯和戈特弗里德·沙爾肯等人的多幅藝術佳作。展覽重現了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盛景,實為公眾欣賞十七世紀荷蘭藝術的絕佳機會。

發現北京四合院之美

一個個方正的院落,一條條筆直的衚衕,一鱗鱗灰色的屋瓦,一片片墨綠的樹蔭,一座座大小的門樓,一對對結實的門墩兒,一群群飛翔的鴿子,一聲聲「您」的呼喚……成就了最初的北京印象。而四合院作為這一切的見證者,滲透著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印記。這四合院,到底美在哪裡,又妙在何處呢? 2017年7月15日,《讀城——發現北京四合院之美》展覽終於與大家見面了。本次展覽作為持續項目二期,是繼《讀城——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之後推出的又一力作。延續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的理念和創作模式,打破博物館傳統的觀展體驗,多渠道多角度吸引青少年最大限度的參與其中,在體驗中探索學習,培養其主動觀察、勤于思考和善於創新的綜合能力。

設計不在

此次「旋構塔· 設計不在」由北京時代美術館與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優秀的策展團隊共同合作,通過藝術展覽、社區介入、社區學院等方式,「設計不在」既是一次設計教改成果的公共呈現,也是一次設計介入社區的有益嘗試。展出在美術館以及商業綜合體各處的40餘件作品或許不再是所謂的「設計」作品,但卻是對設計與社會思辨、技術倫理以及個體意識的新鮮實驗成果。設計不再只是「設計」,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路徑。設計正在轉化為一種無邊際設計;設計教育不再只是「設計」教育,今天的設計人才需要更加複合的能力:創造性思考力、系統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快速原型能力、多維敘事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批判寫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個人管理能力。

瞿倩梅個展

藝術就是藝術家的世界——她所生存、感受和思索的世界。對於藝術家瞿倩梅來說,這是一個包含著希望和生機,也充滿痛苦與磨難的世界。正是由於她所經驗的生活的複雜、矛盾和多樣性,瞿倩梅的藝術才顯得如此豐滿,如此充實和厚重,也如此深沉和苦澀。瞿倩梅出生於江南。提起江南,文人的心頭立即會浮現溫潤秀雅的人和自然——那是古代詩人、畫家所建構的文化理想。對於當代江南人來說,傳統文化基因傳遞的文化信息雖然不曾消失,但它往往出現在內心深處,出現在料想不到的地方和料想不到的時候。除了江南之外,還有兩個地方對她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那就是法國巴黎和西藏。如果說江南造就了日常經驗的瞿倩梅,那麼可以說法國巴黎造就了她的藝術素質, 而西藏則提升了瞿倩梅的精神境界。

50周年大師作品展

今天的博洛尼亞插畫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引人注目。這個展會被視為兒童繪本創作的引擎。在這裡,出版商能找到全球頂尖的藝術家,創作給全世界兒童和青少年帶去歡樂的故事和圖畫書。這個插畫展也是年輕藝術家的希望之地,是出版商成就夢想之地。博洛尼亞插畫展還遠不止這些:它有一種魔力,讓成千上萬參觀者忘記疲憊,著了魔似的沉醉在展品中。這些展品由專家評委會每年從來自世界各地的投稿中挑選出來。評委會的職責是選出那些最具感染力的或畫法新穎的作品或風格。入選作品無一例外具有最高水準,評委會也在努力體現參展畫家的全貌。

國際安徒生獎50周年展

國際安徒生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由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創立於1956年,總部在瑞士,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贊助。每兩年評選一次,由各會員國推選傑出的插畫創作者,以其終生成就對童書投入的貢獻做整體評量,經IBBY從上萬件精彩作品中嚴格評選產生。該獎以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是國際上公認的兒童文學作家和插畫家的最高榮譽。在2016年,這項桂冠花落,曹文軒成為首位獲獎的華人作家。

飛翔一定是美麗的

還記得去年在如故舉辦的來自歐洲的「動物先生」版畫展嗎?你們帶走的兔子小姐、狐狸堂兄,還有大熊先生們,如今都還安好嗎?童話質感的歐洲版畫展又將強勢回歸如故!這一次,參展藝術家的陣容更強大,作品更多元。由曾經榮獲2014年里斯本國際插畫雙年展大獎的義大利藝術家Elisa Talentino領銜,協同2008年世界最佳設計圖書銅獎得主Hanna Zeckau、童心未泯(且顏值逆天)的德國版畫藝術家Michael Zander、來自柏林的擁有迷幻風格的學者型藝術家Pedro Stoichita,以及由Marion Jdanoff 和Damien Tran共同組成的「Palefroi」絲網版畫工作室 。這五位年輕藝術家將為我們帶來可能是夏末最後一次的眼睛冰淇淋。

郭強個展

郭強的作品給人一種驚艷,這種驚艷的感覺與畫面豐富的色彩無關,與流光溢彩的奢靡傾頹隔絕,這種驚艷來自藝術家郭強內心虔誠的抱朴守拙,讓你似乎透過他的作品摸到了曾經某段風景、人物的絨毛,順手拂去,時光迴轉,留在心底美好的記憶依然未變。郭強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筆觸透著洒脫,畫面張力十足,所表現的題材也是我們似曾相識的,那是通過記憶就能去感受的畫面,這似乎離我們可見可觸的現實很遠,但卻依然很樸實動人。於是在他的作品里時空被打散了,被措置了。我們曾經看過的「風景」在郭強的畫里變成了我們心靈溫暖的「海灣」。

藝術之規

德國當代藝術

全球化的時代情境如同一個巨大的磁場,構築了當代視覺藝術發展的機制,也開啟了國際間文化交流新的紀元。為慶祝中德建交45周年,延續2015年在德國舉辦的《8——萊茵魯爾區當代藝術展》取得的成功經驗和模式,「德國8:德國藝術在」展覽項目將於2017年9月在北京舉辦。此項目由中央美術學院和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牽頭主辦,由范迪安和瓦爾特·斯邁林擔任總策劃,並聯合太廟藝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元典美術館和白盒子藝術中心等藝術機構協同舉辦。展覽分為不同的主題,配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德國和當代藝術發展」交流論壇,一方面,充分呈現德國當代藝術豐富的多樣性和獨特的魅力,為公眾獻上一次有關德國藝術的特殊體驗;另一方面,從文化交流的層面深化對兩國人民和國家間的相互了解,在對話與合作中不斷增進當代國際間關係的理解互信,合作共贏。

798設計節

設計嘉年華

本次設計節為期9天,覆蓋798藝術區60萬平米的區域,200餘家文化機構包括畫廊,設計商店,設計餐廳,眾創空間,設計節期間將各家場地給活動方進行策展和活動,將整個798聯動起來成為設計的節日。

設計節中包括24展、9大主題論壇、3大戶外展區、798工作室開放日、798美食之旅、798設計商店、798兒童工作坊等內容。

任瀚個展

展覽將呈現任瀚四組作品,其中《災難風景》系列的新舊作兩件,由手工和電動機械在複寫紙背面點刺完成,在日常的材料上描繪災難,從而進行平凡與崇高的轉換。直接用木炭在空間一整面牆壁上創作的素描較為具象的描繪了俯視角度的海浪,動態的水景與保有工業感的建築空間進行對話。木炭作為源於自然的材料,它的簡單、樸素和直接的特性是任瀚在進行不同類型創作時所一貫遵循的原則。

趙半狄的Party

展覽將趙半狄的諸多作品重新策劃,呈現出其作品中不常為人們提及的一面——藝術家通過作品深刻而明確地介入近三十年的社會現實,凸顯了某種根植於社會現實主義悠久傳統的實踐。1980年代至1990年代早期,趙半狄先以現實主義畫家而聞名。此後,趙半狄轉而運用作為流行文化形式的廣告攝影與作為國家象徵符號的可愛熊貓,巧妙地融入彼時方興未艾的社會狀況;伴隨2003年的「非典」事件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申請,趙半狄繼而實現了一系列錄像、電影與行為表演項目,將官方與商業修辭挪用至荒誕而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語境。目前,他試圖與這個時代保持著冷靜的距離,而這或許恰好從另一個層面耐人尋味地反映了時代精神的變遷,亦為其舊作提供了全新的批判性角度。此外,在本次展覽中,觀眾亦能清晰地欣賞到藝術家消解現實與虛構之界限的獨創性才能。在其職業生涯中,趙半狄對持續演變的社會現實進行浪漫的個人化敘述——社會的發展正是不斷混雜的過程,一場酸甜苦辣融為一爐的「奇異Party」;他時而作為積極的介入者,時而作為冷靜的旁觀者,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或抽離這場盛大而炫目的「Party」,以幽默、反諷的語調勾勒時代面貌,遊刃有餘地穿梭於政治意識形態、商業價值觀與個人化的表達之間,在歷史變遷與當下現實的張力中敏銳地捕捉深刻的荒誕感,甚至重塑現實。

環中

自然追隨抽象

我們的展覽的名稱來自古代哲人莊子的概念:「環中」。「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莊子·齊物)。這個概念是指圓環中心的空洞。圓環代表具體的嚴格的現實世界,而之間的空洞則是抽象,空靈和自由之處。莊子同樣認為,得到「環中」,才可以應對「無窮」。2017年美劇《億萬》中有一位由艾舍·凱特·迪倫扮演的跨性人(gender non-binary)泰勒·梅森,具有非凡的理性推理和數學結構的能力。當泰勒談到股票變數的可預見性時說過這樣一句話:「自然追隨抽象。」 這個聲明似乎也可以作為一個完美的副標題,它概括了我們在二十一世紀早期對創作抽象圖像的某些本質思考。

尋找深海的印記

透過水麵,看不見粼粼波浪下的萬千世界,它是靜謐、是流動的世界、是無數的生命與隱秘幻境。「水下印象 Underwater Impressions」首飾系列,仿若一個通往內在世界和水下奇境的旅程。藝術家將她生活中最鍾愛的潛水與首飾藝術彼此關聯,通過傳統的手工技藝,用首飾留存她對水底世界最始源的印象。「坐在我的工作台前,我沉浸於我的內心,將我對深海的印象塑造成一個個物件,用金、銀的語言,通過質樸的材質,讓它們成為永恆的回憶。」

相遇亞歐 Bridging Asia-Europe

此展覽圍繞的是三位藝術家對作品的個性化呈現:並沒有偏好任何媒介、方法論指導或藝術傾向。展覽的各部分都突出,三位參展藝術家運用的互不相同的視覺元素。他們在表現出普遍的人性與對人類存在之反思的同時,還對特定的當代敘事作出回應。 王魯炎的繪畫作品具有線性、素描般、精準、客觀及機械的特徵;看似理性、受控的視覺系統中,潛藏的卻是非理性、病態或自我毀滅的失控傾向;但這些作品又在避開任何情緒上、抒情方面或軼事風格的主題。賈尼•德西的繪畫和雕塑呈現出,他作為思考者對人類存在這一問題所生髮的強烈焦慮;他害怕在模糊和混亂的現實世界中迷失自我,害怕失去自己的發言權及塑造形象的藝術能力,害怕喪失通過隱喻來訴說生命及責任的才能。阿洛伊斯•莫斯巴赫的繪畫,將樹木花草賦予到神秘雜亂、迷宮般的空間當中:形成一個充滿枝幹藤蔓的豐富整體。這個整體由此永久地轉化成一片混沌無序、令人不安的暗黑世界。在那裡,可能與不可能相互交織,幽趣的不確定感等待被發現。 王魯炎、賈尼•德西和阿洛伊斯•莫斯巴赫,這三位藝術家與我們共處於同一個時代,他們創造的每一個獨特的想象世界都充滿著當代的力量。展覽《相遇亞歐》憑藉參展藝術家的創作中所蘊含的力量,引導觀眾換一種視角去思考當今社會對人類的存在及活動的理解。這種視角,錯綜複雜而耐人尋味、晦澀難懂又含暗示之義、或許稍令人不安卻甚是感人。

小米∙今日未來館

「小米•今日未來館」以「.zip」的主題展開,策展人將不同藝術家的作品編織成一個全新的展覽,啟用一點點想象力,通過觀眾的參與,展覽中各種藝術的表達格式就如「宇宙大爆炸」一樣,被釋放出來。沉浸式的體驗,聲音與視覺的盛宴,跨媒介交互與信息的藝術處理,虛擬與現實的交疊,人與機器的互動,不同類別的新媒體藝術作品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藝術的各種表達格式在不同維度時間及空間概念中啟迪著人們對於存在與未來的思考。展覽將不同格式的作品融合在一起,發起不同維度的參觀體驗,所要表達的是:未來不只是需要被研究和預見,而是在每個人有限的想象中,投入最大的熱情去探索與感知。未來基於我們可想象的格式,卻也不囿於這些格式:文本作品是.txt,圖像作品是.jpg、.GIF,視聽作品對應.mp3、.mov、.avi,交互作品對應.exe、.app……在這種啟發下,還將有一個又一個的不存在的格式被誕生出來,為想象力和探索而生的格式,正在不斷的演進發展,同時啟迪人們對未來的認知。壓縮只是展覽的開始,而解壓過程的參與及生成才更激動人心。

「振翼 | Flutterings」以色列當代首飾

「振翼」(Flutterings)展覽中,諾阿•娜蒂爾(NoaNadir)通過對鐘錶的解構與重塑,以鐘錶零件為原材料,結合以色列傳統首飾工藝,製作出不同形態的藝術首飾。對於每一件首飾,她都融入裝飾的概念,將耳環、戒指、項鏈以腳踏車、風鈴、陀螺、掛飾、鐘擺等不同的靜物形態進行呈現。這次展覽主題表達了藝術家對時間與永恆的探討。在「振翼」系列作品中,她用錶盤上類似蝴蝶翅膀的震動之態,形象地表現了時間的無形消失,是對稍縱即逝的一切詠嘆。而在抓不住時間流逝的生活里,諾阿•娜蒂爾(NoaNadir)一直淡然自若,對於她來說,一件觸動人心的作品從無到有,往往需要緩慢的沉積與醞釀。「刻印了時間痕迹的古舊和二手材料蘊含著時間的沉澱,是時間流逝的見證,就和我們自身一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