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什麼樣的特色小鎮才能撐起中國經濟轉型?

什麼樣的特色小鎮才能撐起經濟轉型?

特色小鎮的概念最近很熱。特色小鎮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應該成為新時期產業升級的主要載體之一。

有些人不太認可這個結論,認為把特色小鎮的定位抬得太高。因為一想到特色小鎮,大部分還是想到的歐陸風情或者江南水鄉。但特色景觀只是特色小鎮「特」的一個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重要的還是產業。

發達國家,他們的很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就是聚集在小鎮而不是中心城市的。比如美國,大家都知道,它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是兩個: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金融方面,有格林尼治的對沖基金小鎮,一個鎮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對沖基金,對沖基金規模就佔了全美國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加州的門羅帕克小鎮,這個鎮是美國風險投資基金聚集地,納斯達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這個鎮上的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至於高科技方面,美國的矽谷,其實就是一連串小鎮聚集而成的。斯坦福大學附近的帕羅奧圖,除去大學校區也就幾個平方公里,是矽谷的孵化中心;蘋果公司所在的庫比蒂諾人口五萬多;英特爾總部所在的山景城也就七萬多人口。

在歐洲,英國的劍橋大學就在劍橋鎮,距離倫敦80公里,人口不到十萬,我騎車十五分鐘即可橫穿主鎮區,這裡是英國教育和科技創新中心。英國目前最先進的產業是它的航空發動機製造,世界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公司羅伊斯·羅爾斯總部就在距離德比市中心大約四公里的Sinfin小鎮上。而德比市也不過是一個總人口二十來萬的小城,距離倫敦180公里。下面這張圖的就是羅伊斯·羅爾斯總部所在的Sinfin小鎮,中間是辦公和核心工廠,周邊是綠地和低密度住宅區。這地方看起來很普通,卻能生產出我們舉國之力研發數十年都還未能生產的高端航空發動機。

德國的汽車製造業領先全球,著名的高端汽車品牌——奧迪的全球總部和歐洲工廠都集中在一個叫英戈爾斯塔特的小鎮,距離慕尼黑60公里,這個小鎮也因此被叫做「奧迪之城」。該地區總人口也不過十二萬,其中奧迪總部所在的英戈爾斯塔特的傳統鎮區(見下圖)人口則只有兩三萬人。

目前來看,的高級人才和高端產業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鮮有集中到小鎮的。但這種情況一定會很快改變。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高端產業並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也並不是全都喜歡居住在大城市。人才對居住環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們有的喜歡居住在繁華的大都市,有的則喜歡安逸寧靜、風光宜人同時生活也足夠便利的小鎮。這是經濟水平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必然結果。

以前高端產業和高級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是因為小城鎮交通條件和服務配套不夠好。經過幾十年發展,小城鎮的生活設施和交通便利程度有了極大改善,特別是網路通訊和購物體系的完善,使得居住在小城鎮完全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便利性;而中心城市經過集聚發展,房價高企、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大城市病」日漸突出,原本優越的公共品質量大打折扣。

小城鎮的生活確實還有一些劣勢,諸如參加一些大型活動諸如演唱會、學術研討等不如中心城市方便等等,但它的優勢同樣顯而易見,包括房價便宜、環境舒適、空氣宜人等。這個優劣勢的偏好是因人而異的,值得權衡選擇,不像以前那樣如果不住在中心城市就很難謀求自身的發展,沒得選。

總之,高端產業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鎮共同發展,是一個成熟大國的必然選擇。這種城鎮化與產業的多元結合方式,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模式,也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方案。隨著城鎮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鎮一定會成為高端產業發展、高級人才聚集的一個重要空間載體,與大中城市形成協作互補的產業鏈關係,這裡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投資機會。

在當前特色小鎮的研究熱潮之下,有一些研究者總結了諸如「歐洲十大特色小鎮」之類的材料,選擇的都是以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或者葡萄酒庄等農副食品加工為特色的旅遊小鎮。這樣的小鎮其實已經有很多了,再多建一百個兩百個,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不會太大。但是,如果我們搞出來一百個類似於英國的劍橋、Sinfin、美國的帕羅奧圖、門羅帕克、德國的英戈爾斯塔特這樣的特色小鎮,那的經濟競爭力和產業結構,就一定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

我們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流方向,不應該是旅遊小鎮,而應該是產業小鎮,而且是高端產業小鎮,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一定要去佔領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不能按照城鎮體系的分工,就給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區淘汰出來的落後產能。如果這樣做,那特色小鎮建設就失去了意義。

特色小鎮一定需要「旅遊和產業雙輪驅動」嗎?

現在特色小鎮建設在旅遊方面做的比較多,而對產業的關注則明顯不足。有一些名義上叫產業的,本質上還是旅遊。比如健康養生、會議培訓、婚紗攝影、手工藝品生產和體驗之類的,從產業分類的角度來看,都屬於大旅遊產業或者叫「旅遊+」產業的範圍,屬於旅遊業的衍生或配套服務。

廣義的講,旅遊以及與之相關的健康養生、會議培訓、民俗工藝品等也都是一種產業,但它們主要是「富民產業」,老百姓、開發商、鄉鎮政府可以從中賺到錢,對國家的經濟競爭力貢獻不大,與金融、製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語。

產業和旅遊真正融合發展得比較好的案例,國外也有,比如丹麥的比隆鎮,這裡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廠商樂高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它的主導產業本來是玩具設計和製造,但後來政府和樂高公司聯合開發了樂高樂園項目,建了樂高微縮景觀和遊樂園,很受遊客歡迎,現在已經成為歐洲著名的遊樂目的地。這算是產業和旅遊雙輪驅動了。但這種案例並不多,樂高公司的產品——玩具跟旅遊休閑還算是相關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在大多數情況下,旅遊和產業發展更多的是存在衝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國的格林尼治對沖基金小鎮。這裡聚集了數百家掌握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基金,咖啡館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萬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員。小鎮的設施主要就是辦公樓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沒有什麼可旅遊的。高收入的小鎮居民對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攝像頭都很多,物價水平比大城市還要貴很多,因此這個小鎮既不歡迎遊客,遊客也不會有興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費。

願意離開大城市到小鎮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級人才,一般都不會喜歡小鎮變得鬧哄哄的,更不會喜歡每天來一群陌生人對著自己家房子拍照。像Sinfin這種地方,一台Trent900航空發動機就要賣3000萬美元,而且這個產業還涉及到技術秘密和安全生產,小鎮的管理方當然不會再去想如何從旅遊上賺點錢,而是希望陌生遊客越少越好。

大多數認為特色小鎮要產業和旅遊雙輪驅動的人,實際上的混淆了兩對概念。第一對是「大旅遊」和產業的概念。這一點前面已經區分過了。發展旅遊的同時搞點健康養生、民俗工藝品製作、會議培訓只能算旅遊業的深化或者旅遊產業鏈的延伸,不能算「旅遊和產業雙輪驅動」。

第二對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旅遊休閑和宜居宜業的概念。適合旅遊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適合旅遊。旅遊是「游」,是外來遊客的流動,從觀光旅遊到休閑旅遊再到會議養生等「大旅遊」,可以延長遊客在某一景區的停留時間,但總體而言都還是短期停留。統計意義上一般把在一個地區停留六個月以內的叫流動人口,超過六個月的才叫常住人口,沒有什麼旅遊項目能讓遊客在一個地區停留這麼長的時間。

旅遊的核心是消費,儘可能的吸引有「財」的人來流動消費,花完錢就走人;產業發展的核心的生產,是儘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來創業就業,長期定居。二者發展路徑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盈利模式也都差異巨大。比如,同樣是居住功能,要發展旅遊就應該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別墅;要發展產業,就應該多建人才公寓。旅遊目的地對醫療教育設施幾乎沒有要求,即使是發展「旅遊+健康」也是以康復療養設施為主;而產業聚集區要促進人才聚集,則需要配套幼稚園、國小,以及功能相對齊全的醫院。而且,就開發模式來講,旅遊景區修建配套設施是為了賺錢,通過住宿、餐飲和各種服務收費把投資在景點建設的錢掙回來;而產業聚集區的配套設施投資則不應該賺錢,而是通過配套設施吸引人才和企業,再通過產業稅收把建配套的錢掙回來,這是兩個正好相反的投資收益模式。

浙江在特色小鎮建設標準裡面,要求旅遊小鎮按照5A級景區的標準建設,產業小鎮按照3A級景區的標準建設。還有好多省也據此辦理。依我看,這樣的標準恐怕有失偏頗。旅遊小鎮按照5A級建設當然沒有問題,但產業小鎮按照3A級景區建設恐怕要有所選擇。比如3A級景區標準裡面要求必須在交通要道上設立遊客服務中心,還要配備合格的服務人員和導遊,要有較多珍稀物種或者景觀奇特,而且每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以上。產業小鎮需要去追求這些東西嗎?我看不見得。

我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圖,是要把產業小鎮也建設的漂漂亮亮、舒適宜居,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生態環境相互融合。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借用一些3A景區的標準。這樣的出發點當然是對的。但3A級景區標準是為了旅遊而設立的,除了多出來一些產業小鎮不必要的標準(如上一段所列舉)以外,還少了很多應該有的宜居的標準。前面講了,產業小鎮要吸引高級人才,一定要舒適宜居,宜居和宜游的標準差別很多。宜游主要是景觀和短期體驗,宜居則要求醫療、子女教育、社區文體設施、交際空間等立足於長期生活的的設施,這些東西,在3A級景區標準裡面又是找不到的。所以,為了促進產業小鎮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硬拉一個3A景區標準來對標,我認為存在著目標和手段的錯位。

如果真的要找一個產業小鎮的建設標準,我認為比價合適的是2007年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司出台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這裡面就沒有要求建設遊客接待中心,但是在行政效率、政務公開、民主監督、社區治理、貧富差距、刑事案件發案率、噪音水平、人均綠地、垃圾無害化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古今建築風格協調、建築與環境協調、停車位比例、人均商業設施面積、500米內擁有國小的社區比例、1000米內擁有體育場館設施的社區比例、人均住房面積、社區醫療覆蓋率、防震減災預案等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評價標準。如果產業小鎮真的需要一套普遍性的建設標準,我認為這個「宜居城市」的建設標準,遠遠比「3A景區」的建設標準,更加合適,更有利於小鎮的長遠發展,有利於產業升級和人才聚集。

下面這張表是我們梳理的旅遊特色小鎮與產業特色小鎮差異的簡單對比,從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諸多重大差異,要把這些差異揉到一起搞「旅遊和產業雙輪驅動」,難度是很大的。現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鎮的時候普遍感到很難辦,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被「旅遊和產業雙輪驅動」搞暈了頭腦,做產業服務和招商的被逼著去研究如何發展旅遊、招攬遊客,做旅遊策劃的被逼著加入產業內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資。我覺得這並無必要,也不符合國家提出特色小鎮發展的初衷和世界發達國家特色小鎮發展的經驗。搞產業的應該繼續努力搞產業,只是說不能純粹的就產業談產業,要為產業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夠好的宜居環境;搞旅遊的還是要繼續搞好旅遊,只是說不能繼續在門票經濟、觀光旅遊裡面打轉,要科學延伸旅遊產業鏈,以旅遊為主線帶動健康養生、會議會展、民俗工藝品、現代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就足夠了。一個特色小鎮就3個平方公里,建設面積1個平方公里,1500畝地,還要一邊搞生產製造研發金融,一邊建旅遊設施迎來送往,這樣的做法不符合產業升級的基本規律,最後可能是優勢資源過分分散,兩頭不討好。

產業特色小鎮建設的三條路徑。

大的思路我講完了,下面講個案例。

華夏幸福在香河做的機器人特色小鎮。我在華夏做過產業規劃總監,後來才去的中興大城,當時策劃的時候不叫機器人小鎮,叫機器人產業園,那個時候也沒有特色小鎮的提法。當時我們提了三個發展階段:機器人產業園、機器人社區和機器人新城。基本思路是先做產業,然後逐步融入城市功能,吸引高級人才在此就業和居住。當時之所以確定了要做機器人產業,有兩個層面的考慮:一個層面是基於產業發展趨勢的判斷,那一年總書記剛參觀考察了科學院,發表了一個講話,提出要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我們做了很多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研究,認為這個發展方向很清楚;另一個層面是基於區域發展趨勢的判斷,就是京津冀一體化產業轉移的趨勢,北京的製造業往外轉移,周邊地區要承接這個產業轉移。當時能落實的開發面積是八百畝,做大規模的製造很難形成產業聚集,而且香河距離北京很近,應該承接高端產業,最後就確定了做機器人。

剛開始的時候很困難,因為香河當時的機器人產業基礎幾乎為零。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幾乎招不到像樣的企業。有一次相關招商負責人很高興的跟我們說,招到了一個做「機器人視覺識別系統」的企業,大家都覺得很高端,後來搞清楚了,原來是做電腦攝像頭的,很低端那種。後來我們考慮,這樣的企業還是不要。差不多過了兩年,招商的情況才好起來,但一旦形成一定規模的聚集,園區發展就很容易了,因為這個細分產業的「圈子」很小,來了七八家,相關公共服務平台也就自然起來了,上下游互相認識介紹的就都跟著來了,這就是區域經濟學上講的聚集效應。現在已經聚集德國尼瑪克、伊貝格、匯天威、柏惠維康、星和機器人等各類領軍企業近40家,成為河北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龍頭產業基地。

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開始策劃機器人社區,後來特色小鎮的政策出台,就改叫機器人小鎮了,其實內涵是一樣的。都是從傳統產業園的形態,向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形態轉變,具體叫社區還是叫小鎮是無所謂的事情。

產業特色小鎮發展的三個路徑:

第一個路徑,是從產業園區到特色小鎮。傳統產業集聚園區主要進行生產上的分工協作,開發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主要由政府征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后引入產業,存在規劃設計粗放,缺乏系統的功能分區等問題,特別是生活配套和生態空間嚴重缺乏,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再往上升級就很困難,人才都不願意來。而特色小鎮是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空間經濟平台,不僅具備產業園區的集聚生產功能,並且強調生活空間、生態環境一體協調。既符合產業發展要求,又能夠滿足人居需求,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傳統產業園區應該利用特色小鎮建設的機會,對園區產業進行梳理,明晰產業發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亂、不符合園區定位的企業。有的園區如果比較大,可以劃出來一塊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間來,仿照現在產業特色小鎮的開發模式進行集中規劃建設,將園區生態予以重建,對園區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實現從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的轉變。

第二個路徑,是從重點鎮到特色小鎮。以前很多地方都會把鄉鎮劃分為重點鎮和非重點鎮。重點鎮一般都負有產業發展的職能,非重點鎮就主要定位為為農村地區提供生產生活服務,最多搞點休閑旅遊,不負有其它產業發展職能。非重點鎮一般經濟發展條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會選擇做旅遊類特色小鎮。而重點鎮則位於交通區位比較好的地方,具有較強的產業基礎。這些重點鎮,就應該抓住特色小鎮的建設機遇,大力發展成為產業特色小鎮。

鎮這一級的產業發展,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統籌規劃,基本上是自發形成的產業聚集,有些地方還非常強大,特別是在廣東浙江一帶,那些專業鎮的產業競爭力都是世界級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則往往問題突出。由於大部分產業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闆加上低端的產業工人,對生活條件並不講究,老闆發了財也去大城市買房子。這樣的狀況對產業升級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八九十年代曾經興起過一波鄉鎮企業的浪潮,後來大部分經濟資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撥鄉鎮企業也就大部分倒閉、小部分進城,能夠在小城鎮發展好的很少很少。這些專業鎮要防止重蹈覆轍,學習發達國家,認真打造宜居宜業的特色小鎮就業生活環境是很重要的一步。這方面,我前面介紹的矽谷的那些小鎮、英國的Sinfin、德國的奧迪小鎮等等,其發展經驗都是值得借鑒的。

第三個路徑,是從城市綜合體到特色小鎮。城市中綜合體跟產業園和重點相反,不缺生活配套,關鍵是缺乏產業支撐。一些城市邊緣地區的城市綜合體建設,陷入了「卧城」的發展陷阱,就業都在中心城區,白天見不到人。

特色小鎮並不一定要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它的開發理念是生產、生態、生活的融合,只要是3平方公里的那麼一塊地區,把三生空間融合做好,都可以叫特色小鎮。城市中心區因為缺乏生態用地,而且需要高密度建設,還有就是發達的公交體系可以讓生產和生活空間距離超過3公里的範圍,所以才不存在「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鎮,並不是說特色小鎮必須建在遠離城市的鎮上。

浙江的夢想小鎮就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內,緊靠杭州師範大學,是杭州城市副中心的範圍,屬於城市化區域。這個路徑,我認為貴陽的花果園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它也是一個城市綜合體項目,但是在周邊做了一個十六萬平米的濕地公園,把住宅樓宇、商業設施和產業樓宇集中起來建設,建立了南明雲產業示範基地,目前已有中關村訊鳥科技、江西軒通、海譽科技等30餘家科技企業入駐雲產業示範樓,訊鳥、軒通、天霆雲電腦已發展成為貴州大數據標誌性企業。現在整個社區非常有活力,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居民們可以在步行距離內上下班,白天晚上都人流如織,房價也很便宜,沒有交通擁堵,貴陽的年輕人都願意到這裡來工作和居住。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成功案例。雖然它不叫特色小鎮,但規劃面積是6000畝,也就是4平方公里,跟浙江夢想小鎮的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差不多。還是我前面講的,特色小鎮個名字本身不重要,它包含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開發理念和代表的城鎮化發展趨勢才是真正重要的。只要按照這個理念開發的區域,都可以叫特色小鎮。或者說,叫不叫特色小鎮,都無所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