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文化精神的探尋

楊義作品

楊義作品

楊義作品

【著書者說】

自己遴選代表作,還要講究什麼優中選優,無異於對自己幾十年間歪歪扭扭的學術歷程,來一次回過頭來撿腳印。真的有點兒像一首叫《腳印》的歌所唱的:「漫步走在這小路上,腳印留下了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彎,有的深有的淺。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該怎樣走。」開始撿腳印的時候,我面對自己五年一轉、十年一換的歪歪扭扭的學術軌跡,感到很難用一句話把它說盡,於是就起了一個書名「學海鯤鵬九萬里」,取義於《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搖者,旋風也,就是像旋風那樣扭扭曲曲往上竄。

應該說,如此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學術歷程,蘊含著我對文化精神的核心內涵和深在意義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息追尋。歲月茫茫,還是在1973年,我就在北京西南遠郊周口店猿人老祖宗洞穴附近的山溝工廠里,通讀過鹿皮燙金精裝的十卷本《魯迅全集》。到了1978年讀研究所期間,我開始以魯迅研究作為自己學術出發的第一驛站,直至把魯迅作為一個「龐大的斯芬克斯」進行解讀,從他那以精深的文化素養,融合西方文化的現代性要素,在小說、雜文、散文詩中探尋如何創造一種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合金式的第三種文明。其後,我又展開了現代小說史、古典小說史論、敘事學方面的探究。在這些研究引起廣泛關注的時候,我又覺得研究文學只研究小說敘事,還不能直擊核心意蘊,於是涉足詩文,也就有了楚辭詩學、李杜詩學,以及《史記》、桐城文派的內在精神脈絡的透視。當我在1998—2009年出任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之時,我就把少數民族文學文化,包括《蒙古秘史》《格薩爾王傳》、虎圖騰、蚩尤文化等等,納入研究視野,提出「邊緣的活力」的理念和「重繪文學地圖」的構想。這就使我的研究思路伸展到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廣闊時空領域,看取華夏民族和諸多古民族、少數民族是如何共同創造這個源遠流長的東方文明的。

但是,我的腳印並沒有停下來,似乎還覺得精神深度尚有未嘗到達之處。於是在當了11年的兩所所長的後期,我啟動了先秦經學、諸子學的探索,至今已經陸續推出《老子還原》《莊子還原》《墨子還原》《韓非子還原》《論語還原》《屈子楚辭還原》,以及即將完稿的《兵家還原》。其中值得注意者,是破解了老孔會這個先秦諸子百家的開幕式,以及荀韓李師生會這個先秦諸子百家的閉幕式;破解了孔子產生核心觀念的反歸納法的思維方式,以及孔子關於女子與小人言論的謎團;破解了《論語》由廬墓守孝時期由仲弓牽頭、有若主事時期有子張參與、曾子身後由曾門弟子和子思發動,以及子貢及其後學編纂《齊論語》等早期四次編纂之秘密;破解了儒家屬於士君子顯學、墨家屬於草根顯學並具有東夷文化基因;破解了莊子是楚莊王疏遠後代的流亡貴族子弟的基因,以及他的若干生平紀年、他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蝴蝶夢式的玄思。這些千古之謎的破解,頓時使我的精神豁亮,提升了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平等深入對話的文化自信。在這個浩瀚蒼茫的領域,進行的是興緻勃勃的智慧閱讀,通過還原先秦諸子的歷史現場、生命形態和知識來源的過程,與文化的命根子以及一批上古富有原創精神的智者,進行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我以為,這可是現代學人得天獨厚的福分。

我深深地體驗到,遊動的研究視野需要敏銳的辨析和整合的能力來支撐。進入一個新領域,不能滿足於給那裡的一百本書增加第一百零一本書,而是要考量自己立足的可能性和開創的可能性,需要提供的應是第一本開拓新境界的書。這又談何容易?要做到的是,以視野淬鍊了智慧,以智慧拋光了視野。因為無新視野,智慧就會窒息而死;無新智慧,視野就會黯淡無光。到了新的領域,智慧應該以獨到的方法論釋放自己的潛在能量。我換用和兼用過多種方法論,包括敘事學、文學地理學、圖文互動的方法,尤其是囊括了眼學、耳學、手學、腳學、心學在內的「五學法門」。本人曾經實地踏訪過全國兩百餘處古文化文學遺址,進行多種多樣的田野調查,從中搜集了大量的圖片、碑刻、族譜、方誌和口傳資料。這實質上就是以腳尖丈量著寫在大地上的文化血脈,是會使你怦然心動的。有所謂眼見為實,經過腳踏目驗,親手觸摸歷史的體溫,與那種關在書齋里閉目塞聽的工作方式相比較,其對自己的心靈觸動和智慧發酵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功能。田野調查中的許多場所、許多見聞,至今記憶猶新,它們已經在我的心靈書本上刻下了入木三分的記號,難以磨滅。

經由大量的田野調查,可以浮升出文學地理學的方法。這是一種接地氣的方法,展開了文學與地理關係上的「七巧板效應」「剝洋蔥頭效應」「樹的效應」與「路的效應」。以這種接地氣的方法開路,我強化了空間維度的研究,提出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南北「太極推移」之關係的原理;提出了泰伯以「讓德」開吳,牽動了黃河上游與長江中下游的「對角線效應」;提出了少數民族史詩屬於草原史詩、高原史詩、山地史詩,因而不同於古希臘的海洋城邦史詩、印度的熱帶雨林史詩的史詩形態學;提出了《格薩爾》屬於「江河源文明」的論斷;提出了詩與騷、李與杜代表著互異互動的地域文化特質的闡釋方式,對天才詩人李白作出了「醉態思維」「遠遊姿態」「明月情懷」的12字解說;提出了西學東漸400年祭的命題,以及對利瑪竇遭遇《四庫全書》的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對文化精神的此類闡釋,可以說言前人所未言,儘管它們還有待於進一步展開和深化。在深化方法論的研究上,我嘗試著對現代學術方法的淵源、層次與總綱目,做通論式的考察,從而得出了「雙構四點一基礎」的方法論總綱目。這就是:把本體性和開放性結合起來,形成「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動態的雙構性,加強對「世界視野」和「文化還原」雙構性方法論的可操作性把握。「四點」乃是下面四個功能性的點:一、立足點,立足於文化的本原;二、著眼點,著眼於參與世界文化的深層對話;三、關鍵點,關鍵是推進學理的原創;四、歸宿點,歸宿於建立博大精深而又開放創新的現代的學術體系和體制。所有這些都要立足於紮實、深厚、精審的材料文獻的基礎上,以世界上堪稱第一流的文獻材料托出世界上堪稱第一流的思想原創,為人類貢獻博大精深而又美輪美奐的智慧。

這就要求我們把讀書當成人生之樂事。讀遍天下書,是一種理想,雖不能做到,但心嚮往之。我曾經在日本東洋文庫閱讀珍本圖籍,在大英圖書館普查過六萬種古籍珍藏,在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檢閱了珍本文庫,從中複製了數以千計的圖片,從源流上試圖弄清楚文學與圖的關係。圖書、圖書,書與圖的並存互動,是文學精神深入人心、雅俗共賞、賞心悅目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圖有時候比文字還會說話,說出了它對文字的理解和接受,說出了它獨具一格的意義形式,說出了圖文共生的文化生態。這是需要用悟性去讀,用心靈的眼睛去讀,才能讀出所以然的。對於讀書作為人類存在的本體論價值,我也通過自己長期讀書的經驗進行了頗有趣味的解讀,強調讀書是一種智慧的實現,既要以智慧讀書,又要在書中讀出智慧,讀出深度,讀出精彩,讀出意義,從讀書中聽取智慧的笑聲。

學海蒼茫,敢問路在何方?學與思,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路的前方,總有美不勝收的風景。學術是一個漫長無垠的緩緩的斜坡,不斷地走啊走,總能領略到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精彩的無限風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