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化大數據】發展公共文化服務 豐富公共文化生活

今天,享有文化權利已經愈來愈被認為是文明世界中人的一個基本權利。【標籤】 公共文化 文化惠民【正文】

【熱點回顧】 關山月美術館「弱冠」之年經驗談

2017年6月25日,關山月美術館迎來了建館20周年的重要時刻。20年來,它如何成功探索了一種名家美術館與國家重點美術館標準有機結合的工作方法?如何走出一條深度契合深圳城市文化的發展之路?本報特刊發文章,以期呈現它的獨特路徑。2017年1月,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將「2016創新獎」頒給關山月美術館,以表彰其近年來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做出的成績。關山月美術館配套服務區的建設,為觀眾營造了舒適全面的文化生活體驗;開發的文化衍生品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上級單位的肯定。擔任館長近10年的陳湘波為此感到欣慰,他認為:「配套服務對美術館的整體運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既是城市文化發展和市民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是美術館吸引觀眾、滿足市民需求,實現構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標的有效方式。」20年間,這座身處「文化沙漠」的美術館奮發圖強,以拓荒牛的深圳精神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與城市文化緊密互動的學術、展覽、配套服務,正在形成深圳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初心:「山·月」映鵬城

1997年6月,全為香港回歸倒計時,25日,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建成開館。隨後,「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為現實,香港社會平穩過渡,《東方之珠》、《人》等歌曲響徹大江南北,一股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斥著人的心靈。在一個百年政治事件面前,一座名家美術館的開幕並沒有受到廣泛的關注。事實上,「美術館」到底是做什麼?那時候也沒有人能說清楚。說不清楚的不光是外圍的觀眾,就連當時的當事人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作為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和廣東籍藝術名家,關山月生前將813件作品及其生活、藝術和教育實踐的系統資料全部捐贈給深圳人民。深圳市政府專門修建了關山月美術館,以永遠珍藏其作品,供世人研究和鑒賞。那麼,這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美術館」?國內當時只有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等幾家成熟的機構可供借鑒。在長期宏大敘事的文化環境中,「藝術的殿堂」是唯一能夠匹配「美術館」定位的描述。關山月美術館的建築俯視以銘文「山·月」二字為雛形,二字中間設圓形展廳。遵循殿堂的理念,以圓廳為中心,兩側上樓,分別為側翼展廳,辦公區域設在圓形展廳後面。這座兼顧服務功能的藝術殿堂,以陳列和展示關山月捐贈作品開啟了這段輝煌的藝術旅程。

學術:名人館的「雙輪驅動」

生於1912年的關山月經歷了近代劇烈的社會變革。作為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他對新建設的熱情和信心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記。其代表作《新開發的公路》《俏不爭春》《綠色長城》等明確地指向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發展。上世紀50年代,他關於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鋼廠以及湖北農村的寫生作品,不但反映了如火如荼的生產建設場景,同時對汽車、機械、建築物等對象的描繪,也將畫藝術拓展到新的領域。1959年,他與傅抱石聯合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成為其繪畫事業的巔峰代表。關山月的一生都參與在現代美術的發展當中。圍繞著館藏作品主體,關山月美術館的學術研究方向鎖定在「關山月及20世紀中後期美術研究」,並在二樓設立兩個專門的藝術陳列廳,長期陳列關山月先生的作品。 面對深圳特區文化發展的需要,關山月美術館從建館初期就以開放的理念面對藝術界新的變化。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日益豐富的設計需求與高速的經濟發展相契合。美術學界長期以來以「造型藝術」和「工藝美術」兩個大類來分類作品,壁畫、陶瓷、裝潢都歸類在工藝美術範疇。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第一次將「設計」作為單獨的門類評獎和展出,展區安排在關山月美術館。從作品徵集、組織評審到作品展出,全套的流程交給一個新興的美術館,無疑是一次開放大膽的嘗試。也正是這次大型的設計展,為關山月美術館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關注領域。2008年,深圳被聯合國授予「設計之都」的稱號。憑藉經濟發展對設計藝術的強烈需求以及區位優勢所帶有的開放視角,關山月美術館開始持續關注乃至世界範圍內的設計藝術發展。隨著行業資源的不斷積累,「設計藝術」逐漸成為美術館的重點學術研究方向。2012年,由文化部和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的「時代創造——首屆設計大展」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辦。4年後的2016年,「第二屆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主展場也設在關山月美術館,展出設計作品300餘件,接待觀眾3萬多人,成為城市文化的一大盛事。陳湘波在總結辦館學術思路時說:「我館學術定位的雙輪驅動,一是關山月及20世紀中後期美術研究,另一個是當代設計藝術研究,這是根據我館的館藏資源和深圳城市文化特色來決定的,它的獨特性更是其他美術館不可代替的。」

成果:經濟特區的文化先鋒

2000年以來,各地文化設施建設出現了新的熱潮,美術館的建設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關於辦館理念、展覽策劃、收藏規模等一系列指標更無從談起——建築有了,如何辦館成了問題。關山月美術館從建館開始,就把展覽、收藏、推廣、研究四個方面的功能作為美術館建設的質量保證,以鮮明的學術定位打破了當時國內「美術館即展覽館」的局面,在實踐和發展中,更是提出了以館藏為基礎,以研究為龍頭,以展覽、推廣、教育為手段,滿足市民文化需求,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的工作思路。2006年,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的成立為的美術館專業化建設和持續發展提供了指導。2007年以來,在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求下,深圳市政府將市內眾多公共文化設施向市民免費開放。關山月美術館作為中心區的主要文化場館,為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需求,閉館改造。「高品位的藝術共享空間」成為改造中貫穿始終的理念。改造后的美術館為觀眾預留了更多的休閑空間。展廳中保留了藝術品的中心地位,突出美術館的展覽、教育功能。而展廳外的眾多觀眾休息區,則以觀眾為中心重新梳理參觀路線,讓他們可以方便快捷地到達自己感興趣的展廳,或是以最佳路線瀏覽所有展品;還增設了殘障人通道、母嬰室、電梯等,為不同人群提供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打造一個真正實現市民文化藝術權利的空間。務實的辦館思路為關山月美術館贏得了眾多榮譽,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設計部分在關山月美術館首次展出;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展首次開設港澳台邀請展,由關山月美術館負責展覽的組織工作;2011年, 「筆墨當隨時代·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生平陳列展」 獲文化部2011年「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國家重點美術館優秀展覽項目」;自2012年起,文化部開始舉辦「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山月丹青·紀念關山月誕辰100周年藝術展」等5個館藏精品展,連續5年入選展出季活動,4年獲得優秀展覽的榮譽;2012年,首屆設計大展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正因為具有改革開放、不斷創新的精神,關山月美術館在多個方向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正是因為全體美術館人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入思考和身體力行,才創造了這麼多令人矚目的成績。這不僅僅是一個美術館的驕傲,更是一個城市開放程度和文化活力的體現。

方法:整合社會資源,做大「朋友圈」

早期的美術館建設沒有先例,美術館的運營模式似乎也並不適合特區深圳的發展現實。「在做好美術展覽和學術活動等工作基礎上,休閑功能也是當前發達國家美術館所注重的,實際上配套的服務對美術館整體的運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既是城市文化發展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美術館吸引觀眾、引導市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有效方式。」館領導班子在學術展覽和活動之外,對美術館的服務功能也有著獨到的思考,提出要善於整合社會資源,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口頭語就是要「做大朋友圈」。作為基層服務單位的美術館鏈接的社會資源有限,只有做大朋友圈,影響力越大,它提供的服務才更有效。從2005年開始,關山月美術館與深圳商報社、深圳雕塑院等四家單位聯合舉辦「四方沙龍」系列公益學術講座,邀請建築、文學、藝術、電影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嘉賓講座交流,至今已經舉辦120餘場,獲文化部2011年「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優秀公共教育和推廣項目」;2007年,關山月美術館成立全國首個文化義工隊伍,邀請市民參與到美術館的服務中來,受到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各級媒體關注。2010年獲文化部 「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優秀公共教育和推廣項目」,2013年獲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頒發的「美術館優秀志願者」獎;2011年開始的「觀看之境——藝術通識分享」活動,以現場導覽的方式普及藝術知識,受到觀眾青睞,在文化部2013—2014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中獲 「優秀公共教育項目」;與深圳童裝品牌安奈兒公司合作的「一起長大」系列少兒畫展,受到業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文化部2015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中獲 「優秀公共教育項目」。還通過開設第二課堂,堅持送展覽進校園、進社區,通過不斷豐富公共藝術教育內容和提升服務品質,使深圳市民充分享受到文化生活的權利。這些努力也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公教活動品牌幾乎都獲得過全國美術館優秀公共教育項目。2010年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專家在初評時就提出要求:「美術館要轉換觀念,完善公共服務,不能因為財政收支兩條線就限制美術館紀念品商店和餐廳等設施的建設,建設完善這些設施的最終出發點都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更好地為觀眾服務。關山月美術館的藝術書店、美術圖書館、文化產品和紀念品的開發等要儘快到位。」在探索完善配套服務方面,關山月美術館邁開腳步,整合社會資源,以極大的魄力和擔當實現了文化場館綜合功能的完善,為觀眾沉浸式的美術館體驗提供了展覽、活動以外的服務保障。根據規劃,關山月美術館將閑置場地通過深圳市財委政府招標中心,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在財政主管部門的監督下,引進咖啡館、餐館、藝術衍生品開發等項目,並對其進行營運管理。美術館通過合同約束,對營業單位的服務範圍、服務方式進行約束。在陳湘波看來,「要和我們美術館的氣質、風格、理念相吻合、相適應,要符合為市民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為目標的要求」這是關山月美術館整合社會資源的理念和方式。2015年,關山月美術館率先在公共美術館領域實行「理事會制度」,由來自美術館、法律、市民代表和關山月家屬組成的11人理事會對關山月美術館的行政工作進行每年一次的議事。陳湘波說:「就像是國家的『兩會』,既然美術館是為公眾服務的,就要聽到社會各階層的聲音,就要大家一起對重要的事情做出決策。」

管理:用人就像保護眼睛

機構成功的背後一定是每個人成功的總和,關山月美術館在20年中取得的成績是每一屆領導對個人發展尊重的結果。建館初期,陳履生、李偉銘、朱青生等人對美術館的指導和幫助是第一批館員成長的強大推動力。多次全國展覽的徵稿、評選組織及各種不同學術展覽活動的策劃和實施,在實踐中極大地提高了美術館工作人員的能力,提振了大家的信心。今天的關山月美術館,在有效的機制和科學管理中,仍然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近年來,「雙輪驅動」的學術主線之外,關注青年藝術生態的「在路上」、觀察工筆畫發展趨勢的「青春心印」和致力於少兒藝術教育的「一起長大」系列學術展覽都已經慢慢成長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品牌。關山月美術館實行項目制管理,每個部門甚至每個館員,一旦有成熟的項目經過全館討論,都將獲得支持,這個做法也極大地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在路上」系列展覽至今已經舉辦了5屆,系統地梳理了當代油畫、畫、版畫、雕塑、新媒體等多個領域的創作線索,並且以每年一屆和全國巡展的方式進行。 關山月美術館在做好館內學術展覽工作外,還儘可能為藝術專業員工提供工作之外的創作支持。在學術著作出版等方面,美術館也根據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可以說,每一條管理方案都著眼於激發員工不斷探索的動力。充沛的活力背後是館領導開明的用人思路。陳湘波在談到美術館員工的個人發展時頗有心得:「人一輩子最好的時間其實都在工作上。同事就像兄弟姐妹,我希望營造一個輕鬆又能一起努力做事的氛圍,要做到這一點,對我們館領導班子來說,就要做到公平公正。要維護這個團隊,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你稍微不小心就會有損失,一旦把這個氛圍破壞掉了,你要再找回來很難。」2011年1月11日,在文化部公布的首批9家國家重點美術館名單中,「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赫然在列,它是名單中唯一一家不在省會城市的美術館。有學者將21世紀初的10年稱作是「美術館時代」,在這個代表文化發展的10年中,誕生在深圳這座新城的重點美術館,顯得尤為難得和珍貴。關山月美術館做出的矚目成績不斷印證著全體美術館人的努力。它的成功具有獨特的意義,20年的探索實踐建構起來的,是屬於深圳的文化自信。(以上來源:文化報,2017-07-02)

走近香港公共圖書館:享受閱讀 終身學習

香港是一座圖書館分佈密集的城市。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的資料顯示,香港每超過20萬人口的區域就有一間圖書館。目前,香港共有82間公共圖書館以及111個圖書館服務點,遍布香港18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香港公共圖書館整體入館人次達3746萬,借閱書本次數達5050萬。康文署助理署長劉淑芬說,香港的公共圖書館不僅是香港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香港市民終身學習的基地。記者近日走訪了香港最大的圖書館——中央圖書館。該館坐落於繁華的銅鑼灣商圈中,頗有鬧中取靜的意味。中央圖書館樓高12層,佔地約9400平方米。大樓中間有一座拱門設計,象徵「知識之門」隨時打開。走進圖書館,諮詢處、電腦查書服務、還書系統和電腦使用區等設備和服務區一應俱全。樓層由下至上分為兒童圖書館、成人圖書館、逾期報刊閱覽處和最新報刊閱覽處。在中央圖書館借閱書本也十分方便:任何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的市民,只要帶著一份住址證明就可以辦理圖書證,拿到圖書證后可隨時在香港各大圖書館借閱圖書。每本圖書可借閱14天,續借5次。每個人最多可借閱8項圖書館資料或16本逾期期刊。在中央圖書館已有自己固定位置的「書蟲」吳林是香港圖書館的忠實擁躉,已經年過60歲的他每周都要來圖書館。在這裡,他不僅可以借到自己很喜歡的經典書籍,還能看到最新出版的雜誌和報刊。「退休后也沒有什麼事情做,來圖書館剛開始是給自己找任務,規定多長時間要看完一本書,現在倒好像成了一種習慣。」他說。「對於香港市民來說,圖書館已經不僅是單純的圖書館了。」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表示,作為一名老師,他經常鼓勵學生們去圖書館讀書開拓視野或建議家長在節假日帶著孩子去圖書館學習。在他看來,香港圖書館的意義不僅在於提供書本借閱服務,更滿足了香港市民休閑娛樂,豐富文化生活的需求。香港民眾閱讀調查高級研究員陳志輝說,調查顯示,香港市民閱讀書本的來源有30%來自公共圖書館,香港圖書館豐富的館藏量滿足了相當一部分市民的閱讀需要。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香港公共圖書館館藏達1435萬項,其中1252萬項為書籍及其他印刷資料,其餘屬非印刷資料如視聽資料。此外,香港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報章和期刊量也超過5000種。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配合讀者新的閱讀習慣設立電子閱讀資料庫。據介紹,目前,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網上平台已有電子資料庫65個,電子書約24萬冊,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通過「網上圖書館」,讀者可以不必親身到圖書館借書,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及獲得資訊。與此同時,為了拓寬香港市民的閱讀興趣,鼓勵市民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公共圖書館還舉辦了一系列閱讀推廣活動。據了解,香港公共圖書館在今年4月至6月及9月至11月舉辦「香港文化拼圖」的系列講座,來自香港本地的19位作家會到各個區域的圖書館與讀者分享他們的寫作歷程與閱讀體驗。未來,香港的公共圖書館還將進一步在香港社區內「滲透」。劉淑芬介紹,圖書館會與教育機構及非牟利組織在香港18個區內組織圖書集體外借活動,市民在當區就可以方便地借到圖書;香港公共圖書館設置了12輛流動圖書車,超過110個流動服務點;在香港的捷運站內也有圖書館的還書箱……香港公共圖書館將不斷完善圖書服務網路,方便市民的閱讀。「能有這麼好的環境學習和閱讀,我覺得很滿足。」在中央圖書館看書的學生劉樂雨說。這可能也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發展的重要目的——通過提供完善的設施和館藏,讓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每一個人,享受閱讀的樂趣。(以上來源:新華社,2017-04-24)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各級政府責任

文化部12日在北京就剛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舉行發布會。文化部部長雒樹剛指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於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法共六章65條,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分別作了詳細規定,是文化領域一部重要的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法律。雒樹剛指出,這部法律的亮點之一在於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明確以政府為主導,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這是以法律形式的第一次體現。」同時也明確要激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之中,也就是公共文化服務為大家,公共文化服務大家辦。亮點之二在於堅持保障基本,促進均等。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實施,將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兜底作用,「政府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就是要保住人民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為全體人民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亮點之三在於堅持統籌協調,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將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協調機製作為重要內容,這一機制將進一步協調政府各方面的行政力量,來共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也將進一步明確政府各個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所承擔的責任,也會推動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加強合作,實現綜合利用、融合發展。他坦言,各級政府要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公共文化服務政府主導,但不是政府包辦,也只有讓群眾「點菜」,群眾才能給公共文化服務「點贊」。(以上來源:新聞網,2017-01-12)

【數據分析】

長期以來,我們大多數老百姓很難說清楚什麼是「公共文化服務」,甚至對「公共文化服務」這個概念都比較陌生。這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公共文化建設在各級政府那裡都是「軟任務」,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但是,《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施后,公共文化服務不再是想干不想干、願干不願乾的事情,而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職責,和對社會大眾文化生活的切實保障。什麼是公共文化設施和資源?這包括國有的或公共的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等,這些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免費開放,這應是我們國家一種新的、深具眼光的文化政策的體現。這種文化政策,讓我們看到了發展文化事業的宏大理想,清晰地反映了政府對文化的尊重態度,充分理解了文化的發展規律,明確了文化大眾是文化生活的主體,真正認識到大眾的文化需求是什麼,實現和滿足了社會大眾基本的文化願望、願景,其倡導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文化方向,是符合文明社會的進步發展和時代前進的發展方向的。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是社會的基礎文化設施和文化資源,是文化大眾享受基本文化生活的場所,是社會大眾獲得審美的熏陶、文化知識的影響、藝術素養、文明教育的培養的渠道和方式。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作為大眾吸收文化藝術的方式,這些文化設施和文化資源,或因相關政策規定,或因缺少,或因高門檻、高收費,或因功利化、商業化、奢侈化的追求,還遠未能成為大眾的文化生活中的主要內容,遠未能滿足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所以,國有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實現免費開放,對廣大的民眾,提供了更多的吸收和接觸文化的條件和機會,讓人們認識到文化對於生活的意義,提高了追求享受文化的權利意識,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藝術為他們的生命和生活帶來的新的巨大的可能性,真正成為文化的受益者。國有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免費開放……這鮮明地體現了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和社會性,文化的本質,是社會全體人的共同財富,也正是基於此。其實,文化的這種品質和特性,更清楚地昭示我們,文化不只是藝術家文學家少數精英的事情,文化藝術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的、大眾性的,社會大眾參與文化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文化的價值,和為誰服務的問題。在當今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已有可能公平地把文化的權利分配給大家,為整個社會人人享受,而無損於文化的發展。從本質上說,現代、文明社會中的文化的發展一直是按照文化民主化的道路發展的。世界上一些文化發達的國家、城市,它們的博物館、藝術館,大都是參觀免門票的,欣賞者的數字因而激增,國民的藝術教養、美學素養因此得以提升。【資料來源】 文化大數據

獲取更多資訊及精彩閱讀

請掃描下圖二維碼關注「公共文化空中大課堂」微信公眾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