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知道嗎,媽媽的臂彎竟能承受這麼多!930750斤!為這個地方的德育做法點贊!

半月談記者在多地調研了解到,很多學生對數理化知識、各類公式原理爛熟於心,但面對一些基本的「人生題」卻經常感覺困惑。對於德育的現代化之困境,不妨從三個方面去追問:德育的「兩張皮」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德育改革面臨哪些障礙?德育改革的現代化之路何在?

學得了數理化,答不出父母恩

「現在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就連穿衣服、背書包這些簡單的事情,都由老人代勞。」

山東淄博一所國小二年級學生家長周琳說,自己的女兒也是如此,時間久了對長輩的付出不僅熟視無睹,還認為那是他們應該做的,「爺爺奶奶有時不幫忙做,孩子還衝老人發火」。

山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林建寧近年來在不同場合對大量學生做過多次測試,結果令人吃驚:

許多人不知道吃過媽媽的乳汁,許多人答不出撒謊的危害;近一半的受訪學生不知道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姓名,超過一半的受訪大學生記不準或記不全父母的生日;學生普遍回答不願意上思想品德課,認為空洞無味……

「一個對長輩、父母關心不夠的人,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嗎?一個對誠實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的人,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嗎?一個對自然生活規律缺少常識的人,能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嗎?」

林建寧認為,讓道德教育紮根現實生活,已經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亟須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反思、實踐、總結。

曲阜市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張昭領認為,長期以來德育工作尤其是中國小德育工作,存在「只教知識、不重實踐」的「兩張皮」問題,空講道理、空泛說教導致一些中國小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不緊、扣不實。

基層教育工作者還指出,一些中國小德育課不僅流於枯燥空洞的說教,在不同階段的德育目標設定也不夠科學準確,課程內容安排不盡合理,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教育主管部門在測試學生的品德水平時,完全照搬文化課出考卷的方法,以簡單的選擇題、判斷題為主,導致品德測試簡單化、形式化,很難真實反映學生品德狀況。部分學生「學得了數理化,答不出父母恩」。

「一好」頂「三好」,德育為智育讓路

不少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青少年綜合素質水平有明顯提高。

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學校和家長更看重升學率與分數,學校德育改革的動力不足、步伐緩慢,面臨著德育教師短缺、教材呆板等困境。

德育改革首先面臨的一大掣肘是具備德育專長的師資人才短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曲阜市實驗中學德育處主任周長忠說,之所以「傳道」被放在最前面,是因為教師不只是「教書匠」,更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與獨立的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傳道其實就是推進德育的過程」。

曲阜市實驗國小校長王利民說,一方面,德育老師人手嚴重不足,學校有5000多名學生,在職在崗的思想品德老師僅僅四五個人,其他要靠文化課老師兼任;另一方面,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德育骨幹教師的培訓,與文化課老師培訓經常是「一鍋飯」,沒有把德育培訓單列出來。

另一大掣肘是教材呆板。從教27年的曲阜市實驗國小四年級二班班導孔為峰說,他聽過山東省內外多所學校的德育課,基本都是按照《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等幾本統一教材照本宣科,缺少因材施教的校本教材。

「道德教育關乎學生的品性涵養,低年級或許要背誦一些道理,但只靠背誦無法達到品德端正、知行合一。」孔為峰說,有些德育課老師曾坦言自己這門課不重要,讓學生背誦教材內容敷衍了事,導致很多學生道德規範背得滾瓜爛熟,卻連掃帚拖把怎麼用都不會、父母的生日都不記得。

曲阜市實驗中學校長張昭軍認為,雖然自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門始終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首」,但學校層面德育改革推進步伐緩慢,根本原因還是動力不足,德育在不少學校隨時要為智育讓路、為升學讓路。

「特別是在初高中階段,只要成績好,『一好』頂『三好』。升學率關乎學校排名、教職工收入,不僅學校在意,家長更在意。」他說。

德育改革呼喚「新律動」

教育專家分析,一些學校的德育工作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上越來越形式化,成為一種對上負責而對下不負責的「應景之作」。

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等違背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現象在全國尚未根本改變,德育評價體系、德育保障機制還不健全,教師的師德和育人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長期以來,德育教學與生活遊離,呆板的『道德派發』模式導致不少地方德育效果不顯、效用不彰。」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德育學科組副組長、曲阜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戚萬學認為,山東的德育改革現狀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德育改革呼喚富有氣魄、風格的「新律動」。

一方面必須打破學校教育中的分數至上。

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於發友介紹,德育改革乃至整個教育改革的痛點,在於考試製度、社會評價仍偏重文化課成績、升學率,這種現象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尤其是部分家境貧寒的學生和家庭,「一考定終身」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數學校為了自身利益也不得不「厚分薄德」。

因此,提高德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分量勢在必行,也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另一方面,必須統籌發揮「三大空間」的作用。德育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這三大空間的緊密結合。

專家建議,中國小可以以學科教育為主渠道,深挖教材與德育內容的結合點,開設符合地方實際的德育校本課程;

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家庭和學校必須在德育觀念、德育舉措上達成共識,有些必要的懲戒措施需爭取家長認同;

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對德育改革貢獻力量,為學生、家長、教師提供德育的社會實踐平台。

德育要從孩子抓起。教育文化資源大省山東近年來針對中國小思品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兩張皮」現象,積極在部分地市試點,把「孝、誠、愛」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融入現代學科,更加註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為中國小德育脫困探索出一條「德融數理、知行合一」的新路徑。

原點出發、價值追問

「1歲嬰兒平均體重按15斤算,媽媽每天要抱寶寶20次以上;2到3歲幼兒25斤,每天抱約10次;4歲至10歲時50斤,每天要抱5次。10歲前你在媽媽懷裡有多重?」

「一共930750斤!」數學運算后,國小生們驚訝地發現:媽媽的臂彎竟然承受了這麼多!

「那麼,回家后你會不會試著抱一抱媽媽,表達感激?」「會!」一片整齊的回答聲。

這是山東淄博市淄川區實驗國小德育微課堂《母愛無邊孝心最美》的現場。

授課教師張孝榮告訴記者,一節課約15分鐘,依託《文明基因·孝誠愛》德育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家庭、學校、社會公共場所等情境出發,藉助對道德原點的追問。

既引發學生的道德思考,又緊密結合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感受養育之恩」、《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等課標要求。

半月談記者採訪了解到,自2014年起,山東改革教材內容,在部分學校探索推廣新德育模式,將情景教育、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有機融合,貫穿家庭、學校、社會三個空間,實現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科學化和現代化。

從「我吃了媽媽多少乳汁」,到「這些乳汁有哪些營養成分」,再到「這些營養成分需要多少糧食轉化」;從「人撒謊時為什麼會臉紅」,到「撒謊時心跳加快多少」,再到「撒謊分泌出的腎上腺素分子式如何寫、分子量是多少」……

在山東淄博、煙台、日照等地,不少幼兒園、中國小依託上述德育新情境,以「孝德、誠德、愛德」為篇章主題,探索傳統美德教育與現代知識講授的有效切入點,以求破解傳統德育「空泛死板」的難題。

學生家長周琳欣喜地發現,正是這些新德育課,讓她的女兒逐漸開始自己穿衣服、背書包、盛飯。「沒想到女兒還主動記下了全家人的生日,有長輩過生日時,孩子會送上自己動手做的禮物。」

在蒲松齡故里淄博淄川區,「德融數理」新德育課程已全面覆蓋70餘所中國小、6萬餘名師生。

淄川二中物理教師袁延昭說,在八年級物理第一章《速度》的授課時,自己把「家長步行接送孩子上學」的題目設置為當堂檢測題,計算家長送學生上學走過的路程。

有的同學算出奶奶從自己上學到現在接送走路近一萬里的時候,不禁發出了驚嘆聲。「那堂課,學生明顯學習勁頭更足了。」

「一系列看似生活化、故事化的問題,在經過科學化、現代化解答后就變成了有價值的追問。」山東省煙台萊州市文峰中學教師崔燕說。

「德融數理」理念提出者、山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林建寧認為,中國小階段是道德教育打基礎的關鍵階段。如何適應現代中國小生的特點,使中華傳統美德真正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做好中國小生德育工作的關鍵。

130個情景教案破解「空泛死板」難題

記者採訪了解到,「德融數理」是在總結傳統青少年德育模式經驗的基礎上,遵循現代青少年成長規律,以德為魂、以數理為體,實現「文」與「理」交融、「學」與「習」結合,追尋傳統美德的培育與踐行,探求心靈塑造與知識、技能傳授的內在統一。

據林建寧介紹,所謂「德」,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現代人類社會文明規範。

「融」指將傳統美德和社會文明規範融入各學科知識點,貫穿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全方位引領學生思想和行動。

「數」指與學生生命、學習、生活相關的數據,包括自然數據、生命數據、環境數據、社會數據等。

「理」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自然之理、生命之理、人倫之理、事業之理、社會之理。

據有關授課教師介紹,這一教育模式所依託的特色教材,分三個教學主題。

一是「孝德」,分設知恩篇、感恩篇、報恩篇;

二是「誠德」,分設誠實學習篇、重諾守信篇、遵紀守法篇;

三是「愛德」,分設愛護環境篇、關愛他人篇、奉獻社會篇。

煙台萊州市雙語學校教師韓芳介紹說,教材有約130個發人深省的情景教案,設置「由景生情-由情發問-由問尋數-由數解理-由理啟智-由智成行」六個步驟,循序漸進地實現價值追問、判斷和踐行。

如「今生我們能見到父母多少回」案例,其呈現效果如下:

孩子18歲高中畢業后,離開父母到異地求學、工作,此時父母大多在45歲左右。按照父母平均壽命80歲計算,如果每年回家兩次,能與父母相聚不過70次;如果每年多回家兩次,見面次數增加一倍,相當於父母壽命延長了35年!

「回家賬」打動了不少高中生。許多學生當場表示:下課後就給父母打電話,以後離開家也要多與父母聯繫。

「授課老師更看重的是,這些情景教案打破了以往德育課空泛死板的狀況,吸引力、感染力大大增強,在老師完成價值追問、學生做出價值判斷後,激發了道德的內生動力,促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韓芳說。

為德育脫困探索新路徑

教育專家認為,與幾十年前的教育環境不同,當下的中國小生面對著一個文化、價值、信息多元的世界,常常產生道德困惑、價值困惑、身份困惑。

「中國小德育改革關鍵是要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國家督學、教育部中國小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成尚榮分析指出,「德融數理」注重把道德教育深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不僅讓一句句古語、一個個做人的道理傳承下來,還探索出德育改革「知行合一」的新路徑。

淄博市淄川區教體局局長牛少健說,「德融數理、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將德育融進學科教學,將情境、知識、實踐教育高度融合,打通了德育與學科、社會實踐之間的障礙。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葛新斌認為,「德融數理」教育模式以「道德教育人性化」為導向,以「向上向善」為軸心,既堅持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又注重將其與青少年的數理化教學及社會實踐相結合,文以載道、以德化人、潤物無聲,做到了真學真信基礎上的真用,彰顯了傳統美德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小德育》編輯部副主編、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徐向陽看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數學是一把「金鑰匙」: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動情的話語、熱鬧的場景,依靠真實具體、科學嚴密、親身得出的數據,就能彰顯道德、情感與實踐的力量。「德融數理讓德育改革閃耀出理性思維之光。」

「實際上,在大數據時代,一切皆有數、處處可編碼,只不過我們日用而不知。」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唐漢衛等專家認為,藉助大數據思維,以孝德、誠德、愛德為文明基因的「德融數理」新模式,為德育脫困探索出一條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美德、現代學科有機融合的「山東式突圍」之路。

摘自《半月談》內部版第9期專題《新德育:傳統美德融入現代生活》,欲看全部內容,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記者:丁錫國 劉寶森 魏聖曜

主編:孫愛東

編輯:魏春宇

合作洽談請聯繫

郵箱:[email protected]

喜歡此文嗎?

那就點贊一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