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城市缺的不是大學生,而是服務業勞動力

如果今天大城市的現狀都不符合大家對「理想城市」的定義的話,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還是往大城市去呢?

作者: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吸引全球最頂尖的人才是關鍵

我對上海這個城市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們在上海提出了一個願景,這個願景在規劃里表述為:

上海要追求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要建設一座創新之城、生態之城和人文之城。

提出目標是非常容易的,但怎麼去實現這個目標?

如果給未來的上海在全世界找一個對標的城市,或許是像紐約和倫敦這樣的大城市。

如果簡簡單單地從的經濟體量角度來講的話,其實你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因為經濟的體量迅速超越美國只是幾年當中的事情,時間早晚的事情,會很快成為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即便保持每年5%的經濟增長量,再過20年很有可能的經濟總量就會達到美國的2倍左右。在這樣一個大的經濟體里,的人口是美國的5倍左右,如果產生一個紐約或倫敦這樣的城市其實並不奇怪。

但是,來看看紐約和倫敦的數據,就會知道「差距在哪裡」:

•紐約:截止2008年,36%的紐約人是在美國之外出生的,48%的紐約人在家裡使用除了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

•倫敦:2011年,倫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國以外的居民佔37%,外籍居民佔24%,白種英國人比例從2001年的58%減少到45%。

目前紐約的常住人口居民中,外籍的居民佔比24%。而現在非本地戶籍的常住人口,在北京和上海達到了40%。我們一直在說「外地人太多了」。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說,在紐約和倫敦的外國人就太多了。

在,如果要建設一個全球的一線城市,且不希望我們的人口結構未來變成這副樣子,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假定,即「北京人、上海人的二代和三代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但這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如果真的想讓上海、北京,包括深圳、廣州這樣的城市能引領,代表國家跟世界上其他的全球城市同台競爭,你首先要吸引的是來自於國內外的最頂尖的人才,這首先就會體現在城市的人口結構上。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今天離建設全球城市的這個目標實在太遠了。

究竟去哪座城市居住、工作?

剛才講「要吸引人才」,接下來的問題是「要怎麼吸引人才」。如果從尊重人的自由選擇的角度來講,一個人在一個城市離開還是留下,就看兩個變數:

•第一個變數是收入,「你在這個城市能掙多少錢」;

•第二個變數是支出,「收入超過支出越大,這個城市對你的吸引力就越高」。

在考慮收入這個因素之外,你可能還會考慮到這個城市其他的特徵,比如城市的消費是不是多元化,環境是不是美好。至於支出方面,除了住房成本、服務成本以外,你當然也會考慮到這個城市的通勤需要花多長時間。

我把整個分析框架的高度簡約到就關注這兩個變數。而在支出這一端,有兩個支出是人們生活在一個城市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成本:

•一個是住房;

•一個是服務價格。

它們是人們生活在一個城市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兩個成本。在你的每一天生活中,你的衣食住行,很多東西不是本地生產,是從外面運進來的——這些跟你本地的土地成本、住房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關係並不大。但是,住房和服務必須是本地生活的。

而這兩個支出的成本其實都跟城市的土地政策和人口政策有關係。

2003年以來,在人口流入地的城市,控制或者說嚴格控制土地供應。在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人口流入地的城市——如果你是房地產開發商,你會造房子;如果你是地主,你會把土地賣給造房子的開發商造房子——直到碰到兩件事情停下來:

•第一、政府說,「我的城市面積已經擴張夠了,你再擴張就到國家森林公園了,不能再擴張了」,這是一種可能性;

•第二、你擴張到最後,老百姓說「我不去了,你再造房子我也不買。因為我到那個城市生活的成本太高,每天上班還要花2小時,我不願意」。

一個是因為政府管理的機制,一個是因為市場機制的選擇。

「紐約是全世界最貴的地方,但是『我要去』。」——在我想「我要去」這句話的時候,我說什麼?在這個關係里,「我的收入比支出來得更多,我還願意去」。有些地方倒是便宜,但是當這個地方便宜的時候,收入也會降得更快,這樣的城市大家不會去。

所以,高的收入和高的成本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正決定你在哪裡住的其實是這兩個的差額。

人口流入地的土地供應收緊了,房價就上去了;人口流入地限制人口,限制的又恰恰是從事生活性服務業或者叫消費性服務業的人。而現在,卻總是講「這些人來了城市以後,給城市造成了多少問題,擁堵、污染等」。

然而,城市的這些問題真的是因為人多導致的嗎?

如果真的是因為人多導致的,為什麼有些發達城市在人口增加幾倍的同時不擁堵也不污染。

為什麼今天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住家保姆的價格是香港的2倍?

因為有需求卻沒有供給。為什麼現在在北京、上海吃一碗面的價格跟新加坡、香港差不多。因為你吃的面的成本不是面的價格,是服務的價格。

當服務的成本提高了,以最發達的地方上海為例——現在人均收入無非就是香港的三分之一,它要怎麼去競爭、吸引人才呢?

從公共政策角度來講,人口流動方向是向東部的,因為這是最發達的地方(因為有港口)。有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特徵,就是「單面臨海」。世界上其他的大國,包括比小一點的國家,往往是幾面臨海。

但是,政策上要平衡發展——它實際上是經濟和人口的均勻分佈,不是真正的平衡發展。讓經濟資源均勻分佈,不僅沒有效率,而且通過阻礙生產要素,特別是人口的自由流動,造成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由於政府控制的經濟資源,特別是土地供應這個方面向西部。所以,人口和土地的配置方向其實是相反的。

的人口結構是怎樣的?勞動力去哪了?

大城市帶來高科技人才,一定會帶來對於服務業勞動力的需求。

美國:實線代表美國的大城市,虛線代表美國的中小城市。橫軸可以理解為教育或技能的水平,縱軸是人口的分佈。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大城市更多地吸引了「高端勞動力」,同時也更多地吸引了「低端勞動力」。根據美國的統計,如果一個城市來一個高科技人才,他會帶來一個律師、一個醫生;另外三個就是超市收銀員、家政服務員還有餐館里的服務員。其實,在大城市人口結構里,「高端勞動力」和「低端勞動力」的比重基本上是一比一的。

:紅色是的大城市,虛線是的小城市。橫軸可以理解為教育或技能的水平,縱軸是人口的分佈。

如圖所示,不難理解為什麼北京、上海的保姆特別貴了——因為他們的需求是由紅線這個部分推動的,但是供給不足——市場經濟下,價格就往上漲。所以,今天大城市缺的不是大學生,缺的是國中學歷以下的人。當把「消費性、生活性服務業」的成本提高的時候,城市的競爭力實際上是下降的。

增加城市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

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則就是供給不斷適應需求。怎麼增加城市競爭力?

最重要是降低成本——

•要有更具彈性的勞動力市場,

•要讓土地市場跟人口的流動適應起來,

•要增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

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城市更能向理想城市的方向邁進。

「城市的新生」包含這兩層含義:

•第一,在去全球化的世界,今天好像全世界要退潮。恰恰要發揮大國人口的優勢,來利用這個城市的規模經濟,把人口當做資源。

•第二,有效的市場和有效的政府相結合,應該是讓供給更加適應需求。同時,從人類發展的未來和全社會的普遍經驗來講,公共服務要講究公正性、公平性,體現城市的包容性,不能把公共服務作為特權給予具有特殊身份的,比如本地戶籍人口,那不是公正的市場經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