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深度 | 資中筠:我們現在的教育有使人退化的危險

本文系作者整理自資中筠2015年4月20日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的沙龍上的講話。

現在的教育界太勢利

今天和大家一起討論,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我最近碰到鄭也夫先生,他寫了很尖銳的一本書《吾國教育病理》,批評當前教育。

現在我孩子長大了,家裡沒有小孩在上學,因此我沒有切身體會。但是我所聽到的,父母有小孩上學的,都是糾結得不得了。究竟問題在什麼地方?

我回頭想我們上學的時候,那是一個很自然的情況。當然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過去教育很不普及,農村有大量的文盲,大量的孩子是沒有機會上學的。

城市裡的孩子大多數是可以上學,起碼國小的擇校問題沒有那麼嚴重,都是在自己住的區里上學。如果到遠處,父母是沒有時間大老遠地送孩子去上學,所以都是在附近的「弄堂國小」就近上學。

總的來說,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很不自然。教育應該回歸人性,應該引發孩子自然的創造力,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有些外國的教育機構就覺得的教育特別奇怪。「三好學生」,哪有一個學生什麼都比別人好?這個學生有這個長處,那個學生有那個長處,怎麼就有一個學生或者幾個學生什麼都比別人好?這是不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

我們那時候當然也有考第一、考第二,這樣學習特別棒的學生。大多數學生是這科好,或是那科好。但是學習好的學生也沒有像現在這樣那麼了不起,學習好的學生也沒比別人學生高出很多。

我覺得我們那時候的學習方式是很自然的,當然碰見好老師的那堂課自然就特別喜歡。我當年碰到幾個特別好的數學老師,講得太好了,我們自然而然也被吸引了,所以我中學六年最好的功課是數學。我當時上的學校是天津耀華中學,師資確實很好。

因為校長(趙君達)很好,當時留美歸來,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回國后在北洋大學(今天的天津大學)做教授,一共十二年,他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來辦學,後來他就應聘到耀華學校。

這所學校原本是英工部局(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的學校,英工部局是英國在英租界最高的行政機關。解放以後說外國人辦學校是為了搞「文化侵略」,其實相反,是英租界的社會名流向英工部局提意見,說他們拿了納稅人的錢,應該為這個租界做點兒好事。

什麼是好事兒呢,最好的事情就是辦一個學校!所以他們出錢辦的這所學校。

這個學校建築和設備確實比較好,磚都是從英國運來的。1976年唐山地震,天津也地震得很厲害,就這個學校巍然不動。學校當時還設有實驗室、大禮堂、室內體育館。很少有中學有這樣的設備的,所以我們當時的全市運動會總拿第一名。

校長趙君達當時親自面試教員,師資確實是一流的。但這位校長1938年被日本人暗殺了。

學校是在英租界,日本佔領天津之後還不能進英租界。太平洋戰爭之後,英國成了日本的敵國,日本勢力才進入租界。太平洋戰爭之前,英國和日本並不是交戰國,所以我們的學校不受日本、偽教育局的管制。但是日偽已經施加壓力,要校長改變教科書。

表演鋼琴獨奏的資中筠,風華正茂。

趙君達校長還接手了南開中學的學生,辦了一個特殊班,我們下課後就把教室讓給南開學生來上學。因為當時南開中學不在租界內,被佔領后南開大學隨著西遷,中學還沒搬過去,那些學生就失學了。

日本人借口裡面有抗日分子,不允許他辦這個學校。怎麼威脅他都不服從,最後就真的派特務暗殺了他。我那時是國小二到三年級的暑假,大家印象都很深,我很有幸在這樣一個學校碰上這樣一位校長。

這個學校還有一個特點(不僅僅是這一所學校的特點,我覺得過去的學校基本上都這樣),沒有現在這麼勢利。

天津有一個特點,很多過去北洋軍閥政客下台以後都在那裡的租界上當寓公。我們學校有曹汝霖的孫女、袁世凱的孫女這一類的。徐世昌的侄女還有袁世凱的孫女都跟我同班,沒有任何特殊之處,大家只是知道,但也沒有人注意,沒覺得這是了不起的事。

還有很有錢的大資本家的孩子,也有很貧窮的孩子,衣服還有些補丁。都沒有什麼區別,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誰功課好就受到大家尊敬。那時候的社會至少在教育界沒有像現在那麼勢利。我特別不喜歡現在社會趨炎附勢的態度。

2

教育費如此之高

還有一個問題,孩子的教育費用是如此之高,以至於放開二胎政策以來,很多人都不敢生第二個孩子,因為覺得一個孩子已經承受不了了。

從前一家子生六七個小孩,在我的親戚朋友里是很平常的。一般的工薪階層,所謂的公教人員,家裡的幾個小孩也都能上學。有些經濟緊張的人家每次要交學費時會借一點兒錢,這種情況存在的。但是還沒有像現在那麼負擔重。

那時候私立學校要交學費,但公立學校真的不用交費。比如一個縣、一個市都有縣立或市立中學、國小,都是完全不交學費的,而且它多半是教育質量最好的。因此貧寒子弟只要憑成績考進去,就可以上學。

我就覺得納悶,為什麼現在上學的費用那麼高。現在人的收入情況,從城市來講,平均應該比以前高。

1937年以前,城市裡面的中產階級收入還是比較高的。抗戰開始以後就每況愈下,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到四十年代,一般工薪階層的收入就相當低了,生活拮据。但小孩上學的問題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吃不消。

現在幼稚園的費用都比大學高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需要像鄭也夫先生這樣的社會學家來尋找社會原因、制度原因。

1986年,資中筠在清華大學靜齋。

等到上大學之後,如燕京大學、滬江大學這種私立學校學費確實比較高。這種學校,一般中產以上的家庭才出得起學費。但是它們也有獎學金,成績好自然就可以免學費,另外家庭貧寒也可以申請。

但是國立大學是絕對不要錢的,比如清華,一個子兒也不交,只需交飯費。還設有助學金,家庭貧寒的學生飯費可以免,當然伙食非常糟糕。

那時貧困的農民是上不起學的。但也不絕對,也有人到農村去辦學。像葉聖陶先生這樣的有志之士,就到農村去辦學。

3

「升學率」是本末倒置

從前說一個學校好,一般會說這個學校的師資力量好,教員很好,風氣很好,學生在裡面都好好學習、不瞎鬧,管得比較嚴。很少聽到「升學率」這個說法,

因為好學校的學生考的大學自然好一些。而不是本末倒置,先升學率高然後學校更好。先有好的教育質量,將來學生出來才容易考上好學校。這整個觀念跟現在很不一樣。

開始的時候,我們學校老師的工資可能比其他學校高一點,可以聘來高質量的老師。但到抗戰後半期,以及40年代內戰時,通貨膨脹很厲害。所有老師生活都非常苦,他們的工資基本上無法保證溫飽。

但他們還是非常敬業,很認真地教書。我記得有一位國文老師,她生病時同學們去她家探病,真是四壁蕭然!她去不起醫院,生病就扛著,稍微好點兒就來上課。但來上課時照樣精神抖擻,認真講課。

四十年代末,老師確實非常艱苦,也有老師在課堂上發牢騷,說肚子裡面空空如也,連窩頭都填不滿了。有的老師家裡還有妻兒老小要撫養,確實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仍舊沒有懈怠。我覺得風氣和現在是不一樣的。

1985年,資中筠在中科院美國研究所

我們那時上學,功課沒有留的那麼多。我記得一般三四點鐘下課,放學回家最多做一個鐘頭的作業。作業大多數是數學習題,或者是國文老師留的背誦內容。

我也學鋼琴,再練一個或者半個鐘頭的琴。晚飯後是不做功課的,就是看閑書。睡覺也比較早。在求學期間,我看課外的書要遠遠多於課內的書,同學之間看書借來借去。所以,我覺得那時候寬鬆很多。

我感覺孩子從小應該得到關懷和愛。我經常從報紙上看到,那些非法虐待孩子的事兒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有的老師經常對孩子加以諷刺,完全沒有感情。因為老師自己的業績跟學生的成績聯繫在一起,如果這個孩子扯了班級成績後腿,老師就會把成績不好的孩子看作仇人。這樣對孩子影響就太大了,將來長大以後要麼也變成這樣的人,要麼變得非常自卑。

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有沒有善良的本質,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從前上學時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有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也會批評,但他是很負責任、很誠懇,沒有與學生為敵的態度。

4

分析「作者意圖」很滑稽

我們那時候上國文課,沒有一天到晚分析「作者意圖」這類內容。老師很欣賞這篇文章,就帶著大家一起念,跟我們說文章好在哪裡。我們就跟著老師一起欣賞,也就對這篇文章或者這首詩有了印象,主要是一種熏陶和感染。

現在一篇文章要分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又分記敘抒情文。這樣好像很科學,但古文向來不這樣分。而且文史哲是相通的,念完以後覺得文氣特好,然後就記住了,經過融化和熏陶,最後變成一種文化底蘊,而不是實用工具。這是我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

資中筠與丈夫陳樂民,都是著名的歐美問題學者

我有一篇文章,幾年前上海有一個教輔機構把我的文章收入教輔教材,然後給我寄過來一份。上面就寫「作者意圖」是什麼等等,我一想我哪有這意圖呀。裡面還有問答,這一段說明什麼、第二段說明什麼。

我就覺得特別滑稽,我還活著呢,他也不來問問我。過去古人寫的文章,就死無對證了,憑後人去分析。當然這作為某種學術研究可以,但不能作為整齊劃一的理解,硬灌輸給學生。特別是文學方面,沒有必要非要那麼清晰地講清楚,甚至還要給它做一個判斷,比如這是進步的,那是有時代局限性的,等等。

5

民族精神重在教育

清華大學的孫立平老師有一個說法:現在的危險不在於揭竿而起的動亂,而在於全社會的潰爛。我很認同這個看法。全民族精神的墮落是很可悲,很可怕。而教育是最關鍵的方面。

現在知識爆炸,小孩聰明得不得了,知道很多事。玩iPad、玩電腦,我玩不過十歲以下的小孩。他們知道的事情也不少,但是整個精神,特別是教育精神,我們教給他們什麼?精神支柱是什麼?現在的孩子在學校比家庭的富有、父母的地位。所以我覺得現在最可怕的不是知識學多少,而在於現在的嫌貧愛富、非常勢利的風氣,這是很糟糕的。

6

教育不該讓人退化

小孩是需要管的,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但管孩子什麼方面非常重要。

我覺得很多家長管的不是地方,孩子在外面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不管,就是分數管得很厲害。所以,我覺得基本的教養和基本的文明是最重要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認為,小孩天生都是好的,只要讓他發展他自己的興趣,他就一定能成才。杜威主張完全讓孩子發揮他自己的特長。

對於他的觀點,後來美國也有人批評,認為這太放任了,小孩自己自制力太差,還是需要管的。有些內容他暫時沒興趣,以後有可能會有興趣的。但總的原則是,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成才的。

要讓孩子自然地茁壯成長,前提是老師和家長都要有正確的態度,適當地澆水、護理。但現在這種教育會有使人種退化的危險,好像經濟好了,老師的待遇也提高了,整個硬體也好了,但是一代一代這樣培養下去的話,在精神上一代一代好像退化下去,我的擔心就在這兒。

小編推薦

深度 | 劉堂江七問名校長,魏書生、李希貴、馮恩洪來接招!

深度 | 李希貴:學校改革,首先得改變「人人都可以指使老師」的現狀

師說 | 一位資深教師的肺腑之言:家庭教育的誤區,讓孩子社會公德缺失!

深度 | 「清北游」垃圾遍地!紀律教育,為何培養不出高素質公民?

關注|《人民日報》痛批王者榮耀,一億學生沉迷遊戲的背後是什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