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裡?

那是波瀾不驚的黃浦江,那是大鵬飛翔的深圳灣,天水一線,天空正藍。我不想論龍頭所系,不想論天命垂青,我看到的經濟未來,既需要有深圳這樣的最佳創新者、無畏的開拓者,也需要上海這樣的最可信賴的受託人和管理者。這是21世紀能力的最佳組合。若國運如此,天下誰懼!

上海不是深圳,很多方面也做不了深圳,但上海可以借鑒深圳在一個更為充分的競爭環境中,那股敢想敢幹、不怕失敗的精氣神,以及絕不小富即安、勇攀創新高峰的狠勁與自信。如果上海能把這種精神用於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必能不斷帶給驚喜。

「秦老師看過魏達志老師最近關於『上海不是深圳對手、浦東也干不過前海』的文章嗎?」8月8日在深圳南山科技園調研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時,有人問我。

沒看過。但知道魏老師是復旦人,1982年大學部畢業留校,兩年後調入深圳,現在是廣東省政府參事、深圳大學產業經濟中心主任,前幾年因呼籲「深圳直轄」名噪一時。

飛機晚點三個多小時。我在休息室仔細研讀「上海不是深圳對手」,作為在上海讀書和工作16年的新上海人,一邊讀,心理陰影一邊擴大。

魏達志的觀點非常鮮明:從長遠看,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這是由上海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上海的央企、地方國企、外資企業、民企比重為 1:1:1:1,而深圳90%都是民企和個體。創新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2015年,深圳GDP1.75萬億,香港1.79萬億,廣州1.8萬億,新加坡1.83萬億,北京2.29萬億,上海2.49萬億。魏達志說,按這個基數,上海慢下來,深圳快起來,深圳趕上上海的時間大約是8-10年。再過10年,深圳有望成為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且是香港的一倍。「這個未來,你能想象到嗎?」……

我並不同意魏文中的一些觀點,但受其觸動做了點研究后,方感深圳衝擊波之強。上海對深圳很重視,但一般人還是認為深圳強在高新技術和一批明星企業,論綜合實力和上海還差很多。

實際情況如何呢?

1、深圳經濟總量20年後可以超過上海

2004年我從廣州遷往上海時,上海的經濟總量是深圳的兩倍。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縮窄為1.5倍。如果深圳保持比上海增速快兩個百分點的優勢(去年快2.1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快1.9個百分點),預計2038年前後會超過上海,成為最大經濟城市。

2、深圳人均經濟指標早已超過上海,且上海難以追上

深圳是副省級城市,面積1997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1137.87萬人。上海是直轄市,面積6340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2415萬人。上海的面積是深圳的三倍多,人口是深圳的兩倍多。深圳每平方公里產出的GDP和財政收入多年位居全國大城市第一。2015年深圳人均GDP是上海的1.5倍以上。上海到2020年的目標之一是人均GDP15萬元,深圳2015年已達到15.8萬元。考慮到深圳比上海增速快,從人均GDP來看,上海也許永遠趕不上深圳了。

3、深圳的創新指標優於上海

到2020年,上海的目標是萬人發明專利達到40件,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5%,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20%。這些目標低於深圳目前水平。深圳到2020年這三方面的目標分別是:64件,4.25%和42%。2015年深圳PCT專利申請量(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專利合作條約)13308件,連續12年居全國大城市之首,今年上半年PCT申請量更是達到9002件,佔全國申請總量的51.8%。(註:深圳和上海對新興產業的定義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能導致該項數據比較不夠精準)

4、深圳的產業競爭力和企業家精神強於上海

2015年上海的第三產業佔GDP比重比深圳高10個百分點(71%對61%),主要高在金融上。但從產業競爭力角度,上海已落後不少。深圳過去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4%。今年上半年,上海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同比下降4.4%,深圳同比增長7.5%;第二產業增加值,上海下降3.3%,深圳增加7.3%;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海增長0.7%,深圳增長12.1%。

以上數據來自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是政府口徑。而政府報告中沒有的一些指標,比如明星企業數量和經濟的人格化代表——傑出企業家群體的數量,深圳可謂一浪接一浪,前浪依然向前,後浪滾滾又來,遠超上海。袁庚精神、蛇口精神似乎是一種基因,在深圳代代相傳。

……

綜上,雖然上海在城市綜合管理、文教衛體等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總量上仍有一定優勢,但在決定經濟持續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企業素質、人口年輕化等方面,上海都已落後。換言之,上海的優勢更多是總量優勢和存量優勢,而深圳的優勢更多是結構優勢和增量優勢。

在金融這一上海最重要的領域,由於金融政策由北京決定,金融資產的半壁江山也在北京,且金融市場的開放度還不足,所以上海的市場優勢無法充分展現。這從外資法人銀行的情況就看得很清楚,雖然他們註冊地在上海,但開會都要去北京,以至有人抱怨「還不如註冊在北京」。而在和互聯網高度相關的新金融以及私募股權投資等更具活力的方面,上海已經很難說有領先優勢了。

家在上海,戶籍在上海,我當然希望上海好,不希望被超越。但站在大歷史角度,我覺得深圳領先的意義或許更大——它證明了市場經濟的力量。鄧小平說,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特區特在哪裡?就是破舊,就是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的規則接軌,大膽圖新。鄧小平對的最後囑託主要體現1992年南方談話中,可以說,是深圳「一夜之城」的實踐給了他對自己理論更充分的信心。在某種意義上,只要深圳不回頭,就不會回頭。市場經濟因深圳而立,是深圳的成功探索,促使鄧小平下決心讓浦東開發開放,讓整個上海和全都加入到市場經濟的歷史潮流中。

它證明了越新越好,越高越好。一個年輕的、有著更充分的內生動力和開放活力的城市,它能在幾十年間超越100多年來不可動搖的經濟中心,證明了創業創新的力量,自主自強的力量,不墨守陳規的力量。鄧小平曾說:「要發展高新技術,越新越好,越高越好,越新越高,我們就高興。」土地資源約束和成本壓力倒逼深圳只能往上走,往高價值的創新方向走,這條路走通了,它是一條通衢大道。

它證明了新制度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很多人喜歡研究商幫,研究地域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潛台詞是,某些地方、某些人不太適合搞市場經濟,不太講信用,不太願意吃苦。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它證明了市場經濟的熔爐會接納一切參與者,市場經濟的舞台會為一切有夢想的人打開,不管你來自哪裡都有機會成功。只要政府尊重市場,敬畏市場,服務市場,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以法為本,則政府在市場經濟中不會無所作為,而是大有可為。走法治化、陽光化的服務型政府之路,就能激發起人民群眾不可想象的力量。這就是新制度的力量,以及被新制度喚起的人的力量。給人一點陽光就能蓬勃生長,深圳證明給了全世界看。

8月8日我在深圳南山調研的這家金融科技公司叫中興飛貸,團隊核心都是銀行出來的,運用一套行之有效的風控系統幫助銀行給小微企業和個人做貸款。我仔細了解了風控過程,覺得特別貼近市場,接地氣。在上海,我也接觸過一些西裝筆挺、教育背景優越、融資量很大的類似機構,但因為太高大上、太洋了,在市場上反而缺乏戰鬥力。

上午9點半,我見到中興飛貸的CEO,他說不好意思,本來董事長要來的,可是凌晨2點到4點他還在召集我們開電話會議,真的起不來。等到中飯後準備離開時,董事長從一個會議中出來送行,聊了一陣。我問,天天晚上這麼弄嗎?他說,這大半年因為要從線下切到線上,任務太重,基本上都這樣。然後他說,我們夜裡兩三點、三四點結束時,看看對面那個大樓,也都亮著燈,那可是騰訊遊戲公司。

《深商的精神》一書的作者老亨說,深圳就有這樣一批「以創意為瑰寶」的人,和大上海相比,深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於能容納新的人、新的想法,能容許新的商業基因不斷加入。「上海更像一個資本王國,深圳更像一個人本主義的創意王國,只要你有真正好的創意,你就可以體驗自我實現的快樂。深圳和上海很難說誰的定位更勝一籌,但深圳價值觀正在成為上海價值觀最強有力的挑戰者。」老亨甚至認為,文明重心的南移趨勢,已是昭然若揭。

我同意老亨對深商精神的總結,但站在整個的角度,我深信深圳的精神,上海的精神,一樣彌足珍貴。

想到劉永行說,「在上海,我就像一條魚游進了大海,無聲無息,無人打擾。但當我需要金融資源時,很容易就能滿足。」

想到馬明哲說,「很享受在上海的生活,我喜歡在全世界的金融家到上海時,陪他們去一個有特色的小飯館,一點不比香港差。」

想到有次和王石聊天,我說企業家都讓深圳出了,上海就多為政治局輸送官員吧。王石想都不想就回應:「上海的官員越多越好。」萬科在全國各地有項目,房地產又是和最多的政府部門打交道的行業,哪裡最規範,心裡有數。

上周五在外灘17號,友邦保險所在地頂樓,我望著波光粼粼的江水和對面的陸家嘴,突然有一種感覺,近現代商業文明的火炬在上海點燃時,當時最多的創業傳奇是在黃浦江畔展開的,人,外國人,都有。今天,當有了更多火炬去照亮整個商業的天空,上海不再那麼顯赫了。但是,偉大的基因從來只會變異而不會消失。今天,商業可能興起於茫茫神州的很多地方,可能興盛於具備制度與文化優勢的一部分地方,但是,如果要找一個興盛之後的放心之所,上海還是最佳選擇吧。歷史積澱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不會像經濟指標那樣易於被超越的。

所以一個地方的優勢,從本質上說不是拷貝的結果,只能是發揚自身優勢、同時勇於借鑒先進經驗、不斷創新的結果。

上海不是深圳,很多方面也做不了深圳,但上海可以借鑒深圳在一個更為充分的競爭環境中,那股敢想敢幹、不怕失敗的精氣神,以及絕不小富即安、勇攀創新高峰的狠勁與自信。如果上海能把這種精神用於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必能不斷帶給驚喜。上海學深圳,不是比速度,而是要煥發一種更加進取、追求卓越的鬥志,在自己擅長的方向,創造最佳服務體驗,早日成為世界級城市。

同樣,深圳學上海,也不是簡單去制定500強落戶的獎勵政策,而是要在綜合發展、協調發展、提升全面素質方面,更用心,更精進,補短板。

在,當下最需要的,是用一種更好的精神狀態,做更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競爭能激發動力,但合作更能創造價值。比如,復旦和交大能不能在深圳設立分校或研究院?深圳能不能樂見王牌企業加大總部職能向上海的轉移力度?看似助人,實則助己,有為者當思之。

延伸閱讀:

一線城市或許已經分出勝負

有四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到底哪個城市最好,哪個城市應該排在末尾好像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對於評判一定有很多種維度的,從經濟產值,從社會影響力,從城市群構成等等,但是我覺得,任何維度的評判,最後都不如人口流動這個維度來的更加客觀。

人是這個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他們會為自己選擇最好的生活狀態,可能自己當初選擇的時候都寫不出理由,但是這些個體匯聚成一個大數據之後可能會說明一些問題。

這個數據國家統計局不一定有,但是大數據互聯網公司會有。

我們先來看下結論:

這是百度檢測到今年第一季度所有城市人口流動情況,我們發現,一線城市裡,深圳人口吸納能力是最強的,然後是北京、廣州和上海。

這個數字去年最高的是北京,現在2017年第一個季度變成了深圳,這是一個改變,也代表城市對於外來人口的態度,後面廣州和上海的順序沒變,上海排在最末端,這個各位猜到了么?

但這個就是事實了么,我們來看另外一個維度的數據:

這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翼城市群的人口吸納情況。

我們發現,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的人口吸納能力反而是最強的,超過還有兩個一線城市的珠三角,這一點是挺出乎我的意料。

可能反應了一個問題,對於上海來說,雖然單個城市的吸納能力不是最強,但是他帶動了周邊城市的集體發展,成了為一個真正的城市群。

我們再來看具體的比例:

這是城市群里不同城市的流入人口佔比,我們發現,上三角城市群里,這個灰色的比例是最大的,換句話來說,長三角是唯一一個城市群里沒有絕對寡頭壟斷的地帶。

而對於珠三角,毫無疑問被深圳廣州+東莞壟斷,而京津翼則更加明顯,基本上可以稱之為北京和他的鄰居們。

所以毫無疑問,在城市群的發展模式上,長三角毫無疑問是相對比較健康和穩健的。

那麼對於珠三角來說,有一張圖或者可能說明一些問題:

這是春節前夕,人口流動的地方,顏色越深代表春節前人口流入的越多。

那麼換一個角度來說,顏色越深,代表日常人口流出的越多。

我們發現一個非常驚訝的現象,珠三角,廣州、深圳甚至東莞城市的周邊,顏色深的發紅,所以換一句話來說,廣州和深圳的新鮮勞動力,極度依賴周邊城市的供應,很大程度上這兩個城市的發展,從勞動力的角度來說需要周邊城市的輸血。

但是同樣也代表,這兩個城市的開放程度最大,願意包容接受外來人口。

這個可能是深圳和廣州的魅力所在。

那麼對於北京而言,可能有一個數字可以代表他的定位:

這張是北上廣深春節前夕人口流出者的目的地。

也和前一張圖的觀點非常類似,珠三角的人回家都是在廣州深圳的周邊,上海的人回去也集中在長三角。

但是我們看到紅色,北京的人口流出前往的地方,幅度最大,橫跨區域最廣。

所以換一句話來說,如果只有一個中心,那麼這個中心是北京,這個不是來自數據支撐,而是人們心中的認同感,只有北京可以吸引到全國的人前往。

所以一定要給一線城市做一個勝負的話,我大概是這麼幾個觀點:

深圳目前的整體社會更加開放和包容,所以某種程度上吸納了最多的外來人口導入,我記得2016年的第一名還是北京,在2017年的第一季度就變成了深圳,你可以歸結為樓市調控的因素,但是我更傾向於整個城市文化。

當然我們也需要承認,深圳就是一個移民城市,人口的波動在未來會越來越頻繁,這也並不全是好事,說的通俗一點,一旦深圳的經濟發生點問題,人口的潰散可能是瞬間發生的。

對於北京來說,還是全關注的焦點,但是我們也確實發現,京津翼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寫到這裡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雄安新區這個概念,但是我們也需要更多的謹慎,畢竟有個更好基礎的天津也況且如此,雄安新區一定是任重道遠的事情。

而對於上海,應該是發展最均衡的城市,而且從經濟帶動上來看,也確實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所以這裡我們也更加可以理解,為什麼上海一限購周邊城市就特別容易漲價,因為房價本來就連接著經濟,而長三角的經濟發展一直是緊密聯繫著的。

另外,寫到這裡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數據,關於一線城市裡的人口流出數據:

我們發現,願意離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人,他們都會去往一個城市:重慶。

可能某種程度上來說,重慶也在吸引著全國優秀的精英前往,所以對於這個城市的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畢竟他們有3000萬的人口基礎,或許轉型就在這一兩年。

以上是一些大數據給我們呈現的一些觀點,對於一線城市其實沒有什麼勝負,給到自己一個最好的選擇,可能就是最正確的選擇。

人是最聰明的一種生物,能夠吸引到你,讓你願意遠離家鄉前往異地的,一定是各種因素權衡過的結果,而大數據的魅力把所有人的抉擇都放在一個平面上來看,這就顯示出不同城市的不同魅力。

【百萬用戶都在看】

解禁惹禍,次新殺跌!流通市值50億的第一創業,周四解禁200億,次新股命運別說看不懂

券商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對該平台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