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帶一路上的傳統醫學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統醫學概況

世界三大傳統醫學體系——中醫學、印度醫學、希臘-阿拉伯醫學都形成於亞洲(分別在、印度和西亞)。

「傳統醫藥」中的「醫藥」既包括理論化了的醫學和藥學,也包括不具備理論體系形態的民間醫術和藥物。符合前述含義的傳統醫藥學有三種:中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印度醫學(Indian Medicine,或Ayurvedic Medicine)和希臘—阿拉伯醫學(Greco-Arabic Medicine)。至於民間醫藥,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或地區,都有它自己的民間醫術和藥物。

給「傳統醫藥」下一個較為全面、準確的定義:傳統醫藥是指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前的古代就已經形成了的,一直傳承到現在,在當代醫療保健實踐中仍在應用的醫藥學體系和民間醫術及藥物;傳統醫藥學體系包括中醫學、印度醫學和希臘——阿拉伯醫學。

l 印度醫學

印度醫學又稱阿育吠陀醫學(Ayurvedic Medicine),形成於公元初期的古代印度,以被稱為「古印度醫學百科全書」的《睹羅邇本集》的問世為標誌。印度為人類古代文明的四大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即出現了有文字、有城市、有較發達的紡織、制陶、金屬加工等手工業的早期文明,即哈拉巴文化。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至前600年),主宰印度的雅利安人開創了以羅門教為核心的吠陀文化,也開啟了印度古代哲學和自然哲學的源頭。記述吠陀時代各種知識、思想、傳說的文獻彙編有四大部,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其中,《阿闥婆吠陀》(問世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中已經包含有不少醫藥方面的內容, 涉及人體結構、生理、胚胎、疾病、藥物、治療等方面;不過,這一時期的醫藥還沒有基於自然主義的基本理論,而是一種巫醫。作為四種副吠陀(對吠陀的補充和演繹)之一的阿育吠陀是關於植物和醫藥的知識。在梵文中「阿育」意為生命,「吠陀」意為知識、學問。阿育吠陀意指生命之學,是印度醫學理論的源頭。阿育吠陀涉及人體的四個部分,即肉體、思想、智慧和靈魂,它主張人通過飲食、醫療和養生手段來祛病、健身和延壽,強調整體思想及天人相應的理念。

咯羅迎既是阿育吠陀最著名的傳人,也是當時印度醫藥知識的集大成者。他系統地總結了過去和當時的醫藥知識,並上升到理論層面,從而創立了完備的醫藥學體系—印度醫學。由於印度醫學理論發源於阿育吠陀,故今人通常以阿育吠陀醫學來指稱印度傳統醫學。

印度醫學的基本理論是五元素學說和三體液學說。五元素學說是吠陀文化中的一種自然哲學學說,用於醫學中以闡釋人的生理。五元素學說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土、水、火、氣和空五種基本元素組成,人的組織器官也是由這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的,在被攝入人體後補充人體中的相應元素。三體液學說認為,人有三種體液— 氣、膽汁、粘液,三體液是否平衡決定著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狀態,疾病是因為內外因素導致三體液失衡,而治療則是通過藥物、食療等手段恢復三體液的平衡。

印度醫藥學體系涵蓋了生理( 含解剖 )學、病因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學、藥物學、臨床各科和養生學等各個方面,內容完而豐富。印度藥物學中包括的藥物(植物、動物、礦物)達 2000多種,藥物的劑型包括湯劑、散劑、丸劑、油劑等多種形式。值得強調的是古代印度醫學的眼科和外科很發達,超過了同時期的其它醫學體系。

此外,有人認為瑜伽( Yoga )和悉達( Siddha )是印度的另外兩種傳統醫學。實際上瑜伽只是吠陀體系中的一種修鍊方法,後來衍生為一種養生保健方法,本身並未構成一種單獨的醫學體系,應該是阿育吠陀醫學中的一個部分。而悉達的理論基礎與阿育吠陀並無不同,只是阿育吠陀醫學中的一個流派,也並非醫學體系。因此,印度傳統醫學等同於阿育吠陀醫學。

古代印度文化有很強的放射力,影響了周邊許多國家和地區。印度醫學不僅盛行於整個南亞次大陸,也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蒙古、中亞和西亞。其中,印度醫學在古代向、南亞、東南亞的傳播主要是通過佛教這一載體。

l 希臘—阿拉伯醫學

希臘—阿拉伯醫學( Greco-Arabic Medicine )起源於古代希臘而形成於8—1 2 世紀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是地 跨 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其版圖覆蓋了阿拉伯半島、中亞、西南亞、西亞、北非、南歐( 西班牙 )。隨著帝國的建立,阿拉伯人以其自創的伊斯蘭教為核心,廣泛吸收了當時先進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兩河流域文化、敘利亞和埃及文化,並加以融合和發展,形成了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明。希臘—阿拉伯醫學即是伊斯蘭文明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與中醫學、印度學分別原產於古代和印度所不同的是,希臘—阿拉伯醫學在嚴格意義上應是歐洲古希臘—羅馬醫學的繼承與發展。它以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和古羅馬醫學家蓋侖的學說為基礎,進一步加以演繹和完善:把帝國各民族、各地區的醫藥經驗與知識加以整合,還吸收了醫學和印度醫學的部分內容(如中醫脈診),經過系統的整理和創造性發揮,形成了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的醫藥學體系,大大超越了古希臘—羅馬醫學的水平。

希臘—阿拉伯醫學的內容包括生理( 含解剖 )學、病理學、病因學、診斷學、治療學、藥物學、食療學、攝生學等各個方面。構成希臘—阿拉伯醫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包括四元素( 土、氣、水、火 )、四性( 寒、熱、濕、干 )、四體液( 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 )、三靈氣( 生命靈氣、精神靈氣、自然靈氣 )和器官論。希臘—阿拉伯醫學用這些基本概念來闡釋人的生理過程、發病原理和治療法則。

由於廣泛吸收了從中亞、西亞到北非、南歐當時眾多地區和民族的醫藥經驗,希臘—阿拉伯醫學的診療手段非常豐富多彩,不僅有藥物的內服和外用,也有多種多樣的非藥物療法,包括手法和手術等。單就藥物療法而論,十世紀阿拉伯醫學所用的藥材(植物、動物、礦物)己達1000多種,而藥方則數以萬計, 既有單方也有復方。藥物的劑型則有湯液、散(粉)劑、膏劑、油劑、丸劑等多種形式。阿拉伯藥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給每一種藥物定「級」,即根據藥力的強弱將所有藥物分為l、2、3、4 級,這一工作始於古羅馬的蓋侖,而由阿拉伯藥學家完成。

希臘—阿拉伯醫學在阿拉伯帝國時期即向外傳播,帝國解體後向外傳播的活動也並沒有停止,傳播的範圍遍及歐洲、、蒙古、南亞、東南亞。

阿維森納《醫典》以譯述古羅馬醫學家蓋倫的學說

l 跨地域傳播與本土化及其易名

前述三種傳統醫學體系分別形成於古代世界三大文明中心,早在古代就伴隨著這三大文明傳播到周邊國家甚至更遠的地方,並在這些地方「落地生根」,也就是實現本土化。

一種醫學體系傳播到與其起源地不同的另一地域,並被當地接受以後,當地醫家會遵循該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進行實踐和進一步的研究探索,由此會形成新的觀點、學說、方法、技術,同時往往也吸收當地已有的醫藥知識與經驗,將它們整合到該醫學體系中,由此豐富和發展傳來的醫學體系,並賦予該醫學體系以當地文化及醫藥資源特色,這就是醫學體系跨地域傳播后的本土化。

各種本土化的外來醫學往往被賦予不同的名稱( 易名 )。在印度本土化的希臘—阿拉伯醫學被稱為Unani,在阿拉伯國家希臘—阿拉伯醫學常被稱為伊斯蘭醫學( Islam Medicine );在西藏和內蒙古本土化的印度醫學分別被稱為藏醫和蒙醫,在新疆本土化的希臘—阿拉伯醫學被稱為維醫或維吾爾醫,在韓國本土化的中醫學被稱為韓醫學或東醫,在日本本土化的中醫被稱為漢方醫學,在越南本土化的中醫學被稱為東醫。

本土化的一種醫學有其自身的地域特色,在某些局部有著與「源」醫學不同的內容,但就其核心概念、理論、方法論而言,本質上仍屬於其「源」醫學體系範疇。

具體國家及地區

l 香港/Hong Kong, China

香港的傳統醫藥是中醫藥。自古以來,港人就有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疾病和養生保健的傳統習慣。

為了發展香港的中醫藥,特區政府於1999年頒布了《中醫藥條例》,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為香港中醫學從業人員建立了一個系統訓練及註冊制度。目前,香港登記在冊的中醫師有7707人,其中 2543人是註冊中醫師。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都開辦了中醫學課程,全力培養本地中醫師。

近年來,香港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已有一定的發展。除了已成立18年的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外,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等也陸續建立了中醫藥研究中心。還有一些學會、中醫學院、中藥研究所等也致力於開展各種學術研究、學術交流活動,出版一些學術雜誌。

從2002年始,香港賽馬會資助5億港元成立中醫藥研究院,用於中藥新產品的開發。

目前,香港中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約1.2萬,出售中成藥己達3500種,其中,中成藥的80%,藥材和飲片的90%是從國內進口,有中成藥廠60家,中藥飲片廠30家,100多個藥材飲片批發商,300多個批發點和1600多個零售藥店。從2004年開始,香港對中藥開始實行註冊制度。

l 澳門/ Macao, China

澳門的傳統醫藥以中醫藥為主。在澳門,97%的華人治療疾病和養生保健有使用中醫中藥的習慣,澳門居民對中醫中藥有很大的需求。澳門的中醫藥行政隸屬於政府的衛生及社會事務政務司。中醫醫師執業要在該司辦理登記手續,中藥藥房也歸該司管理和監督。目前,澳門中醫藥的地位處於「在野」派別之內。

澳門的社會民眾團體很多,有中醫學會、中醫藥學會和中藥業公會,負責加強與海內外中醫藥組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目前,澳門有註冊中醫師250多人,註冊中藥房100多家,中藥技術員90多人。

澳門的中醫醫師絕大多數分散於民間基層衛生護理服務的人員之中,其學術淵源大都來自祖傳或以師帶徒,在內地中醫藥院校學習、進修和培訓等,且正規中醫院校畢業生較少,但在衛生司都能夠得到資格認可,領取牌照開業。

為維護澳門公眾健康,提高中藥的質量、有效性和安全性,1994年11 月14日澳門衛生局頒布了新的藥品法規,以2種語言( 葡文和中文 ) 頒布實施,其目的在於加強中藥的管理。根據新法規,澳門政府批准456種中藥材在中藥房銷售。目前,澳門政府還實施新的簡便有效的進口中醫藥產品的註冊程序,稱之為「替代醫學註冊體系」。該法規規定,必須是已在本國註冊的中醫藥產品才能向澳門申請進口。

在澳門,中藥店鋪很多,除同善堂藥局外,大都屬私人開業。中藥材和中成藥進貨皆有專營,飲片遵古炮製,極為考究,注重質量。在中藥製劑方面,包括同善堂藥局在內的一些藥店,只能承做傳統蜜丸、水丸、散劑和膏丹劑型。

l 台灣/ Taiwan, China

台灣的史前文化源於大陸,同屬一脈,唯其獨居東隅,開發較晚,明代以前,台灣社會生產力貧乏,醫療衛生十分落後。雖然當時高山族同胞在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涉及內、外、婦、兒等科醫療保健經驗,但仍屬原始階段,沒有較完整的醫療體系。直至明末永曆年間傳統醫學傳入台灣,台灣地區才逐漸形成以中醫藥為主的傳統醫藥體系。

台灣中醫藥的行政管理隸屬於台灣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署下設醫政處、葯政處、中醫藥委員會及藥物食品檢驗局等部門,分別掌理中醫藥的行政管理及發展科研方向等事宜。

1982年5月台灣經濟部、衛生署聯合公布了《優良藥品製造標準》( GMP )。台灣地區葯管法規定,凡生產中藥製劑,處方須進行查驗登記審查。

台灣地區中藥材主要靠進口,每年進口金額約30餘億元新台幣。如包括本地藥材、進口製劑、食補中藥等等,估計台灣中藥消費值可達100億元,約為西藥市場220億的一半。台灣的中藥除本島自產的以外,多靠從大陸和其它亞洲國家及地區進口。中藥的存在類似於日本模式,一是傳統的中藥飲片,全民健保規定飲片不予給付,全靠患者自費,所以飲片用量相對較少;二是顆粒沖劑,台灣稱為科學中藥,即將傳統的經典名方或單味中藥煎煮濃縮乾燥成顆粒沖劑,用塑料瓶包裝后供臨床使用。顆粒沖劑全民健保可以給付,有單味中藥400餘種,復方300餘種。台灣的中藥只有顆粒沖劑、飲片和少量傳統的中成藥,沒有針對現代疑難疾病如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研製的中成藥,因而沒有現代意義上的中成藥。據報導,目前台灣地區有執照的中藥商有7000多家,中藥廠271家。

台灣從事中藥研究的機構主要有國立醫藥研究所、私立醫藥學院藥學研究所和台北醫學院中醫藥學研究中心等。

全台灣有中醫人員3000多人。中醫人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家傳私授,自學成才的;二是醫藥學院畢業的。但都必須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合格後方能執業。台灣目前沒有正規的大中型中醫醫院,中醫執業地點一是在西醫院中的中醫科室或中西醫合作中心:二是中醫診所,中醫診所較為普遍,是台灣中醫藥的主要存在形式。

l 韓國/ Kroea

亞洲國家之中,韓國在傳統醫藥各個領域,無論在醫藥管理、法規、市場規範方面,還是學術研究方面都比較出色。

韓國的傳統醫藥學古代稱之為「東醫」,是以中醫藥學及新羅國的針灸術、藥物療法為基礎,同時吸收鮮卑的灸、烙及蒙古的熏法而形成的本土化的傳統醫學。1980年韓國政府頒布法令后,統稱為「韓醫」。

韓國政府承認韓國傳統醫藥的合法性,並將之列入了醫療保險。在韓國,既有西醫醫院,又有韓醫醫院。西醫韓醫二者不得兼通,即西醫師不能開中藥,韓醫師也不能用西藥及西醫診療手段。據統計,韓國共有9728名韓醫在國內執業,約佔當地醫生總數20%左右。

韓國有《韓國藥典》( KPA )及《天然藥物標準》對傳統藥物進行管理。目前,韓國共有56個成方製劑、68個單方製劑作為藥品納入健康保險,有力推動了韓國製葯業的發展,傳統葯在韓國市場從1989年的 4.8億美元,上升到1992年10億美元,目前基本維持在15到20億美元之間。

韓國較少進口中成藥,但其製藥業所需天然藥材則大多需進口,本土出產藥材只佔不到30% 的份額,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進口藥材主要依靠。在韓國的中藥材中最有名的是高麗參,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高麗參的價格逐年提高,每年約上浮12%左右。在歐洲市場上,韓國出產的人蔘產品,己佔據人蔘產品市場的90%,價位則遠高出參十幾倍。目前,韓國共有傳統藥物生產廠家80餘個,佔全部藥廠總數的22.2 %。

韓國政府非常重視韓醫學的研究,投入力度也很大。目前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韓醫理論基礎、單味葯和復方的研究方面。

韓國的韓醫師,均需經過正規大學教育。韓國的「韓醫」科大學採用6年制教學,即大專2年,大學部4年,與西醫科大學相同,並開設有研究所課程。現「韓醫」科大學有8家,其中設立博士班研究所的有4家,教育制度最為完備的是慶熙大學。

慶熙大學韓方醫院是韓國最著名的韓醫醫院

l 蒙古/Mongolia

蒙古國是的鄰居,尤其與內蒙古交往較多,由於相同的民族、宗教、傳統習慣及相似的氣候條件等原因,蒙醫學也曾在蒙古國廣為流傳,上世紀30年代由於政治原因,該國在很短的時期內清除掉了該國境內的全部喇嘛,致使由"敖特其"喇嘛組成的蒙醫隊伍連同其蒙醫學術理論在該國國內完全消失。直到上世紀80年代傳統醫學在蒙古國才開始有所恢復,並以其"綠色藥品"之特點和在國民心目中特有的地位,而獲得了承認和發展。

近些年來,由於蒙古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其國內從事蒙醫藥事業的人數逐年増多。據不完全統計,蒙古國內現已設立了200多個國立、民辦和個體蒙醫藥機構,並在較大的醫院內均設立了蒙醫或稱民間醫學門診。1987年蒙古醫科大學專門開設蒙醫系,每年招收30名學生。目前在蒙古國,蒙醫藥初級衛生保健網路系統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形成。由於蒙醫藥人才的逐年增多和該國境內豐富的蒙葯資源,蒙醫藥學在蒙古國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l 印度/India

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傳統醫學的誕生地之一,是傳統醫藥的大國。

長期以來,在印度應用的傳統醫藥體系主要有二種阿育吠陀醫學( Ayurveda )和希臘—阿拉伯醫學,後者在印度和中東常被稱為Unani。在印度,傳統醫藥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擁有印度70%人口的貧困地區更為普遍,Ayurveda的應用最廣泛。

印度醫學除稱「 Ayurveda 」外,在泰米爾區又稱「 Siddha 」在泰米爾語中,Siddha意為「完美」。Siddha體系與Ayurveda體系基本相同,它們之間的區別更多的是語言學上的——即泰米爾語和梵語,而非純理論區別。

目前在印度Ayurveda、Unani和順勢療法都有公立醫院或診所,但是傳統醫藥和順勢療法並沒有很好地與現代醫學結合,在西醫院這種狀況尤為突出。在印度共有2860多所提供傳統醫療和順勢療法的醫院,擁有45720張床位,此外還有22100多所傳統醫療診所。在

1998年,這些床位的75%都供接受Ayurveda醫療的病人使用。全國註冊傳統醫師有587536餘名,既包括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也包括未接受過正規教育的。

殖民地時期對西方醫學在印度的引入曾經導致政府對傳統醫藥的忽視,傳統醫藥受到排斥,曾經處於停滯狀態。印度獨立后,傳統醫藥再度受到重視,還被列入印度全民醫療保障的重要內容。現在Ayurveda、Unani、Siddha、自然療法、順勢療法和瑜伽已經被很好地集成於國家醫療體系之中。1970年印度醫藥中央管理委員會法令(Central Council of Indian Medicine Act of 1970)的制訂與頒布標誌著印度政府對傳統醫藥地位的正式認可,該委員會行使傳統醫師註冊、傳統醫藥教育管理等職能。1995年,成立起印度醫藥與順勢療法管理局 (Department of Indian Systems of Medicine & Homoeopathy ),2003年底又更名為印度Ayurveda、瑜伽、Unani、Siddha和順勢療法管理局 ( Department of Ayurveda Yoga, Unain, Siddha and Homoeopathy )。該管理局的管理範圍包括傳統醫療教育、傳統醫藥標準化、研究與開發、信息傳播與交流等,目前有4000多名工作人員。印度政府一直在尋求傳統醫藥和順勢療法在國家衛生計劃、家庭福利計劃和基礎醫療中的積極應用。目前印度全國有50多萬傳統醫藥醫師,其中有35萬Ayurveda醫師。

通過原印度醫藥中央管理委員會和順勢療法中央委員會,印度政府規範了傳統醫藥的教育與培訓,在原印度醫藥與順勢療法管理局下設立了七個國家級學院,其中包括:

· 國家 Ayurveda 醫藥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yurveda),成立於1976年,提供Ayurveda碩士與博士教育;

·國家Unani醫藥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Unani Medicine ),成立於1984年,位於班加羅爾(Bangalore),提供Unani研究所教育;

·國家 Ayurveda 醫藥研究所教育與研究學院 ( National Institute of Postgradua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yurveda ), 位於新德里(New Delhi ),提供Ayurveda碩士與博士教育;

·國家Ayurveda醫藥研究院( National Academy of Ayurveda ),成立於1988年,位於新德里(New Delhi),提供Ayurveda資格證書教育;

·國家瑜伽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Yoga),成立於1976年,位於新德里(New Delhi),提供瑜伽一年制證書教育。

目前一所Siddha的學院正在籌備中。

除了以上國家級教育機構以外,在印度Ayurveda、瑜伽、Unani、Siddha和順勢療法管理局下還有一系列教育機構,全印度現有傳統醫藥院校200多個,其中Ayurveda醫藥院校就有100多個,傳統醫學生要經過5年半的學習才能畢業。

印度政府特別重視應用傳統醫藥治療熱帶病、瘧疾、麻風病等印度常見病,並在全國各地建立許多傳統醫學和藥學的研究院、中心、所和實驗室,並配各有相關的植物、生物。化學、醫學等多學科的科學家、學者、研究人員,以利於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l 孟加拉國/ Bangladesh

孟加拉國廣泛應用的傳統醫藥體系是Unani和Ayurveda 醫藥。

在孟加拉國取得獨立后,還在首都達卡(Dhaka)建立起一所有100張床位的醫院,該醫院隸屬於Ayurveda與Unani大學( Government Ayurveda and Unani Degree College),在孟加拉國全國還有許多傳統醫療診所。目前在全國大約有6000名傳統醫藥註冊醫師,其中有1000名是經過正規教育或培訓的,但是在全國貧困地區還遍布著許多未經註冊的從業者,估計不少於10000人。

孟加拉國相關的大學、研究機構和私人企業都有傳統醫藥與藥用植物各方面的研究,據估計在這~領域大約有200名科學家在從事研究,他們分別服務於15家機構。在孟加拉國大約有10種全國性期刊登載傳統醫藥方面的論文,這些期刊主要是關於民族植物學、植物化學或藥理學的。

孟加拉國有2061家生產Unani醫藥的企業,161家生產Ayurveda醫藥的企業,它們生產的產品總共有大約150種。其中常用的Ayurveda醫藥產品有34種。目前在孟加拉國有兩部藥典,所有企業都必須按照藥典進行生產,此外企業還被要求實施GMP。

l 不丹/ Bhutan

全國實行免費醫療。2002年人均衛生總支出64美元,衛生總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9%。

不丹傳統醫學來源於藏醫藥學,屬印度醫學體系,目前仍廣泛使用。

不丹的傳統醫藥是由從Lam Shabdrung Ngawang Narmgyal於公元16世紀引入不丹,該體系源於佛教和西藏傳統醫藥。在不丹應用傳統醫藥早期,有不少醫師都在西藏接受過學習。除了藥物療法以外,不丹傳統醫藥還包括針壓醫療法、針灸、艾灸、杯吸法(拔火罐)、燒灼術。藥物油按摩、葯浴與蒸氣浴、冷熱敷法等。

不丹傳統醫藥體系採用的藥用植物有2990餘種。傳統上應用的130種方劑里包括約110種不同的植物,其中70%在不丹國內有種植或野生,其餘的30%主要從印度進口。

1967年,為了保護和促進傳統醫藥的發展。政府正式確立了傳統醫學在不丹醫療體系的合法地位。1979年,不丹傳統醫療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Services)成立起來,它致力於發展本國傳統醫藥,使其有科學的指導和合理的應用,以符合廣大民眾的需求。

在不丹首都廷布( Thimphy )有一所傳統醫院,此外在全國還有15所醫療機構為50%的人口提供傳統醫療服務,政府還計劃建立更多傳統醫療機構,以覆蓋全國所有的20個地區。

不丹傳統醫藥正式的官方教育起始於1971年,在那時首次建立起5年制的傳統醫師教育課程,1978年該課程被標準化,於1979年成為不丹傳統醫療研究所的一部分。現在該課程由5年課程學習和6個月實習組成,其中3個月在西醫院實習,3個月在傳統醫院實習。

在不丹總共生產300餘種植物葯產品,其中大部分是復方,分別包含5-90種成份。1982年,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幫助下,不丹開始了傳統醫藥產品的小型機械化生產,而在這之前所有產品都是手工生產。現在所有的植物葯產品都按照GMP實行機械化生產,並著重保證質量控制,劑型主要有片劑、丸劑、膏劑、糖漿和膠囊。

文獻來源:鄢良. 亞太地區傳統醫藥概述[J]. 亞太傳統醫藥,2005,(S1):14-52.

編輯:格日樂圖

北中醫青年傳媒中心

出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