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今,需要一個好的互聯網觀察者

他的這種拒絕投機,保持客觀和剋制的態度,正是我認可的對互聯網觀察者的定義。

近幾日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之事沸沸揚揚,keso(洪波)這個名字再次出現在互聯網人的眼前,他的36氪專欄——keso的互聯網洞察,贏得了雷軍、白鴉和馮大輝等一眾互聯網先行者的站台,但使我深受觸動的,是他30年互聯網觀察者的身份。

今時今日,大公司的舉手投足,創業公司的脫穎而出,讓互聯網時代的浪潮激蕩更迭。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的變戲法,足以讓資本急涌浪頭,科技媒體亦甚囂塵上,總想搞個大新聞,連篇累牘的解讀使人注意力分散。

作為互聯網人,我們都想追逐熱點,趕在風口上。但事實是頭腦一旦發熱,便無法清醒判斷事物發展的階段。我很喜歡互聯網觀察者這個身份,洪波在36氪《keso的互聯網洞察》發刊詞中對這個身份有著特別精彩的解讀:

最近十年,我不再從屬於任何一個行業實體,同時也不讓自己過分遠離行業。我滿足於自己的這種觀察者的身份,不遠不近,若即若離,就像地球和太陽的關係。我認為這才是最適合的距離和關係,也是讓我感到最舒適的距離和關係。

他的這種拒絕投機,保持客觀和剋制的態度,正是我認可的對互聯網觀察者的定義。如何在風雲變幻的互聯網中不迷失?實質是對高密度有效信息獲取的焦慮。這就需要對熱點和炒作進行識別的智慧,並有果斷捨棄炒作信息的勇氣。那麼,如何做好一個好的互聯網觀察者?我認為有4個努力的方向。

1. 綜述每周互聯網行業大事

至於說怎樣做好這個綜述,我仍然處於不斷探索中。初步想法是篩選10來個重要的科技和創投領域的公眾號或網站,羅列出一周Top3的新聞。然後分別進行主題式閱讀,最後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主題或頭條主題進行評論式綜述。對於綜述輸出,可以參考2月份以來三節課公眾號的做法,三節課COO黃有璨帶領運營實習生做出了比較好的示範。還有一些科技媒體以簡訊式要聞呈現,即刻上也有類似主題。至於如何把握,我覺得有以下三個不成熟的原則:

  • 明確自己的關注點,關注主要的互聯網動態。
  • 由主體到分支,漸進式抽絲剝繭。
  • 整體視角觀察,定期回顧。

為什麼要做每周綜述?這樣可以滿足自己需要,並且清楚看到一周甚至一個月的行業動態,同時,可以避免每天花費過多注意力在所謂的熱點上,有需要及時跟進的科技媒體運營人員除外。此外,以周為單位,能較好看清某個現象的熱度,以及較全面的看到現象后的各層邏輯。

2. 保持每天試用各種App

微信教父小龍哥,是出了名的喜歡試用各類App的模範。曾經和菜頭開玩笑說,如果某個應用上線48小時內,如果你看到某個叫AllenZhang的,而且還沒有頭像,那可能就是張小龍本人了。

為什麼要每天試用App?有的人是為了尋找樂趣,我覺得這是提高互聯網人對產品感知能力的好習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行業內不少產品新人入門就是要寫產品體驗,不論形式主義,對產品的感受還是要能談談的,好的用戶體驗以及有待改進之處。再進一步的,便有了產品之間的橫向比較,以及功能設計等的縱向比較。

以做飯為例,先要了解不同的食材,就會懂得主菜和配菜之別,從單個食材開始做,到食材之間的搭配。嘗試的多了,素材的屬性了解清楚了,便會有更多的創意,做出的菜也愈加豐富和美味。如果什麼都不懂,一上來就胡亂搞一通,傳說中的黑暗料理就出來了。

互聯網以產品為中心,對各類產品的熟悉程度,間接決定對業務和產品發展趨勢的理解,進而影響到對某個產品現象的判斷。

3. 保持寫作的習慣

寫作是我一直在努力培養的習慣。為什麼寫作?寫作於我,是總結並呈現好的想法,保持思維敏銳性的有效方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密度太大,相對信息匱乏,信息渠道太過豐富,也同樣帶走我們的注意力。換個角度想想,寫作,它有一種保護注意力的功效。

通過寫作,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思重新排列組合,再以新的形式輸出,達到了簡化思維,及時清理過量負荷的目的,從而撥亂反正,建立有效的信息連接迴路,打造自己的最強大腦。

此外,寫作更是一種與互聯網世界建立連接的表現。互聯網,換一種理解方式,即是互相連接的網路系統。一個人通過寫作向他人發出信號,也能接收他人反饋的信號,從而建立立體的聯絡系統。我以為寫作,是行走在未來互聯網世界的通行證,因為你的發聲為自己建立了獨特的身份ID,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個人品牌。可我覺得,更加重要的是,寫作將自己推向公眾面前,完成了一次次思想的開源和互動,人類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不斷的交互進一步促進思想的進化,或許這就是世界為什麼有那麼多傑作的緣故吧!

私以為,寫作創造了一種良性的互聯網反饋系統,我們在這個環境里觀察自己,連接他人。

4. 保證每天有讀書時間

科技新聞需要去關注,讓我們及時了解到最新的互聯網動態。但我覺得,如果要獲得系統性的知識和思維的提升,讀書是最明智的選擇。

Google大腦的兩個人工智慧(神經網路)玩了個對抗遊戲,然後自主「進化」了。有人因此感慨說《失控》對於人工智慧和進化真是神預測,我當時就評論到,為什麼不會是受《失控》這本書影響的呢?凱文·凱利,這位60多歲的大叔在1994年就寫成了這本書。在互聯網的發展史中,從技術到應用,沉澱了太多人類智慧。

一本書得以成書,特別是一本好書,必然有其獨到的知識脈絡,千淘萬漉的觀點和案例。相比快餐式的新聞,孰輕孰重,可想而知。當然,真知灼見的表現是無處不在的,不會受形式的限制。但如果要獲得一種連貫性、低干擾、流暢性的閱讀體驗,我想讀書是無可替代的。當對一天進行回顧的時候,有的人想到的是知識體系的添磚加瓦,有的人想到的僅僅是零磚碎瓦而已。

讀書,我覺得在信息泛濫的當下互聯網時代,正是因為信息觸手可及,它才是一種更加成熟的信息獲取方式。

本文由 @六森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