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們目擊了世界:30位新聞紀實攝影大師(下)

本文為《他們目擊了世界:30位新聞紀實攝影大師》的下篇,閱讀上篇請點擊以下鏈接:

16.

菲利普·瓊斯·格里菲斯

英國籍,1936 年生於威爾士

代表作:《越南公司》(1971)Vietnam Inc

這張抽象的英國士兵肖像照拍攝於1973 年的北愛爾蘭。這名士兵面對瓊斯·格里菲斯的鏡頭時到底在想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張模稜兩可的照片的確很抓人眼球。

17.

約瑟夫·寇德卡

捷克人(1979 年取得法國國籍),1938 年生於摩拉維亞

代表作:《流亡》(1988)Exiles

拍攝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讓約瑟夫·寇卡德在國際上聲名鵲起。在寇德卡拍攝的華約軍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照片中,這是最有名的一張。示威者的手勢讓畫面具有了強烈的諷刺效果,因為這個動作同時模仿了納粹和蘇聯兩種敬禮方式。

18.

多蘿西婭·蘭格

美國籍,1895 年生於美國,1965 年卒於美國

代表作:《多蘿西婭·蘭格:攝影全集》(1998)[Dorothea Lange: Photographs of a Lifetime]

這張1936 年拍攝的《遷徙的母親》成為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象徵,反映了這些對困境無力招架的普通民眾的個人悲劇。這位母親肩負著養活懷裡的嬰兒和倚靠在她身上的兩個孩子的壓力。她臉上寫滿了憂慮,右手托著臉頰,彷彿又有著一種力量和決心。整個畫面極易喚起公眾的同情心,這正是蘭格想要的效果。談到這張照片的拍攝對象,蘭格曾這樣對採訪者說:「(她)可能意識到我的照片能夠幫助到她,所以她也願意幫我一把。這是一種對等關係。」

19.

唐·麥庫林

英國籍,1935 年生於英國

代表作:《與魔鬼共枕:唐·麥庫林攝影全集》(1996)[Sleeping with Ghosts: A Life』s Work in Photography]

1968 年2 月越南順化的戰役中,麥庫林拍下了這名患有炮彈休克症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這張照片成為了越南戰爭的經典寫照,它象徵了美軍看似耀武揚威,實則色厲內荏、對敵軍無力招架、又失去國民支持的窘境。

20.

彼得·馬古巴尼

南非籍,1932 年生於南非

代表作:《馬古巴尼鏡頭下的南非》(1978)[Magubane South Africa]

1960 年,南非沙佩維爾慘案遇害者的集體葬禮。這張照片是那個時代的經典影像之一,它揭示了種族隔離制度的殘暴和恐怖。

"我知道我能利用相機告訴全世界種族隔離是怎樣形成的,我用相機來示威遊行。"

21.

瑪麗·艾倫·馬克

美國籍,1940 年生於美國

代表作:《瑪麗·艾倫·馬克:美國奧德賽》(1999)[Mary Ellen Mark: American Odyssey]

在過去20多年中,瑪麗·艾倫·馬克已經成為了美國女性新聞攝影中最傑出的一位。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她總是熱衷於拍攝那些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妓女、精神病患者、無家可歸者、癮君子或者是那些夜以繼日工作的人。通過那些構圖精妙的黑白照片,她引導著我們正視拍攝對象的悲慘生活,而不是假惺惺地徒發感傷。這張照片拍攝於1990 年,地點是肯塔基州,標題是《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小貓桑德加普》。在拍人像時,馬克喜歡用這種方式讓讀者直接與主人公四目相對。照片選自她的攝影集《農村的貧窮》。

22.

彼得·馬洛

英國籍,1952 年生於英國

代表作:《利物浦—凝望大海》(1993)[Liverpool - Looking out to Sea]

1990 年,馬洛接到任務,來到馬來西亞婆羅洲拍攝被破壞的熱帶雨林。畫面當中這個人的無辜表情和背景中他所造成的嚴重破壞,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3.

吉迪恩·門德爾

南非籍,1959 年生於南非

代表作:《破碎的土地:艾滋病在非洲》(2003)[A Broken Landscape: HIV & AIDS in Africa]

很多攝影師都拍攝過艾滋病,但吉迪恩·門德爾比其他任何攝影師都更關注這一災難性的疾病,他花了別人難以想象的十年多時間拍攝這個項目。這輛卡車是艾滋病和HIV 家庭護理小組的藥品和救助物資運送車,經常往返於尚比亞的各個村莊之間。我們也不太清楚這個追著卡車跑的孩子是為了尋求幫助呢還是純粹出於好玩。令這張照片觸動人心的是那隻快要移出畫面的手—它也許是救助人員的手。這隻手和孩子臉上的笑容讓照片充滿了希望。

「照片也可以變成有力的武器,他們可以傳遞親密、悲憫、激情和希望。」

24.

詹姆斯·納赫特韋

美國籍,1948 年生於美國

代表作:《地獄》(1999)Inferno

2001 年9 月11 日,曼哈頓世貿中心雙子塔在遭受恐怖襲擊而倒塌之後,一名警察和手足無措的倖存者們從一片廢墟中走了出來。這張照片構圖得宜,呈現出一種飄逸的美感,這是納赫特韋的典型風格。他的作品被人批評說是將美的創作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他卻堅持認為照片就是應該引起別人的關注和激憤,這樣拍攝對象的需求和渴望才有可能被人看到。

25.

澤德·尼爾森

英國籍,1966 年生於烏干達

代表作品:《槍支國度》(2001)Gun Nation

這個叫作邁克的年輕爸爸說:「擁有槍支和保護家人是憲法賦予我的權利。」照片看上去非常恐怖:光是男人臉上的表情就讓人想掉轉頭去。而諷刺的是,他聲稱要保護家人,但手裡的槍卻指著自己的小孩。

「我決定以美國為例子來進行拍攝,這個國家接受、擁護甚至推崇個人擁有槍支的權利。雖然每年有三千人死於槍殺,但這個國家卻拒絕承認問題的存在。」

26.

馬丁·帕爾

英國籍,1952 年生於英國

代表作:《馬丁·帕爾》(2002)Martin Parr

這張照片選自帕爾1984-1985 年在英國利物浦附近的旅遊勝地新布萊頓拍攝的專題。帕爾用廉價的業餘彩色膠捲進行拍攝,使這一切散發出一種低俗、浮華的味道。這個專題名為《最後的度假勝地》,裡面的這個度假地看起來骯髒、擁擠、無遮無蔽、令人生厭。這個專題非常尖刻,但也非常有趣。

27.

尤金·理查茲

美國籍,1944 年生於美國

代表作:《真實可卡因,藍色可卡因》(1994)[Cocaine True Cocaine Blue]

這張照片拍攝於紐約布魯克林。理查茲在一個名叫瑪麗艾拉的女子要注射可卡因之前拍下了這個畫面。這張照片被用作他的代表畫冊《真實可卡因,藍色可卡因》的封面照片。在所有表現毒癮者的照片中,它給人的震撼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28.

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

巴西籍,1944 年生於巴西

代表作:《勞動者》(1993)Workers

每天約有5 萬名礦工在巴西這座露天金礦里挖掘。這些挖金礦的工人被稱為「泥豬」,因為他們周身都是污泥和塵土。這兩張拍攝於1980 年的照片,選自薩爾加多的經典史詩性攝影集《勞動者》。在這兩張作品中,宗教意味呼之欲出。左邊的照片簡直就是但丁《神曲》地獄篇的畫面翻版。而在上面這張作品中,那個倚靠在木樁上的男人,雖然滿身塵土和汗水,卻有著聖徒般的表情。從來沒有攝影作品能這麼具有力量。

29.

W·尤金·史密斯

美國籍,1918 年生於美國,1978 年卒於美國

代表作:《執著於真理:W·尤金·史密斯的一生與作品》(1984)[Let Truth be the Prejudice: W. Eugene Smith, His Life and Photographs]

1948年,鄉村醫生歐內斯特·C·切利安尼正在去科羅拉多偏遠鄉村探望病人的路上。史密斯跟蹤了這位醫生數個星期,儘可能多地了解醫生本人和他的日常工作。在史密斯的圖片故事中,這位樸素低調的醫生成為了真正的美國式英雄,他將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了社區。醫生非常上鏡,也為史密斯表達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方便。注意看這張照片,醫生被完美地放在畫面中央,後面陰雲密布的天空更襯托出他的高大形象。

30.

湯姆·斯托達特

英國籍,1953 年生於英國

代表:《見證人》(2004)iWitness

薩拉熱窩被圍城期間(1992-1996 年),一個母親流著痛苦的眼淚,將自己不明就裡的兒子送上了汽車,這輛車將在塞爾維亞軍隊的監護下離開薩拉熱窩。這張照片被放在斯托達特個人網站的主頁,可見作者對它的重視程度。不管是母親還是孩子,臉上都顯露出對未來的不安,母親臉上滑落的淚珠更是強調了這一點。

選自:理想國imaginist

影像藝術平台

影像作品展覽

影像產業基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