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什麼叫忠誠?信念?血性?長征都可以告訴你

歷史的篇章,因為卓越而不朽。當人民軍隊的足跡邁入長征時,當年的紅軍官兵或許無法預料,他們所進行的遠征,不僅同自己的命運緊緊相連,而且對國家、民族和軍隊的命運,乃至和世界的歷史都將發生深刻影響。正如習主席指出的:「今天的進步和發展,就是從長征中走出來的。」那條在茫茫地表鑄就的紅飄帶,至今在人們心頭激蕩。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長征開始

隨歲月延伸的紅飄帶

■肖裕聲

我們對歷史認識得越深,獲得的現實啟示就越有價值。特別是面對那些深刻影響歷史進程的偉大事件,哪怕是其中某一個具體的細節,你都能感受到非凡的歷史意蘊。長征就是這樣的歷史事件。這場人類史無前例的遠征,它濃縮的是歲月,也是精神;它屬於人,也屬於全人類;它屬於昨天,也屬於今天。

歲月帶不走那條紅飄帶,因為它深藏我們心中。真正有歷史感的人們,絕不會因物是人非而忘卻歷史的悲壯與光榮

去年10月,習主席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黨的領袖對長征的論述,深刻反映出長征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崇高地位。今天,時間的流逝,已經讓長征路上很多曾經浴血硝煙的地方,變得風平浪靜甚至是風和日麗、風景迷人,但是真正有歷史感的人們,絕不會因物是人非而忘卻歷史的悲壯與光榮。

這些年來,於都河畔、皎平渡口、湘江側畔、遵義……我走過很多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而每一次都能遇到很多前來尋訪歷史的人們。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他們來到歷史的現場,努力從那些發黃的照片、破損的文物和簡短的文字介紹中接近當年的歲月,努力抵近當年那支遠征隊伍的心靈世界。作為一個軍史研究者,看到他們凝重的神情,看到他們眼神中透出的感慨,我總是有一種特殊的欣慰感。因為我知道,只要有他們存在,當年紅軍在長征路上留下的足跡就不會被時間的風雨洗刷淹沒,就能以另一種方式走進民族的心靈史,印刻在無數後來者的精神世界。由此,那用一代人生命和鮮血鑄就的歷史豐碑,才能永遠巍然屹立。

當然,更讓人欣慰的是,那場史無前例的遠征不僅印刻於中華民族的歷史,而且在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眾多國外學者激情滿懷地追尋長征、研究長征、宣傳長征,為長征「灑下深情的淚珠」。在世紀之交,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們,從公元一千年至公元兩千年間人類經歷的滄桑巨變中,遴選出了100個深刻影響了人類千年文明進程的重要歷史事件,長征赫然在列。這一結果,生動說明長征對於人類歷史的貢獻,也生動說明長征對於人類在理解自身命運時所作出的光輝典範。

有人說,不理解「長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是的,歲月帶不走那條紅飄帶,因為它已永載史冊。而作為軍人,不僅應該牢記這段歷史,還應該讓歷史中的精神真正融入我們的骨髓。因為那是我們的來路,今天的我們同當年那支遠征的隊伍血脈相通。

遵義會議

長征是面鏡子。在這面鏡子前,真正的軍人都將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標

有人把長征比作一幅畫卷,因為那是紅軍將士在黨的領導下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描繪的歷史畫卷;有人把長征比作一首歌,因為那是在生死抉擇中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英雄讚歌;還有人把長征比作一首詩,因為那是一首超越時空的壯麗史詩。而我,更願意把長征比作一面鏡子,一面可以窺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高貴人格的明鏡。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精神品格,都可以從中找到生動註腳。

比如說,什麼叫忠誠?談到「長征」這個概念的時候,一些人往往有個誤區:把長征看成從不同根據地出發的孤立的幾次長途行軍,未曾意識到這是各個紅軍部隊在黨中央領導下緊密協作的一次戰略行動。實際上,在整個長征期間,各路紅軍之間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電報聯繫,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不斷展開協調配合,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本單位的局部利益。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正式確立。面對複雜的敵情,毛澤東命令僅有數千兵力的紅九軍團脫離主力運動,大造聲勢吸引敵人,主力則趁機南渡烏江脫身。二次渡烏江前夕,為了避免把敵人引向主力,紅九軍團只敢夜晚行軍。當紅九軍團到達烏江時,主力以為紅九軍團已經被打散,遂拆毀浮橋離去。落單的紅九軍團只能獨自行軍,繼續轉戰以分散國民黨軍兵力,兩個月後才追上大部隊,獨立行進了3000里有餘。紅九軍團的這一無畏壯舉,正是紅軍將士始終聽黨指揮、維護大局的戰場典範。

比如說,什麼是信念?當時的紅軍官兵,包括一些高級幹部,都不知道長征要走到哪裡去。有人曾問鄧小平:「長征那麼艱難兇險,你是怎樣走過來的?」他堅定地說:「跟著走!」幾近山窮水盡時,一路槍林彈雨中,沒有對黨的忠誠信賴,沒有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何談「跟著走」,怎能有「跟著走」的力量?

比如說,什麼叫血性?有資料顯示,紅軍平均每天行軍34公里,在共計368天的行軍途中,15個整天在打重大戰役,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戰;共經歷重要戰役600餘次,犧牲營以上幹部430餘人。1936年3月,紅2軍團和紅6軍團長徵到達烏蒙山區時,時任紅18團政委余秋里奉命率部截擊國民黨軍。在戰鬥中,余秋里左臂受傷,骨頭露出,血流不止。因無葯醫治,連續行軍,余秋里的傷遲遲不能痊癒,傷口一度爬滿了白蛆,只能敷涼毛巾鎮痛。直到走出草地,醫生才用一把剃刀割掉腐肉,用修械所的鋼鋸鋸斷骨頭,給他做了截肢手術。諸如17勇士強渡大渡河、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壯舉,更是家喻戶曉。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每一次深情仰望,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與無數英烈的靈魂對話。在這種對話當中,真正的軍人都將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標。地球上的紅飄帶,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精神豐碑。

四渡赤水

需要警醒的是,我們的前方仍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

史無前例的遠征以紅軍勝利會師結束,而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勝利之路仍在延伸,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仍在延伸。從昨天的長征,到今天的長征,我們尤其不能忘記習主席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的,「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新的長征路,需要真正具有長征精神的人。征服新長征路上的艱難兇險,需要像革命前輩一樣勇往直前的當代革命軍人。遙想當年,紅軍將士自信進取的蓬勃朝氣,是長征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紅軍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只有22歲,軍長一般不超過30歲。以紅一軍團為例:政委聶榮臻35歲,第一師師長李聚奎30歲、政治部主任譚政27歲、第一團團長楊得志24歲,第二師政委劉亞樓23歲。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我們不僅感受到他們的蓬勃朝氣,更能感受到他們的成熟自信。一大批黨和軍隊骨幹力量正是在紅軍時期的艱苦戰鬥中磨鍊成長起來的。他們挑戰過最強大的敵人,執行過最艱巨的任務,面臨過最嚴峻的生死考驗,是這支軍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這支軍隊日後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骨幹先鋒。

「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今天,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相互激蕩,意識形態領域鬥爭尖銳複雜。相比於戰爭年代,和平時期的軍隊建設既有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隱憂,也有暮氣日長、銳氣漸消的挑戰……這些都構成了我們必須面對的「雪山」「草地」「婁山關」「臘子口」。面對改革強軍中所遇到的挑戰,弱者視其為難越的障礙,而勇者則視其為前進的階梯。我們這一代軍人只有像紅軍前輩們一樣始終不忘「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初心,不斷探索、迎難而上,敢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在困難和矛盾面前絕不止步不前、絕不繞道而行、絕不半途而廢,才能真正在時代洪流中讓勝利的號角響徹萬水千山。

長征,永遠在路上!

翻越雪山

勝利會師

軍史顧問: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 彭玉龍 李 贇

本版油畫均為解放軍報資料圖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