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回歸實體經濟,金融如何 「脫虛向實」?

[

華夏時報網

]

張茉楠

「金融與實體到底是什麼關係」,一直是宏觀經濟的核心議題。本質而言,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不僅是國家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基礎,也是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然而,上世紀80、90年代以來,金融與實體增長的背離卻成為全球最顯著、最普遍性的特徵之一,也成為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推手。

金融資產規模急劇擴張

某種程度上講,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即所謂的「脫實向虛」),及其對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在表現得更為突出。其直接表現就是貨幣金融投放大量增加,但資金利用效率卻大大降低。金融市場將金融資源大量配置到產出效率較低的基礎設施,以及房地產領域。金融資金並沒有流向實體部門,而是又迴流至金融體系內直接或間接地將資源通過金融體系內。不僅導致金融空轉虛耗、資金「脫實向虛」,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下降,也增加了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增加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近年來,金融佔GDP比重越來越高,金融資產規模擴張和增長速度遠超實體經濟。2001-2005年,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平均為4.4%,2016年這一比例達到8.3%,高於《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值5%,已超過了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美國和英國兩個金融大國金融業佔GDP的比重為7%左右)。社會融資增量占金融業增加值的比例從2015年上半年的3.17%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3.12%,說明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在下降。

另一個衡量背離程度的指標是各類金融資產和實體資產的比例關係以及兩者的增長趨勢。根據相關部門測算,目前實體性財富的總價值大約為380萬億元,包括160萬億元左右的房地產、150萬億元的企業非金融性資產、50萬億-60萬億元的土地和資源性資產,以及近10萬億元的汽車等。然而,金融資產的規模已經達到了近450萬億元(不含衍生品),差不多是GDP的7倍,包括了200多萬億元的銀行貨幣資產、近100萬億元的標準和非標準債券,以及100多萬億元的各類資產管理性資產。金融資產不僅存量規模龐大,而且近年來以每年新增30萬億-40萬億元的速度增長。金融資產規模的急劇擴張,充分表明了全社會各主體的債權和債務關係還在不斷擴展。

金融與實體矛盾凸顯

金融與實體的背離與失衡凸顯了金融體系與經濟的深層次矛盾。金融體系發端於上世紀90年代,成形於本世紀初,但進入2010年之後伴隨著金融規模和體量的迅速膨脹,金融內生性問題也日益凸顯,表現為「兩難命題」:一方面,實體經濟需要金融體系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但鑒於多層次資本市場尚不發達,仍是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主體的間接融資體系;另一方面,銀行信貸投放力度加大進一步創造了海量的貨幣供給,導致各類要素更加集中於金融體系內部自我循環,加劇了資源錯配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扭曲。

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現象並存,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補貼,扭曲了要素市場價格,壓低投資成本。大量增量資金投向投資驅動型領域,這造成了普遍的結構性產能過剩,以及投資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近些年,實體經濟回報率走低,對資金的吸附能力較低。近幾年受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持續下降,難以提供足夠高回報的投資機會。以製造業來看,自2008年以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幅度都快於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名義物價指數。實體企業的不景氣又進一步降低了整個社會經濟的投資效率。據統計,2011年每帶動1元GDP增長只需要1.5元的M2,而到2016年時每帶動1元GDP增長則需要2.08元的M2。整個社會投資效率的下降又進一步增加了實體企業融資的難度。

通過考察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回報率,我們發現,自2011年以來,實體經濟的資產回報率持續下降。2011年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回報率為9.09%,2015年降至6.47%。而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卻在迅速攀升,2010年,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為120.7%,2015年這數值達到了162.8%,實體部門的「高槓桿」風險較為突出。

在風險日益上升的大背景下,2017年7月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為未來五年的金融發展奠定了主基調,強調金融須「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特別明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中央隱患宏觀審慎管理,將防範金融風險作為重中之重。

本質來看,金融與實體發展互為因果,只要實體經濟基礎不牢,且金融利潤遠遠超過實體利潤,金融資本就會對產業資本產生擠出效應,導致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萎縮,「金融膨脹、實體萎縮」情況就會愈發嚴重。因此,未來宏觀政策側重點應是「做強實體,做實金融」。通過提高實體生產力和競爭力,提高投資效率與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宏觀稅負,讓實體經濟獲得較高的資本回報率,如此,錯配的資金、背離的金融才可能回歸實體經濟,真正從「脫實向虛」到「脫虛向實」。(作者為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