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Facebook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我在2013年加入當時還不到10人的Facebook大中華團隊,負責幫助大中華區合作夥伴利用Facebook的產品和生態系統布局營銷策略,實現用戶,銷售,品牌等多維度的增長。

剛加入Facebook時,最有衝擊的體驗還是各種open, move fast 和 be bold的文化和制度落地,不禁感嘆,明明從規模上已經可以稱為「大公司」,facebook居然還保持一個創業團隊的spirit和玩法!而事實證明,Facebook的員工們不僅沒有把公司玩壞,反而玩出了持續不斷的產品創新,用戶和營收連同股價一路高歌,以及蟬聯各個「最受僱員歡迎公司」的榜單。

驅動這業務快速發展和員工幸福感的背後,是怎樣的日常體驗?

上千人的開放扁平公司

扎克伯格本人就是開放文化的佈道者,認為大家都應該知道what』s going on in the company。每周五都會舉辦全公司都可以參加的Q&A環節,回答員工現場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從熱門收購案到關於未來交互方式的腦洞。「哦,原來這個問題Zuck是這麼想的」聽Q&A總感覺收穫滿滿。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分享會去了解公司各個產品的新進展:每個季度的公司大會,各個產品的老大會一起複盤迴顧和下階段挑戰和目標。更會不定期收到邀請,參加公司不同產品團隊的分享會。

除了了解公司層面的方向和信息,日常工作里公司也鼓勵開放對話,分享,隨時給同事反饋,以及發表觀點。走進一個討論,就得準備著貢獻觀點,因為這些是保持創新力的基石,特別是在組織迅速擴張的時候。

這張拍的是老campus里Zuck的辦公室,足夠透明,像魚缸一樣

作為剛剛畢業或者剛從傳統公司加入的新人,最初常有邁出舒適區的懵圈感,也會緊張,要在每一次討論中逐漸適應。公司里一位在行業內都有名的大佬曾經給過新人建議(和要求):「Ask yourself what you would do if there were no org structure, no titles, and no levels, and you just had a job to do. Then do exactly that.」

工作之外的facebook,隨處可見的都是三五成群的組合,campus里也處處有facilitate conversation的細節,比如食堂,天台的散步道,雙人腳踏車等等。

看上去」facebook的人好像都沒在工作耶?」, 其實在不需要花心思安排衣食住行的背後,是大量時間和同事們在一起hangout,隨時交流討論協作,以及迸發出新的創意。在Facebook三年多里,我在大中華區,新加坡,美國和馬來西亞辦公室都呆過,和來自各地的背景完全不同的facebooker做朋友,從交流產品到聊人生觀,常常感覺有趣有料,大呼過癮。關於他們的經歷和觀點,有機會再寫。

給野馬折騰的大草原

很多公司在引入遊戲化的規則和制度希望激勵年輕人,而在Facebook,沒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工作落地,產生成果而更加激勵人的了。

在Facebook快速迭代的運轉模式下,很多產品細微改動都是幾乎裸奔上線。工程師早上寫的代碼,下午就有可能投入生產,被上億用戶所使用。這對工程師團隊有很高的要求,但同時也是看得見成果的成就感。

在探索性的產品功能和決策面前,與其大家一次次約會分析討論,Facebook里更常見的是——擼起袖子開始干,做一個最小產品原型,投放在一小部分用戶里去看效果,讓數據說話。

非產品和技術類的工作也一樣。比如我之前的工作,需要解決「如何提高視頻類內容在營銷活動中的使用?」「如何提升下載的轉化率和激活率?」「如何幫助直播類app制定以高ROI為目標的增長策略?」,而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產品和營收類指標或者A/B testing來衡量落地后的成果。

Facebook第一個中文版poster

Facebook非常鼓勵大家「折騰」,著名的文化「move fast, break things」,「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are not afraid」都是說不怕你玩壞了,就怕你不去嘗試,去,趕緊去。

當然啦,勇猛前進的同時還得帶著腦子,Facebook要求你適應一個多變而指令模糊的工作環境,你要自己去摸索出你能想到的最好的解決方案。有責任有信任,對有些人是壓力大於動力,對有些人是動力大於壓力。facebook的絕大部分同事是後者。公司也有另一條文化保駕護航——『focus on impact』,Facebook一直是一間創業公司,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因此每個人和團隊在自己長長的工作列表裡,一定要優先最重要,最有impact的項目。

如果你認同這樣的做事方式,Facebook也許適合你——可以感受到每天做事的價值,它直接貢獻於全球十六億人更好的連接;並且有成果,數字來說話。短時間內看到成長,酷到停不下來。

職業發展是一場Jungle Gym

為了適配一個開放,高效的創業型文化,facebook的團隊結構也非常扁平。和如投行,廣告公司等ladder式上升的公司相比,在facebook似乎很難在title上有快速提升。有時升了內部級別,遞出去的名片上印的還是一樣。

Facebook的個人發展邏輯是jungle gym——不一定要直線爬樹,可以換到左右其他大樹上,換著換著,就發現自己到了森林更高處,這其中還伴隨著relocation的機會。比如和我合作的一個印度小哥,最早在印度負責提供數據服務,後來relocate到新加坡負責報表分析,再後來去了紐約負責某個業務線的商業分析。

Jungle Gym的概念在公司里常常被大家提到,但是具體到每個人怎麼gym, 』You are the owner of your career.』

有些人覺得exciting,有些人可能迷茫而無從下手,沒有人會過來告訴你你應該怎麼發展,因為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不過迷茫並非不可解決,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發展的團隊里,有很多機會讓人跨出自己負責的業務,到處嘗試,在不設限的工作里有機會訂製自己的career。

因為有興趣深入學習growth marketing,又有engineering背景,我剛入職不久就申請參加了專門給數據分析師和產品經理準備的data camp。一年多以後視頻廣告產品上線,而我們大區的產品運營經理還沒到位,於是我就從幫忙跑數字,到有機會兼任了視頻廣告產品落地的策略。我在facebook的搭檔非常喜歡研究廣告創意,他現在已經兼任facebook對外的創意講師,出席各種行業峰會,收穫迷妹冬粉無數。2016年,我拿到了美國總部負責messenger和internet.org兩個產品的全球marketing的職位offer,也完全來自過去三年在不同project上』玩』出的經驗。

不是總結的總結

交流,折騰,試錯,邁出舒適區是facebook工作的常態,作為一間大公司,仍然每天以『we are just 1% done』的創業般的態度面對機會和挑戰。對於喜歡這樣文化的人,這裡是火箭,是遊樂場,也是野馬的草原。這三年半的經歷讓我在做事兒,建立團隊,以及規劃人生上,都有了更深的體會。

Facebook不講work life balance,而是提倡work life integration。我的理解是,生命里一大半時間都在工作,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追求和喜愛的人們一起在愉快的環境里,去追尋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並且有興趣的事業。工作和生活里都有結伴探索人生的奇遇,每一天都可能平凡而偉大。

我們都值得追求這樣的生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