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顧明遠:教育是人類最幸福的事業

南菁中學校門前合影(右二為顧明遠)

1947年江蘇南菁中學曙光文學社成員合影(後排右一為顧明遠)

北京的街上,人群熙來攘往,叩開寓所的大門,一頭銀髮的顧明遠老先生,頷首微笑,招呼我們進門。「我這兒家鄉來的人很多,這麼多年都沒忘記我這個老頭子,真的十分感謝!」初見面先致謝,讓人感覺和藹又親切。老先生引我們至書房,各式各樣的書籍在暖春的日頭裡簇擁著,壘放著,即便是88歲高齡,老先生依然每日閱讀和寫作。

這位自稱「年輕的時候,起初並不想當老師」的老先生,在走近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后,便愛上了教師生活。沉醉其中,轉眼已是近70年的流光。「教育是人類最幸福的事業,教育工作為祖國的未來奠基,這項事業值得我畢生為之奮鬥。」他輕輕地笑了,銀髮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顧明遠是江陰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學會會長、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副主席、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等要職。

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教授曾說顧明遠是教育的「大哥大」,是一個沒有爭議的人物、一個慈祥的老人。「如果先生把家中的聘書堆起來,肯定會比他本人高得多。」

顧明遠畢生引領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育領域辛勤耕耘的69年間,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比較教育到教師教育,從教育管理到教育技術,他都曾躬耕實踐。他是「比較教育之父」,打開了教育國際化的視野;他創建第一所教育管理學院、第一個特殊教育專業;在他的奔走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從無到有;他學問豐贍、著作等身,24年編兩部教育大辭書。

談童年

母校南菁猶如「一片綠洲」

顧明遠1929年出生在江陰一個貧窮的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年幼讀書艱辛,只得豆油燈一盞才勉強可以看書。「我家沒有房產,只有薄田三畝,由我堂兄代耕,生活全靠祖父戰前少量積蓄和親友的接濟。但是母親一直供養我讀書,希望我長大成才。」

抗戰8年,由於流離失所,顧明遠國小先後換了6所學校。到上國中,才算穩定下來。少年時的顧明遠,敏感而要強,周圍有很多家境很好的同學,而他連學費都是親戚們一點一點湊出來的,那時候生出一些『虛榮』的想法——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把功課學好。「而我的功課也確實不錯。」少年時代,顧明遠是在一種又自卑又自信的狀態中度過的。

在最艱難的年代,母校南菁中學像一片綠洲,涵養了這位未來教育家的心靈——「幸而南菁中學有幾位好老師,讓我的青少年時代沒有虛度。」回憶起中學時代,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記憶猶新:「教算術的章臣順老師,講課喜歡畫圖,便於理解;教幾何的胡靜蓮老師有肺病,上課時卻總是精神抖擻;音樂美術老師胡森林,幫我們建合唱團、口琴隊。著名指揮家,曾任上海交響樂樂團團長的曹鵬就是我們當時的口琴隊長。」70多年過去,他每年都會給自己的老師們寄明信片。

顧老兒時喜好畫畫,在中學期間曾是引領風潮的「文藝青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和同學合辦的鉛印文藝雜誌,名《曙光》,表示當時大家生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曙光必將來臨。但終因經費缺乏出了兩期就停刊了,「當時很多同學喜歡文化藝術,書法、繪畫、詩歌等,比如我的同桌沈鵬,他成為書法家,與那時的興趣很有關係。」

談研究

新比較教育「第一人」

1948年,中學畢業后想做建築工程師的顧明遠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然而好夢難圓,他落榜了。當年才19歲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國小任教。

顧明遠說:「我年輕的時候,起初並不想當老師!」可當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走近他后,他開始愛上了教師生活。1949年,他報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並被錄取。1951年,他被派往蘇聯留學,赴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教育系學習。

5年後,顧明遠學成回國,在北師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認為,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開始。在這裡,他接觸了很多優秀的教師,並認識到教育是藝術,是創造性的活動,還總結了關於教育的兩條真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1962年,他回到北師大,開始從事教育學的教學,並在1964年參與了《外國教育動態》(后改名為《比較教育研究》)的創刊和編輯,因此走上了比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山西勞動。

「文革」結束后,顧明遠針對「教育是階級鬥爭的產物」的極左觀點,提出「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產物」;針對當時流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的教育原則」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批駁了教育理論的極左思潮,在全國引起很大轟動,對推動教育界的撥亂反正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今天,很多專家認為:現代教育理論、「主體客體統一論」「比較教育理論」,是顧明遠對教育理論的三大貢獻。

在此之前,長期只介紹外國教育,而沒有對各國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顧明遠是比較教育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在催生了比較教育這門教育學科,他也因此曾擔任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的主席(兩位主席之一)。他的「主體客體統一論」,是指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這也是顧明遠結合國情,對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創造性的發展。他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等觀點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這些理論大大豐富了現代教育的思想庫。

顧明遠具有開創性的比較教育研究,打開了教育國際化的視野。改革開放以來,他參與了許多重大教育決策,比如「終身教育」等現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的。

談教師

提高教師地位是他的夙願

傳統知識分子謙和、樸實、平易近人,顧明遠就秉承了這種氣質和作風。

他從來不會輕易拒絕任何一個老師的請求——無論是請他去一所普通的學校講學,還是為一個普通老師的著作寫序。

據說曾經有一位國小生給他寫信,向他訴說自己學習困難、成績差、與同學關係不好、心情很憂鬱的苦惱。顧明遠多次去信開導,直至問題解決。至今,仍有不少中國小生給他寫信,訴說自己學習上的壓力、與家長的不和,甚至有想自殺的,他及時回信開導、安慰;有的學生經濟困難,面臨失學,他總是寄錢接濟。給顧明遠來信最多的還是教師。凡是來信,他都一一回復,特別是對第一線的教師。

「的教師能夠提高地位,這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顧明遠說,教師能夠接受專業化的培訓,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育方法,能夠享受和付出成正比的待遇,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愛戴。「希望未來能有一天,大家都有這個共識,成為教師,教書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為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顧明遠筆耕不輟,步履不停。1989年,他有一次去外地出差,聽到有人說中國小教師特別是沒太多知識的農村教師根本就不是知識分子,他心裡很不好受。回京后,他寫了《必須使教師職業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後來,經過他多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通過決議,設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為中國小教師獲得研究所學位開闢了道路。在他看來,讓教師成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是提升其社會地位的關鍵。

談家鄉

無錫教育可以大膽探索嘗試

談起家鄉教育,顧明遠說,無錫自古以來崇文重教,享有環太湖地區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教育投入相對來說比較足,現代化程度高。「無錫教育能有這樣的成績,是非常讓人欣慰的。」

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來自無錫的校長老師拜訪顧明遠。「他們經常來看我,跟我說說家鄉學校的新人新事。出主意談不上,最多就是憑著虛長几歲,幫他們參謀參謀。」顧明遠笑著說。

「像無錫這樣的城市,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已經打好了,下一步可以朝著育人模式改革和課程改革方面繼續努力,比如運用互聯網新技術為教育服務,完全可以走在全國前列做一些探索和嘗試。」

無錫近、現代教育有史、有人、有物,教育文化底蘊深厚。顧明遠聽說無錫正在籌建教育博物館。籌建教育博物館以整理無錫教育歷史,弘揚無錫前輩教育救國、實業強國的創業精神,這將促進無錫教育現代化發展,彰顯城市文化內涵,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我覺得這是一件於後世有功的事情,我舉雙手贊成。」顧明遠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