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力量另闢蹊徑衝擊全球汽車市場 | 高田破產

汽車如何成長?從昔年充滿爭議的「市場換技術」,到海外汽車品牌併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較之從資本、規模層面入手的其他路徑,特別是整車廠那些褒貶不一的舉措,零部件企業收購卻更注重夯實技術根基,在浮華與口沫交織的背景下倒愈顯穩重。從中航收購耐世特/瀚德,到從中化入主倍耐力,這種趨勢越發顯著,如今均勝電子旗下百利得(KSS)成功將高田攬入麾下,成為一枚最新的碩果,引發海內外共同關注。

這一支突起的異軍,能讓力量在全球汽車疆場上建樹怎樣的奇功呢?

均勝帝國崛起:王劍鋒的野心

2017年6月26日,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與高田簽訂《諒解備忘錄》,前者出資15.88億美元,通過子公司百利得收購高田旗下除氣體發生器以外的業務,自此全球第二大安全氣囊供應商終確定落於企業之手。

無論是金額還是影響力,外媒都紛紛聯想起了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團18億美元拿下沃爾沃。這兩家公司皆取收購之道,連番資本運作,換取被收購方的規模、網路、技術等優勢;而從規模來看也都是「以小博大」的「蛇吞象」之路。

對均勝電子來說,之所以假以百利得之手收購高田,是出於同類企業兼并實現規模經濟的考量,而本質卻是均勝電子創始人兼董事長王劍鋒的龐大夢想朝著實現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正如彭博社講道,過去十年,王劍鋒經歷了人生中史詩般的收購狂歡,藉此在能源管理、智能駕駛和車聯網等領域創建一個強大的汽車零部件帝國。

於是,我們不妨先拉開回顧的序幕。

上世紀90年代,美術專業出身的王劍鋒在危急時刻接手家族內一家主營汽車電子緊固件的企業。或許遺傳了良好的商業基因,他幫助家族企業抵抗住宏觀經濟的寒流,慢慢發展壯大。但為高端汽車品牌供貨的王劍鋒並不滿足於此,恰值1999年天合公司來到,尋求合資夥伴,雙方頻繁接觸下,最終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成立一家寧波天合緊固件公司。王劍鋒出任該合資企業的區總經理,直至2004年離職。

透過與天合的合作,王劍鋒跳到國際化平台上,對汽車零部件市場有了新的一層認知。2004年王劍鋒離開天合,成立了均勝電子。本想大幹一場,卻面臨著技術上的「天花板」和同行林立的激烈競爭局勢,為求突破,他選擇與海外企業合資,獲取自身匱乏的技術、資源和高端客戶,且經過多次調研,他將公司以後的發展重點放在汽車電子產品上。

這一次他選擇的合作對象是德國普瑞。這家零部件供應商為寶馬、賓士等品牌提供車載空調、電池管理系統和駕駛員控制系統。然而電子第一次就出師不利,它反覆斟酌選出的對象對合作並不感興趣,最終均勝失望而歸。

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均勝電子帶來了機會,德國普瑞陷入困境,隨即被掛牌出售。於是出現接下來的景象:2011年6月,均勝電子以16億元併購普瑞公司。這在當時被評選為年度十大併購案之一。

均勝電子近年收購一覽

2012年3月對普瑞的收購完成,但卻正式拉開均勝電子海外併購之路。

l 2014年斥資1,430萬歐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IMA,主要客戶為大陸集團;

l 2014年投入9,000萬歐元收購德國高端方向盤總成與內飾功能件總成供應商群英集團,進一步完善公司產業鏈上智能駕駛領域的體系建設,確立公司在汽車HMI解決方案提供者領域的行業地位。群英集團主要客戶為賓士、寶馬、奧迪等;

l 2016年2月2日,均勝電子在停牌三個月後,發布公告稱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3.6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86億元,其中9.2億美元(約合60.2億元)用於合併KSS,1億美元(6.55億元)用於增資KSS,1.8億歐元(約合12.9億元)收購TS道恩的汽車信息板塊業務(即重組后的TS德累斯頓),其餘6.6億元用於補充上市公司流動資金。經過近4個月的流程,6月2日,百利得和均勝電子兩家公司聯合發布聲明,宣稱已經完成合併。根據均勝電子彼時發布的公告,通過對百利得和TS道恩的收購,均勝電子進入汽車主被動安全領域,以及車載信息系統、導航與輔助駕駛和智能車聯繫統的開發和服務;KSS的主要客戶為大眾、寶馬、沃爾沃、通用、福特等;

l 2016年,均勝電子旗下子公司普瑞伊瑪工業自動化及機器人(Preh IMA Automation GmbH,)以1,950萬美元(約合1.26億元)購買美國EVANA 100%股權和相關知識產權。EVANA專註於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的研究和製造,主要客戶涵蓋博世、大陸、天合和麥格納國際。

從上述收購中不難看出,均勝從中獲取的不僅僅是汽車電子技術,更兼有製造工藝、管理系統以及銷售網路。均勝CEO唐宇新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均勝電子的一系列併購並非財務性投資,而是一種戰略性投資,主要集中在智能製造、智能汽車電子和新能源汽車電子三大塊;未來目標不僅涵蓋壯大技術實力,還將依託子公司進軍海外市場。

通過收購,短短12年內,均勝電子從幾千萬元的營業收入,發展到超200億元的業績規模。2017年上海車展上,唐宇新發布公司五年發展規劃,宣稱今年均勝電子預期可創下40億美元至5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到2021年營業收入將達到100億美元,凈利潤率從2015年4.9%上漲至6%。市場方面,均勝電子有意擴張到東南亞、南美市場,且進入日本市場。

根據百利得和高田所述,收購和破產流程預計將在2018年第一季度完成。倘若最後完成收購,高田被收購將是日本製造業最大規模的併購交易,可與吉利2010年從福特汽車手中收購沃爾沃相提並論,這是汽車行業企業發起的最大規模的海外收購交易之一。

「均勝不會停止海外併購的步伐。」這是去年均勝完成收購百利得之後唐宇新的表態。可以預見,作為一種戰略性投資,均勝不會停止海外併購的步伐。因為收購,只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乃至整個汽車製造業壯大的第一步。

高田併入后,均勝電子直接晉級為全球第二大安全零部件供應商,僅次於瑞典的奧托立夫,甚至可以超過采埃孚-天合,更不用提原先排名就不及百利得與高田的日本大賽璐。王劍鋒表示:「我始終認為,如果製造業想要走出去,需要整合全球智慧,發展自主技術。常常自誇擁有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這毋庸置疑是一種優勢。但是在汽車行業,最先進的技術仍然集中在德國、日本和美國。高田擁有競爭力十足的工廠和技術,但它犯了錯誤,這對我們來說是天賜良機,均勝電子有望成為汽車安全領域最大的企業之一。」

均勝電子的「買買買」策略,在汽車行業已經越來越普遍。根據德勤發布的報告,2013-2016年,自主品牌汽車和零部件企業已完成海外併購交易共計60宗,涉及金額17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0億以上,海外併購交易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增長。如果再將時間線延長到2008年,不難發現,每次西方經濟危機之後,企業都趁機揚帆過海,用猛獸搜尋獵物的眼光尋找適合收購的資產。

既能看到北汽收購薩博平台(2009)、吉利收購吉利吞併DSI變速箱製造商(2009)/沃爾沃(2010)、東風入股標緻雪鐵龍(2014),也能看到太平洋世紀完購耐世特(2010)、中信戴卡2.58億歐元拿下德國凱世曼(2011)、萬向吃掉電池專家A123(2013)、中航8億美元收購瀚德(2015)、中化成為第五大輪胎商倍耐力最大股東(2015)……

不過,落到具體的成敗效果上,則各不相同。就像同樣是整車行業的收購,有上汽-雙龍這樣的失敗案例,也有吉利-沃爾沃這樣的成功典型,還有福田-寶沃這樣充滿爭議的情況。

企業「土豪式」的收購,一方面是由於整體經濟實力的強盛,提供了資本基礎,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在技術、管理、品牌等各方面存在嚴重的匱乏與渴求。然而,這些收購以外延式併購為主,所實現的乃是非有機增長而非有機式壯大。特別在零部件行業,1億美元以下的併購交易最為集中,佔總交易量的一半。那麼在完成收購之後如何消化與吸收、怎樣讓雙方企業文化融合,這些都成為亟待解決的後續問題。

因此,我們可以說,收購高田加重了王劍鋒在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和電動車等領域下的賭注,壓力也無形中提升。正如外媒發出警示:「有著84年歷史的高田今日才發現,如今想要生存只能依靠年僅13歲,卻充滿生機的新貴。但是高田擁有長達數十年的經歷,年輕而冒失的均勝電子想要完全吸收高田,收購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均勝該怎麼做?其他海外有所斬獲的供應商如何解決相似問題?整個汽車行業需要通過什麼方式去完成從無機到有機的轉變?

王劍鋒已經有了想法。

百利得是個典型例子。它的創始人兼CEO羅冠宏本身便是人,不僅在達成均勝收購交易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在未來企業文化兼容中將發揮關鍵的效果。而百利得與另外幾家被收購的公司可以形成協同效應,王劍鋒的心中已經在下一盤大棋:把普瑞的車聯網技術和人機界面技術與百利得的主動及被動安全產品相融合,研製更為安全的先進零部件,擴大均勝電子在零部件製造業的影響力。

如是,收購的標的最終可以轉化為公司的有機組成之一,真正達到「收購中成長」的目標。

之前,曾有對均勝電子評價稱:「這家企業雖然沒有特殊技術優勢,但擅長收購,通過各種類型的零部件實現了增長」。如果未來均勝成功實現幾家子公司的協同發展,到時候行業還會是這個評價么?

資本換技術,汽車之根能壯大幾何?

30年對100年,即使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相對德國和美國的技術水平,整車及零部件企業的力量依然薄弱,欲進擊海外市場更是艱難。到如今,仍然存在這樣的問題,由於技術缺失,企業屢屢被稱為「門外漢」,長久以來一直無法進入汽車製造和零部件的核心領域。

《每日汽車》一直將零部件比喻成汽車行業的根系,支撐著汽車產業這棵蒼天大樹成長。但我們的根系還相對薄弱。正如最新《2017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所示,按照各大零部件供應商總部所在地,上榜企業以日係為最多,總共28家(2013年、2014年均為29家,2015年、2016年都是30家)。其次是美國,22家(2013年25家,2014年23家,2015年、2015年25家)。德國16家(2013年21家,2014年19家,2015年、2016年18家)。而僅入圍四家。

也因此汽車工業萌生出「市場換技術」的想法,可如今市場幾乎被搶奪殆盡,而換來的技術卻寥寥無幾。於是,被外媒稱為「門外漢」的企業正在尋求一個槓桿和支點,崛起海外市場。

既然市場難以換來技術,那麼採用資本力量,將外資企業據為己有,把技術融入血肉呢?如此便能快速將外資的技術吸收、用於旗下產品。更何況,海外市場的文化差異阻礙著品牌深入市場,將外資企業收入囊中后,就可利用它們的管理模式、製造和銷售網路,打入市場內部。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百利得、英納法等不少零部件公司是收購所得,如果要消化吸收其渠道網路與技術工藝,還需假以時日,資產確實已經歸所有,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就像高田,哪怕100%被百利得收購,後者母公司又是企業,但業界還是會將高田認作日本品牌。

當然無論如何,企業能夠走向海外,吸收資產和技術,代表了一種向好的趨勢。汽車產業在零部件供應商的根基方面尚不深厚,諸如均勝收購百利得、拿下高田的現象越多,則可以期待汽車產業的根系也就越是發達。

汽車之樹,也將更加枝繁葉茂、參天茁壯。【EN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