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怎麼人人都在談「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我們討論人性缺點的擋箭牌,更不能躲在這個擋箭牌后,永遠做孩子。

一、原生家庭,不是我們討論人性缺點的擋箭牌

曾經一個很親密的人,在我們確認關係一周后,講了關於他家庭的故事給我。

那天晚上我們一起去拙見聽周雲蓬的分享,分享會結束后因為某些原因鬧了小矛盾,兩個人一言不發走了很遠的路,走到街邊一家宵夜攤坐下,他突然開口說:剛剛其實我不是有意對你發火的。

然後伴隨的是後面的故事:父母離異,后媽不那麼善意,從父親那裡得到的關懷寥寥無幾。

總結起來是,童年時期沒有得到過很多的愛,成年後心裡有巨大的缺口等待被愛填滿。同時因為沒有得到過愛,所以不懂得如何去愛。當然,這些總結都是后話了。

我那時聽的心疼,在他低著頭一股腦說完所有的話后,一把抱住了他,說:我不生氣了,不生氣了,剛剛我也有錯。然後和好如初。

二、有愛家庭長大的人,更容易母愛泛濫

我是一個很容易母愛泛濫的人,那段關係里尤為明顯。

從小在非常有愛的家庭里長大,父母恩愛,幾乎沒見過他們吵架,父母愛我但不寵溺。雖然後來的人生發生巨大變故,但在成長的前十八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自認為得到了滿滿的愛。也因此,從未懷疑過自己愛人的能力。

那段時間,面對這樣一個坦誠說自己沒得到過太多愛的戀愛對象,我一頭扎進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

後來分開之後再重新審視,這並不是一段正常的戀愛關係。那種充斥著「母愛」關懷的所謂的愛,在男女關係里,是一種畸形的感情。

不認同他的看法,卻不反駁,不欣賞他的生活習慣,卻不去指出問題,談及家庭時,總會小心翼翼生怕碰到他的點,自以為是的一味付出,去填補那個巨大的缺口。

但事實是,那個缺口也許是正常人的十倍大,對方對於愛的感知力無限低。

而我自己,自以為是的付出,其實也並不能稱之為愛,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付出欲」,享受那種沉浸在虛幻中的感覺。

而真正的愛,是成全彼此,讓對方成為更好、更完整的人。

三、小時候受到創傷的人,更需要被理解

後來,他去另一個城市創業,投資人是共同的朋友。那時我們快要分手,他扔下廣州的所有什麼都沒帶就奔赴杭州,同時扔下的,還有在廣州的我。

那天下班后,我正在他租的房子里收拾行李,為他打包寄去杭州。朋友打電話來說:你要理解他,他小時候遭受過創傷。

我拖著箱子站在樓梯間突然不知所措。

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親密關係,他講他家庭的故事給我,而是,身邊親近的朋友幾乎都知道他家裡的事。

也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母愛泛濫無限度忍讓,身邊的好朋友都在顧及他的感受。

這個所謂的原生家庭問題,從他的口中講出,彷彿成了一張擋箭牌。

感情中的無限度索取,工作中不信任工作夥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諸多問題都歸為一句:我小時候遭受過創傷。

四、原生家庭對成長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

我不否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巨大影響,每個人成長為現在的模樣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密不可分,但這種影響,不是決定性的。

當我們追根溯源去探索自己內在的問題時,原生家庭是方向所在,朝著這個方向去探索,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發現自己內在問題的根本,然後去糾正,去癒合,逐漸擁有一個更加完整的靈魂。

我們每一個人,窮極一生,都走在這條完整自我靈魂的路上。

但原生家庭的問題,並不是我們討論人性缺點的擋箭牌,更不能躲在這個擋箭牌后,永遠做孩子。

那些不去粉碎不去重建不去修補的東西,會伴隨一生。而這些東西,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繼續延續給後代。這條完整自我的路,始終是不完滿的。

後來,他的創業也不了了之。很久以後的一次和朋友通話中,朋友說:好像誰沒有什麼家庭問題一樣,好像沒有個家庭問題,都不好意思出來混了。

如果一個走在奔三路上的成年人,還把自己所有問題,都歸於自己的原生家庭,那我只能說,他是個Loser。

五、敢於直面自己的缺憾

這段經歷已經過去很久,本沒必要談起。

想起這個話題僅僅是因為昨晚下班后,坐在創意園的夜空下和朋友聊天,她在這條完整自我的路上走了很久,走得異常艱難,但一直沒有停止探索。

以前我會習慣於跟別人講我的故事,獲得別人的同情,這其實是給自己一個保護傘,我以為有了這個保護傘,我所有的不好都可以推給它去承擔,但事實並非如此。

那些存在在你裡面的缺點,是要一個個去攻破的,逃避沒有任何用,你要承認,並敢於直面它。

退回到自己,十八歲的那場變故,直接導致這幾年性格里稱作缺陷的部分。

二十歲以前,我的處理方式是隱藏,只要我藏的好,別人就不會發現,只要我不去觸及導火索,就永遠不會有人發現。但事實往往都並非如此,任何事情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沒有什麼是藏得住的。

如今,我終於不再隱藏什麼,敢對自己足夠坦誠。

最大的恐懼在面對自己,這幾年來,我感受到這份恐懼在逐漸消失,同時伴隨著,對自己的接受度在無限擴大:任憑扔進來什麼,全然接受,生命里好的壞的,照單全收。

這條路太過漫長,也許要終其一生。但是,不同的原生家庭,不正是生命給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有趣經歷嗎?

慢慢走在這條完整自我的路上吧,路還長。

本文作者七月。生於西北,現居嶺南;來自鄉野,願為塵埃,風在哪裡,人在哪裡。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好好虛度時光(id:hhxdsg)。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圖片來自原作者,封面圖片來自pixabay.com,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17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