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該不該做家務?孩子做了家務給不給報酬?

孩子該不該做家務?孩子幫忙做家務給不給報酬?相信這是非常多的家長關心的問題。最近有家長諮詢魏琛琛博士,在孩子幫忙做家務的問題上,不知道該如何獎勵孩子了。今天魏琛琛博士就來和家長們來探討,孩子幫忙做家務,家長該不該給孩子報酬。

1、為孩子的勞動計酬,弊大於利

多年前看到一個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想了想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而玩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利益面前,人們會忘了初衷:

原本孩子們是為了自己而玩樂,最後變成了為錢而玩樂,當錢的回報低於期望值的時候,他會覺得不合算,進而放棄玩樂。連玩樂這麼愉快的事情,也能因錢而放棄,那麼勞動呢?學習呢?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一種父母為孩子的家務勞動付酬的教育觀點在我們身邊流行起來,有一段時間很火的做法是:和孩子簽定家務勞動約定,如掃一次地5塊錢、刷一次馬桶10塊錢、曬一次衣服6塊錢,等等。孩子幹完活后,家長還煞有其事的驗收、點評、結帳。

告訴孩子:這是你通過自己的勞動換來的收入,你可以自由支配。然後美其名曰:讓孩子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又或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而實際的結果,其實是弊大於利:

第一,家庭責任感的缺失:

這樣做並不能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反而會讓他失去對家庭的責任感。既然是以報酬換勞動,若報酬低於他的期望值、或沒有報酬的時候,他就不會付出勞動。同樣的,你希望他有任何的付出,他都會習慣於與你進行支付談判。而他做為一個家庭成員,該為家庭付出勞動的責任心,也會因此而缺失。這種培養方式,或許能培養出一個有價值交換意識的孩子,但他一定也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孩子。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會著眼於計較眼前的收益,而無法將眼光放得更遠,他將無法從精神回報、遠期回報這樣的事情中獲得成就感。

第二,親密關係建立困難:

為勞動付酬,是一種雇傭關係、或說交易關係,而不是正常的家庭成員關係,家庭關係與社會關係有著天然的不同。家庭關係的親密度更大,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以感情和家庭責任來維繫、界限域值相對小。社會關係的公平性更好,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以公平交易與社會責任來維繫、界限域值相對大。如果用處理社會關係的方式來處理家庭關係,就會讓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變得淡漠、成員之間也很難表達親密與愛。

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在需要為家庭付出的時候,天然的就會想到自己能得到什麼?自己的這種付出價值多少?這樣的思維方式,還能指望他無償的為家人付出嗎?當然不能。

2、不當的獎勵,將毀掉孩子的主動探索能力

這裡還是先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關於「功能固著」的心理實驗:給你一根蠟燭、一盒大頭釘、一包火柴,作務是要把點著的蠟燭固定在牆上,燃燒的蠟油不可滴到地上,怎麼辦?

百分之九十的人,會想用大頭釘把蠟燭直接釘上牆,結果蠟燭會碎掉。

正確的做法是,用大頭釘將盒子釘在牆上,然後將蠟燭點在盒子里即可。

這個實驗的本身目的是想說明「功能固著」的心理定勢,具體不在這裡解釋(文未會有說明),我們重點來看一下繼續的實驗:

我們對實驗者說:

如果最快找到解答的前十名可以得到一百塊,其中第一名可以得到一千塊。

我們是不是會認為:

有了這個獎勵,大家找到正確方法的速度會加快、找到正確方法的人會更多?

事實剛剛相反。

有了金錢的獎勵后,找到解答的人數反而變少,速度也降低了。

在加大獎勵后,效果更差。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

金錢會給人激勵,但一有錢,興趣就會變成任務、任務就會變成競爭。

在這世界上,又有什麼力量能比我想做、我要做的興趣驅使更有力量的呢?當然沒有,金錢也不行。

後來,心理學家將實驗改變了一下,獎勵的結果卻有很好的效果:

即:將大頭釘、紙盒分開拿給測試者,那麼獎勵與解開的速度便成正相關。

因為將大頭釘和紙盒分開,人們不會將紙盒的功能固化在裝大頭釘上,也就能想到它其它的功能了。

所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

獎勵用在「創意」、「想象」的方面,不但沒用,反而會有反效果。

但用在明顯容易、不用複雜思考的工作方面,獎勵就會有效。

通過這個故事,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

我們有父母會告訴孩子:你考100分,我就獎勵你30塊、90分20塊…….以此類推。

用金錢來鼓勵孩子取得更好的分數,我們可能得到這樣的孩子:

第一:為了得到獎勵,會將注意力放在分數上,而不是知識上。

實際上分數是為了檢驗知識的掌握程度工的,這樣以來,本末倒置。

第二:為了得到獎勵,也就為了得到好分數,孩子會在失分處花過多的時間和功夫,從而減少了其它知識的接觸和吸收機會。

比如說去思考知識里更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有更多時間娛樂或交友,等等。

第三:在分數面前,會更關注分數帶給自己的金錢損失,而不會關注知識本身。

同時,也會失去對知識的好奇心、對世界的好奇心,這樣的孩子最多只能做一個工匠,卻不會更好的想象力與創意能力。

第四:學習是為了錢,不給錢就失去了學習動力。而金錢獎勵分數的手段,卻不能用一輩子。

所以,金錢獎勵或許能取得一時高分的好效果,卻損失了孩子對知識喜歡和探索的機會,從而使他失去了發展想象力與創意能力的機會。

當然是得不嘗失。

3、經濟思維的培養,不在家庭內部的勞動與付酬交易上

家是一個講感情和培養責任感的地方,在孩子參與家務這件事上,正確的做法是:

第一:家庭成員在家務事上沒有推託,這是榜樣;同時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在意他做的好壞,而要在意他是否願意去做;

第二:讓孩子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稍有難度的事情,或者制定家庭勞動日,培養他在家庭里的參與感,同時讓他有成就感;

第三:對孩子在家務上的付出,依然表示感謝,這感謝可以是一個誇張的讚揚、一個大大的笑臉、一個溫暖的擁抱,或者告訴他:因為他的付出,爸爸媽媽的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孩子經濟思維的培養,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家庭內部:

給孩子看自己的理財計劃書,讓孩子知道理財是什麼;孩子不一定能懂得全部,但他需要有理財的概念;

當孩子有了理財的概念之後,與他一起制定一個他擁有資產(壓歲錢等)的理財計劃,並協助他實施;

如果孩子委託你進行理財,這個時候你可以與孩子說明:你會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在月度、或季度、或年度,你要與孩子一起盤點理財得失。

同時必須告訴孩子:這是在家庭內模擬社會交易,你在其中的角色並不是媽媽,而是理財經濟人。

我們用這種方式,幫助他來理解理財是什麼、理財是怎麼操作的,讓他在你的幫助下,慢慢具備經濟思維。

第二,家庭外部:

在孩子假期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他力所能及社會活動,然後將收益進行捐贈。

如此以來,既然讓孩子了解了社會勞動與社會報酬之間的價值關係,了解經濟規律以及父母的不易,同時也讓孩子學會合理的支配自己的金錢,而不將目光僅放在金錢本身上。

4,對何對待孩子的學習與分數

在孩子的學習這件事上:

當他們在主動思考世界的時候,我們應該抱以喜悅與保護。

在他們的分數達不到合格標準時,我們最好與他們一起分析尋找方法,而不是簡單粗暴的金錢獎勵。

我們要堅持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學到知識。

我們要幫助孩子捋清分數與學習之間的關係--考試是為了檢測知識掌握的程度、分數是檢測結果的直觀呈現。

所以要想分數好,我們就要更好的、更全面的去掌握知識。

而要如何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去掌握知識呢?

這時候,我們需要協助孩子梳理知識點、以及錯誤原因,然後和孩子一起找到改進的方法。

當他下一次成績有進步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表揚他的分數進步了,而要喜悅的告訴他:恭喜你,你又多掌握了一個知識點,你越來越棒了。

我們的關注點在哪裡,孩子就會將注意力放到哪裡。

父母當然會時刻緊盯分數,但分數的背後是什麼?是知識。

所以,我們要將注意力回歸分數的本質,孩子才會為學到知識而喜悅。

魏琛琛博士的總結:

金錢與物質獎勵不適合用於孩子在家庭內的勞動

家庭是培養孩子責任感與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場所,而不是市場交易的場所

金錢與物質獎勵不適合用於孩子的學習

金錢只能鼓勵沒有創意的事情

我們要學著回歸學習的本質,理清分數與學習的關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