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次堪比大屠殺的學術造假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科學家都是一群作風嚴謹、道德高尚的人。的確,他們中的很多人今天依然是出於興趣不斷地探索未知,但是他們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也難以脫俗,總有少數人為了名利,甚至只是為了生計,誇大自己的研究成果,這種事情並不少見。當然,那些學術不端的科學家有些在一開始只是無意中犯了錯誤,並非刻意造假。但是後來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地位,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死不認賬,利用學術地位打壓同行。

你要說他們的動機多麼惡劣吧,我倒也不這麼認為,但是很多時候由於他們講話的權威性,一旦造假,或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死不認賬,後果會非常嚴重。下面就講一個幾年前由於學術造假,導致了嚴重後果的事情。

話說在2014年1月,世界一家著名的醫學雜誌《歐洲心臟雜誌》發表了一篇質疑文章,轟動了世界醫學界和國外很多媒體。文章的標題就非常搶眼——《研究的失誤會致命:臨床研究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危險的專業嗎?》,它的作者是倫敦皇家學院國立心肺研究所的兩位醫生,科爾博士(Graham D. Cole)和弗朗西斯博士(Darrel P. Francis),該文並不長,只有三頁紙,所講的一件事情卻讓人毛骨悚然。這件事情發生的背景大致是這樣的:

在歐洲,每年都會出版一個「心臟病指南」給心臟科的醫生們做參考,而大部分醫生在給患者醫治心臟病時,比如做手術時,會遵循指南上的建議流程做手術或者使用相應的藥物。因此這個指南一旦出錯,麻煩可就大了,全歐洲的患者都要倒霉。因此這個指南每次在修正時都要根據最權威的專家,最可靠的結果進行。但是,誰也無法保證專家偶爾會做假,而這件事就發生了。

你要說他們的動機多麼惡劣吧,我倒也不這麼認為,但是很多時候由於他們講話的權威性,一旦造假,或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死不認賬,後果會非常嚴重。下面就講一個幾年前由於學術造假,導致了嚴重後果的事情。

話說在2014年1月,世界一家著名的醫學雜誌《歐洲心臟雜誌》發表了一篇質疑文章,轟動了世界醫學界和國外很多媒體。文章的標題就非常搶眼——《研究的失誤會致命:臨床研究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危險的專業嗎?》,它的作者是倫敦皇家學院國立心肺研究所的兩位醫生,科爾博士(Graham D. Cole)和弗朗西斯博士(Darrel P. Francis),該文並不長,只有三頁紙,所講的一件事情卻讓人毛骨悚然。這件事情發生的背景大致是這樣的:

在歐洲,每年都會出版一個「心臟病指南」給心臟科的醫生們做參考,而大部分醫生在給患者醫治心臟病時,比如做手術時,會遵循指南上的建議流程做手術或者使用相應的藥物。因此這個指南一旦出錯,麻煩可就大了,全歐洲的患者都要倒霉。因此這個指南每次在修正時都要根據最權威的專家,最可靠的結果進行。但是,誰也無法保證專家偶爾會做假,而這件事就發生了。

2011年,當時新版的歐洲心臟病指南就推薦,為了預防非心臟手術的病人因手術引起心臟病,建議在術前使用一種防治心臟病的藥物β受體阻滯劑。然而,該指南的這一條建議是根據有數據造假和學術不端的臨床研究成果做出的。儘管科爾和弗朗西斯沒有點名說這位造假的醫學家是誰,但學術界都知道他是荷蘭著名的心血管專家堂·珀德曼斯(Don Poldermans)。

珀德曼斯是荷蘭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的心血管專家,在出事之前是世界知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科學家,同時還是歐洲心血管疾病協會的委員,並一度擔任過該協會任務組的主席,學術地位不可以說不崇高。他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手術期的心臟病預防和治療,發表了多達五百多篇論文。這些論文也被醫學界廣泛地引用了,很多其它研究團隊的研究都是基於他們發表的成果而進行的。正是考慮到珀德曼斯的權威性,歐洲心血管委員會才會採用他的研究結果來更新臨床指南。

但是,也就是在這一年,珀德曼斯所在的大學有人發現,該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有前後不一致的矛盾之處,所涉及的數據有偽造以及不可信的嫌疑。於是,大學對此展開了調查並開除了珀德曼斯。2012年,大學確認了被「心臟病臨床指南」直接引用的一篇文章里的數據不嚴謹,有嚴重的偏差。珀德曼斯團隊的文章指出,使用β受體阻滯劑能大幅度降低死亡率,但是他們的數據是做了人為挑選的,如果不做挑選,用大樣本實驗卻得出相反的結論:給非心臟手術的患者在手術前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能使手術期死亡率提高27%。

從2011年指南採用了珀德曼斯的研究成果,到2012年該成果被發現造假,歐洲有76萬人在進行了非心臟手術后死亡。以增加27%的死亡率推算,可能有多達16萬人都是白白送命的。更嚴重的是,雖然2012年珀德曼斯東窗事發,一些醫生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依然沿用了2011年的指南,因此醫療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更多。對此,科爾和弗朗西斯講,這一系列文章比大屠殺後果更嚴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歐洲一些醫生沒有嚴格遵循指南的流程,反而無意地救了很多個生命。

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發布公告解僱珀德曼斯是在2011年11月。這個消息一傳出,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的臨床醫生們除了錯愕就是迷惑,因為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很多臨床醫生手術期的用藥選擇,幾乎就是根據歐洲臨床指南進行的,珀德曼斯的研究成果甚至影響了歐洲各國對臨床醫藥相關政策的制定。

科爾和弗朗西斯還寫道,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在歷史上只有政治家的失誤才有可能。而在過去50年裡,全世界各國因政治動蕩所導致的8個最大的人口死亡平均數也不過50萬。也就是說,臨床研究的錯誤導致的不必要死亡和政治動蕩一樣嚴重。因此,《福布斯》雜誌在介紹這篇論文時用了「是醫學還是大屠殺?」這樣一個題目。該雜誌以每年多死16萬人,持續到2014年初為估算,得到可能造成40萬人額外死亡的預測。雖然對患者的危害不能用簡單的乘法,但是再怎麼做保守的估計,這種學術不嚴謹的危害都是巨大的。

我們由此可見,科學家的學術不端,或者學術造假,不僅僅是損害了科學的聲譽,而且會帶來難以估計的損失。事發至今,珀德曼斯雖然被解僱,但是他的文章還沒有被撤稿,歐洲心臟協會也還沒有出台更新的臨床指南,很多事情還是謎團,珀德曼斯到底是故意造假,還是如他所說只是因為太忙不夠嚴謹而致,至今仍然難以下結論。

講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有點不敢在歐洲看病了。實際上,科學家們在科研過程中操縱數據、隱瞞不利的結果,或者為了期待的結論而修改原始數據等等這樣的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常見和嚴重。前一陣和一些在著名生物製藥公司的研究人員聊天,他們告訴我,在(生物製藥)公司里,即便是自己公司科學家作出的科研成果,工程師們在製藥時,依然要獨立地把實驗重新做一遍,才敢相信,原因是那些研究論文中有意無意的錯誤實在太多了。

2009年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有大約1/5的的科研人員承認自己捏造過數據,有多達1/3的人隱瞞或剔除對最終結論不利的數據,以便讓數據更支持自己的結論。此外,還有一些研究人員,因為水平不夠高,使用的研究方法不科學,得到的科研成果不具備說服力,但是因為同行評議的疏忽,也就都發表了。

近年來學術界有一個現象,很多著名的學術雜誌撤稿數量急劇上升。根據學術界的慣例,論文在同行評議審核后,如果邏輯上沒有問題,結果足夠好,就發表了,這時候學術造假不容易看出。但是發表后,同行在讀了論文後可能會按照論文的方法做重複性的實驗,這時才發現造假,於是要求雜誌撤稿。

總的來講,科學家造假分三類。第一類是刻意造假,這當然為人不齒,而且一旦東窗事發將名譽掃地。第二類是疏忽或者受限於實驗條件。第三類很有意思,是所謂的善意造假。一些學者過分相信自己腦子裡的結論,又找不到非常充足的證據,於是按照能夠產生預想結果的思路設計實驗,這又被稱為學術不端。但是不論是哪一種造假,後果都可能非常嚴重。

講到這裡,你還敢盲信科學的結論么?你是否更加能體會為什麼總是說科學的過程要遠比結論重要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