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城市發展與文化產業的密切關係

城市經濟越發達,文化產業做得越好,跟歷史文化底蘊無關。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動產,怎樣理解城市與文化產業的關係?文化產業是關聯性極強的產業,對城市是一個潤滑劑,同時對其他產業在改造、在升級、在轉型,甚至產業不僅轉型,在轉產的過程當中,文化產業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文化產業與城市的關係如何,又是怎樣改變城市?

1、城市面臨的困境

人類在工業化進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危機,在經歷了以資源消耗為主的工業時代之後,許多資源型城市開始轉向服務型城市。

然而,信息時代的文化產業也面臨著許多發展困境,例如傳統城市轉型的局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規劃、量大質差的「鬼園區」接踵而至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經濟的增長,也束縛著城市的成長。當城市資源逐漸枯竭,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動產,而如何有效協調文化產業與城市的關係,又該怎樣好好把握文化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機遇與挑戰,搞清楚以上問題就需要理順城市與文化產業二者之間的關係。

2、城市與文化產業的關係

城市與文化產業是共生的,不是割裂的。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天,每個城市都在尋求轉型,都在全力以赴發展文化產業。

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發展主體要以當地文化資源、文化資本、人力資源、科技實力等方面作為出發點,最大限度的與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等其他「基因」要素相匹配;另一方面,文化產業要主動與其他產業要形成良好的互動與融合,因為好的城市發展及口碑離不開良性的產業布局。

文化產業是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早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爆發經融危機的時候就有學者提出「文化逆向」的現象,即越是在第一、第二產業不景氣的階段,文化消費越是繁榮。

當前傳統經濟增長逐漸趨向緩和,但是新媒體、在線旅遊、現象級影視節目、互動性廣告等文化產業黑馬現象的迸發使城市的經濟產生了新的增長。文化產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增加值,還使傳統產業有效升級,促進經濟的生態發展。

城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容器」,也是「土壤」。城市中的建築、環境、文化、風俗等要素是文化產業創新的孵化器,文化產業正是在城市這個「容器」中實現創新孵化和集聚擴散。

沒有城市這個空間載體,文化產業就沒有了根基,城市不但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空間,同時也在提供著人才、資金、思想、社交網路等,而正是城市在上述方面的集聚功能才使得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可能。

文化產業讓「形象經濟」最有可能實現。「形象」在這個時代特定的經濟屬性其實已不言而喻了。作為一種時代特徵,形象對我們的影響和意義是全方位的,導致我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形象經濟更是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體現。文化產業在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一切便利與資源的同時,也在反向滋潤著城市的發展,甚至可以這樣說,文化產業已經在深刻改變城市。

3、文化產業如何改變城市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怎麼講都不為過,但同時發展文化產業卻又不可盲目和跟風。文化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也是考驗全局觀和前瞻性思維的「民生工程」,關乎政策鼓勵、金融支持、基礎設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創意人才集聚等要素的共同發力。

文化產業不但是城市形象定位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能夠通過自身發展的規模與特色成為城市形象定位的獨特記憶點。在這一點上,中外城市都有成功案例。

首爾 「時尚之都」

從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韓國歷屆總統為發展文化產業傳承和創新頒布了哪些相關政策與法規?韓國政府推行對文化產業和文化的正面認識、糾正文化傳播過程當中出現的負面影響、抵禦西方的文化侵蝕階段。從80年代以後開始,政府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因素,並分別制定5年計劃、10年計劃以鼓勵提高文化創造力。韓國進一步提出了「韓國文化的世界化」「文化的產業化及信息化」的口號。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支柱產業,觀光產業、會展產業、影視產業、文化特產等都是具有無限市場空間的產業,是財富的寶庫」。綜上所述,「韓流」在亞洲乃至全球掀起熱潮,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韓國流行文化和那些被烙印著時尚之都的城市早已深入人心。

倫敦「文化創意之都」

以往的倫敦雖然被冠以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其卻稱其承受著環境被破壞的惡果,1952年的霧霾事件更是將倫敦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工業老城」這一稱呼的背後是城市形象的沒落與無奈。倫敦政府痛定思痛進行城市轉型,通過各種手段(包括政策、金融、基礎設施、品牌活動等)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今的倫敦,文化產業與城市形象、城市生活已經形成良性互動,倫敦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重塑了城市形象,也徹底改變了倫敦市民的生活方式,創意產業目前已經成為僅次於金融服務業的倫敦第二大支柱產業。

成都「西部文化創意之都」

成都緊緊圍繞內容至上的文化發展戰略,充分利用西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了「大熊貓生態文化」--「古蜀文化」--「三國文化」--「水文化」--「詩歌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態。成都從戰略、資金、硬體、內容、營銷等方面打造文創之都。除此之外,通過舉行「創意設計周」「全球彩繪大熊貓」「成都藝術品保稅倉庫揭牌」等多個系列活動打造「15分鐘文化圈」惠及城鄉居民引發民眾口碑營銷。當成都城市文化的宣傳片亮相紐約時代廣場的時候,昔日的「天府風光」、「熊貓故鄉」、「蜀漢文化」讓世人眼前一亮。

4、文化城市的未來發展趨勢

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書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併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這三個使命也正是文化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追求的終極目標。文化產業與城市深度融合,文化城市的概念呼之欲出。

第一,文化產業的支柱性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不僅僅是光鮮的城市名片,更是城市經濟發展新引擎。文化產業不但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還能吸納就業人口、豐富文化產品與市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文化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將成為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創意農業、觀光工廠的迅速崛起就是得益於文化產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反向支持。

第二,文化產業的品牌特性愈加明顯。文化產業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也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在文化消費的時候更加註重價值感、情感、以及美感的體驗和收穫,而文化產品的品牌最大限度了滿足了消費者對於某種文化的認同感,所以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人們接受和傳遞信息的方式的當下,「文化產業」本身則成為了一種傳播內容及傳播渠道,更為直接、有效的去傳遞城市形象的渠道。

第三,「文化IP」的拓展及應用。即知識產權,而「IP模式」則指圍繞人氣高的作品和形象開發網路文學、遊戲、動漫、電影、電視節目、電視劇等文化產品。「IP模式」從理論模型逐漸變成文化產業界清晰的現實路徑。IP作為一種新興模式融入到城市作為文化的載體中,可以將更多的文化形象融於產業鏈中表現出來。IP的開發首先要挖掘城市文化元素,以形象為載體進行衍生產品的開發,在產品的開發中還巧妙地融入城市文化、旅遊形象,以此全面刺激文化消費市場,打造文化的全產業鏈條,實現「城市商品」、「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高度統一。

第四,「文化產業園區」去泡沫化。文化創意產業園是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近年來的文化產業園建設受到普遍重視並初具規模。但是,當前大部分文化產業園區停留在起步階段。文化集聚源於城市中的創意生態環境,也就是說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最終目標是服務於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所以建設生態文化園區是城市最大價值的實現。文化產業園區模式將從「文化產業開發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初級階段逐步過渡到「城市文化與創意城市融合」的高級階段。

第五,文化產業的複合平台化功能。由分散到集聚、由產品到服務、由文化產業園區到文化產業小鎮、由增量擴張到存量改造、由粗暴嫁接到有機嵌入,每一種形式的進步都意味著文化產業複合平台化功能的進步與完善,而這種功能也正是城市與文化產業最佳的融合方式。將文化產業平台化,以平台優勢吸引其他產業人才、資金、思想的匯入;將文化產業複合化,在文產功能至上融合其他產業功能,實現共存式發展。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根、一個城市的獨特滋養。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當今時代,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唯一的「救贖」,是使一個城市被記住的一張名片。

關於擬公布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的公示

☆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

☆ 住建部關於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若干問題的通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