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難忘楊靖宇:胃裡全是草根和棉花,沒有一粒糧食

播音主持人|軍網八一電視 張翼飛

小鬼子不可思議

他一手一支大槍

斃掉了幾十個鬼子

且作為抗聯第一軍總司令

他始終沖在最前邊

並對身後的戰友們喊——

我是鬼子的眼中釘吸引力最大

我掩護大家

當官的掩護當兵的——

小鬼子聞所未聞

望著他

仍在涌流腦漿與鮮血的頭顱

小鬼子一個個抖得站不穩身體

眼睛里也痴獃呆的一片茫然……

他們尋思著這顆頭顱的裡面

究竟縈繞著什麼樣的靈魂

竟如此地想著他人

置自己的生死於不顧

小鬼子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用馬刀

艱難地一刀一刀地

割下了他的頭顱

他們試圖弄清楚

裡面究竟裝了些什麼

比如食古不化的珍珠

比如百蟲莫侵的黃金

然而流出的仍然是血 是腦漿

幾乎人所具有的一切他都具有

小鬼子得出結論:他是人 不是神

只是那血里 腦漿里

融匯了不屈的精神

為證實這個判斷

小鬼子剖開他的胸膛

切開了他的胃——

裡面全是草根和棉花

沒有一粒糧食——

這就是隻身與他們周旋了

五個晝夜的總司令楊靖宇

涼風嗖嗖 穿心而過 震撼逼人

鉛雲瞬間塌陷壓下

小鬼子呼號——

為他舉行「慰靈祭」……

有靈魂的人

必定征服貪婪的行屍走肉

像人格的山嶽 必定頂天立地

楊靖宇最後的五天五夜

■張天南 牛輝 張健

1940年2月23日16時30分,楊靖宇將軍終因寡不敵眾,被敵彈射中胸膛,高大的身軀便仰面倒在大樹旁,終年35歲。鮮血染紅了皚皚白雪,時間定格在此刻。

長白山下,松花江畔,一個美麗的小縣城,名曰靖宇。

提到靖宇,第一時間你就會想到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楊靖宇領導東北抗聯部隊與日寇殊死搏鬥,在這裡書寫了蕩氣迴腸的抗日詩篇。

抗日戰爭勝利后,為紀念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吉林省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英雄壯舉,浩氣長存,當地政府把將軍殉國地建設成園林式的公園,供人們景仰敬拜。

用兵如神,他是日寇的心腹大患

「『九一八』,大炮響,小鬼子,占瀋陽。蔣介石下令不抵抗,扔下百姓遭了殃。不是下令要勞工,就是強征出苛糧。逼得人們沒活路,上山去找大老楊。」這是一首在靖宇縣流傳甚廣的民謠,「大老楊」說的就是楊靖宇,那是東北民眾對他的昵稱,當年他和戰友們浴血抗戰,牽制了數十萬日寇入關南犯。

然而,在敵人眼中,楊靖宇卻是揮之不去的「心腹大患」。「敵人為啥非得置楊將軍於死地,因為他用兵如神,只要有他在,小鬼子睡覺都不踏實。」抗聯老戰士黃殿軍回憶起當年的抗戰歲月,仍心潮澎湃。

黃殿軍如今已年過九旬,家住靖宇縣龍泉鎮。「當時敵人對楊靖宇真是又怕又恨。」黃殿軍說。1939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偽通化、間島、奉天「三省聯合大討伐」,由關東軍第二獨立守備隊司令官野副昌德統一指揮2萬餘人,專門剿殺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據說當時野副昌德下了命令,同時遇到山林隊和抗聯,就打抗聯放過山林隊;如果遇到楊靖宇和其他的抗聯隊伍,就放過其他,死死咬住楊靖宇。」黃殿軍掰著顫抖的手指告訴記者。

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此時,一張陸空交織的大網,正一步步向楊靖宇撒開。面對敵人的瘋狂剿殺,楊靖宇部隊決定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待機重新集結。靖宇縣楊靖宇精神研究會會長李立斌介紹說,「1939年12月24日,楊靖宇身邊尚有400餘人的抗聯部隊,到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個人了。2月18日,楊靖宇身邊的最後兩名警衛員在濛江縣附近向群眾購買糧食和衣服時被捕,敵人從他們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章,判斷他可能就在附近,於是增派兵力和飛機展開圍捕。」

1940年2月23日下午3時10分,也就是楊靖宇犧牲前的1個多小時,接到叛徒告密的敵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圍剿他。

「敵人心裡明白,楊靖宇身經百戰,他們不多派日軍是根本鬥不過大老楊的。」李立斌說。

為了抗日,他吃的苦常人難以想象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是楊靖宇自己創作的歌詞,也是抗聯將士們奮戰林海雪原的真實生活。

1940年2月23日10點左右,楊靖宇踏著沒膝的白雪,來到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個進山打柴的農民。由於行動不便,他將購買吃穿用等事委託給他們。

「那時他已6天6夜粒米未進,周圍還有幾百個敵人在全力圍捕。」李立斌介紹說,1939年冬天,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在濛江縣境內浴血奮戰了94天,別說吃口飽飯、喝口熱水,就連踏實睡上一覺都是一種奢望。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的對面有一家門臉不大的飯店,飯店經理劉國良9年來執著地做著一件事:凡是專程趕來拜謁、祭奠楊靖宇將軍的客人,在飯店用餐全部免費。

「那時儲存抗聯過冬物資的密營幾乎都被敵人破壞了,冬天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說糧食,就連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裡。」身為東北義勇軍的後代,劉國良這些年一直擔任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的編外解說員,「現在生活好了,想吃點兒啥都行。可當年抗聯戰士吃的是樹皮、棉絮和草根。吃樹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裡嚼。我曾親自試過,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強吃下去了,肚子里也不好受。」說到這裡,這位身材魁梧的東北漢子禁不住淚灑當場。

楊靖宇犧牲后,日本侵略者始終無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來,他已被圍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斷糧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麼生存?為了解開謎團,敵人殘忍地將他剖腹查看,發現他的胃裡儘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連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

血戰到底,他把最後的子彈射向敵人

楊靖宇將軍紀念碑的護碑亭下,長著一棵青松。

靖宇縣人武部部長楊建國介紹:「當年,楊靖宇與敵人作戰時背靠的是一棵扭筋子樹,就是這棵樹的位置,後來乾枯了。」上世紀60年代,為紀念將軍,靖宇縣人民在此栽了這棵針葉松,起名常青樹,寓意將軍壯志如松柏常青,永留人間。

楊靖宇當年的聯絡員於會斌已去世多年,他的女兒於勇告訴我們:「儘管敵人用了很多手段來圍剿楊靖宇,但楊將軍仍然有機會脫身,可他還是最終選擇與敵人血戰到底。」

面對敵人的瘋狂圍剿,楊靖宇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抗日決心。《抗日名將楊靖宇》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1935年5月,楊靖宇在輝南縣石道河子召開會議,專門研究粉碎敵人「大討伐」的對策。主張撤退的同志提出兩個方案,一是部隊向蘇聯轉移,形勢好轉后再回來;二是楊靖宇帶司令部隱蔽到長白山深山老林里,其他部隊留下打游擊。

「這兩個方案都被楊靖宇推翻了。」於勇說,「楊靖宇當時嗓門很大,他主張在這裡堅持打下去,這樣不僅能牽制敵人一部分力量,給黨中央減輕抗戰壓力,而且對鞏固當地群眾抗日基礎也有一定作用。」

直到生命里的最後一刻,楊靖宇還是把槍口對準了敵人。關東軍留下的一段戰場實錄這樣記述:「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圍了他。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手持雙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中其左腕。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槍應戰。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

終因寡不敵眾,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語畢,高大的身軀便仰面倒在大樹旁,終年35歲。鮮血染紅了皚皚白雪——時間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時30分。

最激蕩悲壯的詩文,往往在最慘烈、最殘酷的漩渦里分娩。因為寫它的不是筆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後奉獻。楊靖宇用英雄壯舉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更展現了東北抗聯將士骨子裡的剛烈血性。置身楊靖宇將軍犧牲的地方,當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硝煙彷彿並未走遠,「松花江水流不停,不滅日寇心不平,長白山上英雄多,數著那楊靖宇楊司令。」這首歌從1936年起開始在白山黑水間傳唱,半個多世紀不曾絕響。

除了楊靖宇,在白山黑水間曾活躍著許多沒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在靖宇縣,記者向一位老人打聽近郊的抗聯遺迹,這位老者沉思半晌說:「在長白山,到處都有抗聯戰士活動的身影,在密林深處的小山村,基本上是村村一碑。」

石碑無言,英雄無語,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原文《楊靖宇最後的五天五夜》,刊登於2014年08月29日《解放軍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