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雅安到九寨溝地震, 應急救援中四川群團協作越磨越潤!

原標題:從雅安到九寨溝地震, 應急救援中四川群團協作越磨越潤!

記者 吳浩

「地震發生后,我們在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參照4·20雅安地震群團組織協同社會力量參與救災的工作機制,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

9月3日,位於北京的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內,一場名為「8.08」九寨溝地震社會救援組織行動總結會的會議正在召開,共青團四川省委(以下簡稱「團省委」)社會聯絡部副部長王之昊上台,分享了此次地震中團省委、省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省群團中心」)的經驗和做法。

雅安地震已經過去4年多,當年地震時群團組織協同各個社會力量參與救災的創新做法,受到了業內非常高的評價,時至今日,仍然有大量的機構每年前來雅安參觀學習。

那麼,這套應對救援而誕生的工作機制,如今有了哪些變化?

從機構到個人,應急救援越來越有序

「能不能再干兩天?」「我們隊員積極性很高,不能這麼早就撤啊」。8月11日,設立於九寨溝縣城的四川省「8.8」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協調中心內,工作人員辛旭韜正在接受好幾個社會組織負責人的輪番「轟炸」,而他也一直耐心地做著解釋工作,「離開,是為了更好的救災。」

九寨溝地震發生后,團省委第一時間成立了四川省「8.8」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協調中心(以下簡稱「協調中心」),作為協調眾多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的平台和樞紐,主要開展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登記報備、服務需求對接、外派救援等工作。

8月10日,「8.8九寨溝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發出公告,鑒於高原山區作業空間有限等實際情況,指揮部將重點組織專業隊伍開展救援工作。請社會救援組織和志願者不再自行前往,請已進入的社會救援力量按照統一安排部署有序轉移撤離。

為配合指揮部更好地開展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協調中心立刻開始了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的勸返工作。「社會組織數量眾多,志願者熱情似火,這給勸返工作帶來不少阻力。」

截至8月11日,共有191家社會組織在協調中心報備,其中74家抵達了九寨溝縣,勸返工作必須持續下去,辛旭韜面對的畫面,就是這樣產生的。

來自省群團中心的數據顯示,除了要長期參與災區災后重建的服務型社會組織,截至8月底,已有69家社會組織響應了勸返工作要求,剩餘20家也將在近期撤離。

正如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張強所說,救援並不是人海戰術和全民動員就可以解決,救援只有專業、科學和有序,才能有效。

「這次也沒有出現大面積的零散志願者湧入。」志願者有序參與救災,這是王之昊印象最為深刻的一點。

地震后,協調中心收到了4332個個人志願者和30個志願者團體的報到。「因為知道前方不需要那麼多志願者,所以我們就作了備勤的安排,雖然每天諮詢什麼時候出發的電話讓我的手機一天充電4次,但是至始至終都沒有個人和隊伍私自趕往災區。」

王之昊認為,這就是有序參與救災的體現之一。而這個現象也說明,備勤這種參與救災的狀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群團磨合越來越潤,社會認同感非常高

「協調中心之所以讓我也來負責,就是因為我是社會組織的一員,溝通起來方便。」社會組織授漁公益的副秘書長董明珠是協調中心的負責人之一。

據她介紹,開始勸退的當天,有成都市義工聯天廷救援隊、眉山市地震應急救援隊、唐山天佑救援隊等16 家社會組織主動撤離,外地湧入的志願者也立刻撤離了123人。

「這是很讓人欣慰的。」董明珠說,社會組織形式相對鬆散,行為也相對自由。

「但是這次大家雖然有不同的聲音,卻都非常配合指揮部的行動,雅安時時不時冒出來的『刺頭』沒有了,大家對於該怎麼做,都有了大致的方向。」董明珠認為,這既說明了協調中心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也說明當年雅安的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和慈善機構認同。

雅安模式是什麼?「黨政領導、群團實施、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這種前所未有的災區社會管理服務機制,被貼切地稱為「雅安模式」。

「這是一種『潤』的感覺。」張強也對雅安模式認同度越來越高的現象給予了肯定。

他說,社會組織的行事風格多樣,基本上取決於他們的負責人的性格,所以類似九寨溝地震這樣的場面時,經常會有不同意見的社會組織負責人爭吵起來,比如怎麼救,在哪兒先開始,第二步做什麼等等。

「但這次在四川沒有看到,雅安時還有一些,後來幾次就慢慢消失了,大家很團結很有序。」張強說,這樣的狀態也能影響外地趕來的社會組織,促使整個災區的救援情況持續有序展開。「全國都說四川的社會組織氛圍好,雅安模式或許在其中助力不少。」

「這種『潤』的感覺對於救災很重要,因為必須要相互信任才可能產生這種感覺,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團省委社會聯絡部副部長符俊傑認為,自雅安地震開始,到茂縣滑坡,再到九寨溝地震,四川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熟悉這樣的救災模式,所以產生了「潤」感。「

之所以說這種『潤』重要,因為它一來來之不易,二來災害發生時,沒有時間給各個機構來建立信任,這些工作需要積累,需要做在平時。

從臨時到固化,應急救援期待機制保證

「從這次協調中心指揮的體系上看,布局越來越規範,一中心多站點的結構,已經比較成熟了。」西華大學副教授、社會工作領域的專家朱琳認為,四川應急救援機制已經初見成效,特別是設立「災害應急救援社會組織和志願服務協調中心」這樣的雅安模式,已經成為四川災害應急救助的一種常態化做法。

本次九寨溝地震救援呈現出快速、高效、有序等特徵,與協調中心的有效運行密不可分。

雅安模式在這次九寨地震中有哪些體現?地震發生后,九寨溝的志願者組織工作連夜啟動。當晚,共青團九寨溝縣委在縣城連夜設立現場辦公站點,登記組織志願者。

地震發生時,團九寨溝縣委書記趙偉正在永樂鎮拔拉村參加脫貧攻堅政策宣講晚會,他連夜趕回縣城,從縣委、縣政府領受了任務——負責志願者登記組織工作,登記點設立1個小時就有200多名志願者登記。

地震當晚,數以千計的滯留遊客就是在志願者們搭建的帳篷里度過了震后第一夜。

據團九寨溝縣委統計,登記在冊的志願者,截至8月11日達到2288人,佔到了現場服務志願者的90%。

基於有效的登記工作,對志願者這支特殊的救災力量,團組織做到了心中有數。再配合位於成都的指揮中心的行動,執行「以本地誌願者為主」的思路,整個災區的志願者管理都呈現有力有序的感覺。

聽從指揮、配合行動、整合資源、精準發力,整個過程中,雅安模式的經驗都在指導著協調中心不斷發揮作用。

「但目前還存在建設模式不完善、運行整體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朱琳指出,雖然協調中心在應急響應階段所起的以點帶面、承上啟下的政社聯動作用被一致認可,但並不是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如何常態化制度化,就是值得期待的方向。

這個觀點得到了張強的認同。「救災不僅講進入,還要講退出;開展工作要有序,不開展工作備勤時也要有序。」張強認為,目前這個理念在四川已經比較成熟了,接下來怎麼讓這種科學有序的狀態放大,實現不僅僅是救災現場有序,而是整個救援生態系統的有序,包括後方、整體的有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而從這幾次救災的情況來看,雅安模式是一個非常值得升級固化下來的經驗,「歷史都是有痕迹的。四川誕生了雅安模式這樣的特色經驗,值得我們去好好珍惜和挖掘。」張強說。

圖片由團省委提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