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近視農村學生只有17%有眼鏡 因家長存認識誤區

原標題:近視農村學生只有17%有眼鏡 因家長存認識誤區

從一年前開始,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的李響(化名)就發現自己看不清黑板,抄數學題時總是抄錯。

在陝北一些國小,不少農村孩子得了近視也沒戴眼鏡。邢俊升攝

「因為抄錯數字,答錯了題,我被老師批評了,還被幾個同學取笑。」李響說,剛開始他勉強能看到黑板上的數字,後來覺得視線越來越模糊,成績下滑得很厲害。

今年初,在學校組織的視力篩查中,李響被檢查出可能患有近視,但是否需要佩戴眼鏡還需更詳細的檢查才能得知。

李響今年11歲,是陝西省咸陽市一所農村國小五年級的學生。當他請求在外務工的媽媽帶他去做更詳細的檢查時,媽媽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農村和城裡不一樣,到處是綠樹,到處是田野,視野開闊,小孩一般不會有近視的。就算近視了,也不能戴眼鏡,戴了就摘不下來了。」李響的媽媽說。

在農村偏遠地區,像李響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因一些家長和老師不夠了解與重視,對戴眼鏡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導致他們在近視后並未得到適當的視力矯正。

近視農村學生只有17%有眼鏡

張玲玲(化名)是咸陽市某縣距離縣城最遠的一所山村國小里的五年級女孩。由於看不清黑板,她的成績不斷下滑。不出所料,在去年9月學校組織的一輪視力篩查中,她的視力未達標。

由於玲玲的母親身患殘疾,父親外出打工不在家,她只能請求爺爺帶她去縣裡做視力檢查。但在這個農村家庭里,除她之外沒有人戴過眼鏡。就這樣,檢查視力並配鏡的事被擱置了。

不過,與其他近視的農村孩子相比,玲玲和李響又是幸運的。今年1月,玲玲在「看清未來」項目組的幫助下有了第一副眼鏡。「看清未來」項目是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開展的農村地區學生視力保護項目,致力於幫助農村孩子獲得高質量的視力保護。

李響的媽媽也接到了項目組工作人員的電話。「工作人員說,如果得了近視不戴眼鏡,會對將來的視力有更惡劣的影響。而且,現在配鏡不用我們花錢,他們免費配發。」檢查后,李響被確認患有近視,左眼300度,右眼325度。

如今,隨著各種電視節目、電腦遊戲佔據了農村兒童的課餘時間,高強度的用眼,使得農村兒童的近視率也節節攀升。

據了解,2012至2013學年,由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組成的REAP(農村教育行動計劃)研究團隊從陝西省、甘肅省隨機抽取18個縣178個鄉鎮252所國小的19997名學生展開基線調查和視力測試,結果顯示,全部樣本學生的平均近視率為24%,其中,甘肅省農村國小生的平均近視率為18%,陝西則達到31%。

孩子視力下降甚至近視本身並不可怕,問題是很多農村兒童得不到適當的視力矯正。「看清未來」項目組的有關調查顯示,近視的農村學生只有17%有眼鏡。也就是說每六個近視的農村孩子,只有一個佩戴了眼鏡。

一些家長存在認識誤區

孩子得了近視,為何不佩戴眼鏡?負責「看清未來」項目的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后關宏宇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這是因為大量農村家長、學生甚至國小老師對近視不夠了解,存在很多認識誤區。在很多國小,學校沒有常規的體檢,儘管每間教室里都貼著視力表,但從沒用它認真做過視力篩查。

「看清未來」項目組工作人員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家長認為,戴眼鏡只會讓孩子的視力越來越差,能不戴就不戴。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即使得了近視,平時少看點電視,以後也會慢慢恢復正常的。

「與這種說法相反的是,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戴眼鏡很明顯地減緩了近視的進一步發展。」關宏宇說。

在戴眼鏡習慣的問題上,一些家長也存在誤區。李響的媽媽就和醫生產生了一些分歧。「醫生建議我的孩子一直戴眼鏡,我認為這不合理,我不希望我的兒子在這麼小的年紀就對眼鏡產生依賴。只要在課堂上能看清黑板,其餘的時間就不需要總戴著眼鏡了,一直戴難道不會讓孩子的近視度數加深嗎?」李響的媽媽說。

對此,醫生耐心地解釋道:「造成孩子近視的因素有很多,昏暗的燈光、電視與沙發距離太近、椅子較高桌子較矮導致孩子寫作業時只能趴在桌子上等,都可能是近視的誘因。一副度數合適的眼鏡不會讓視力變更差,而是起到保護的作用。」

相較戴眼鏡,農村的老師和學生們更相信眼保健操。2013年12月,REAP團隊的研究者們來到陝北的一所農村學校。在該校,當研究者先後詢問四年級30名孩子「近視怎麼辦」時,所有孩子的回答都是:做眼保健操。

針對眼保健操能否緩解視力的退化,REAP團隊進行了為期9個月的隨機干預實驗。9個月後,在做眼保健操和不做眼保健操的學生之間進行近視情況的比較,發現沒有任何區別。

建議對學生視力定期篩查

儘管一些家長不相信眼鏡,但眼鏡給孩子們帶來的好處卻是明顯的。「看清未來」項目團隊研究發現,戴眼鏡使近視學生的成績提高了14分。

在擁有眼鏡的一個多月之後,玲玲的改變悄然發生了。她對學校的恐懼變成了真切的喜歡;從抗拒家庭作業變成了享受完成作業的過程;她的成績取得了很大進步,在最近一次考試中排名班級前五名。

REAP農村教育事務主任、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所長史耀疆對記者表示:「近視學生不戴眼鏡,不僅會對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還將導致視力繼續惡化,可能會患上弱視(矯正視力達不到0.8),對今後的就業、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

據記者了解,如果患上弱視,將無法報考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也無法像普通人一樣考駕照。

「應該認識到,近視問題非常普遍,並且可以通過正確佩戴眼鏡來改善。」史耀疆建議,針對不同人群(校長、老師、家長、學生),推出不同的視力保健課程,並對學生視力進行定期篩查。

媒體調查:83.2%受訪者表示遇到老人摔倒會去扶

前不久,最高法發文再談「彭宇案」,稱一審法院認定彭宇與老太太相撞並無不妥;時隔多年後,彭宇自己也承認當年確實和老太太發生過衝撞。但是10年來,「彭宇案」成了「不扶者」的「擋箭牌」,路人對遇險者坐視不管、老人撒潑訛人的新聞不斷在各地上演,「扶不扶」成為困擾人們的難題。

上周,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7.4%的受訪者平時會關注「扶老人」一類的新聞,55.1%的受訪者認為一些新聞給人們留下了關於老年人的負面的刻板印象,63.4%的受訪者期待司法審判更加公開透明,爭取當下、早到的正義。

受訪者中,00后佔1.2%,90后佔23.2%,80后佔52.1%,70后佔17.1%,60后佔5.3%,50后佔1.0%。

83.2%受訪者表示遇到老人摔倒會去扶

杭州某出版公司員工劉方(化名)平時很關注「扶老人」一類的新聞,「雖然實際生活中自己沒遇到過,但這類報道很常見」。

「這個話題被炒得太多了。」成都某高校大三女生許霞(化名)表示,現在反而更關注比較正面的新聞。「比如,老人給為自己讓座的年輕人拍照,最後製成了相冊表示感謝」。

調查顯示,77.4%的受訪者平時會關注「扶老人」一類的新聞,其中21.6%的受訪者非常關注。

66歲的劉保國(化名)表示,自己也會關注這類新聞,「但身邊這類『不講理』老人少之又少」。如果是老人不對,應該指責;如果真的是年輕人撞到老人,那必須負責,不能推卸責任。

如果遇到老人摔倒,劉方直言不敢去扶。「害怕萬一被老人或其子女訛詐。而且有些病症也確實不能瞎扶,可能好心辦了壞事兒,我會直接撥打120」。

24歲的山東某高校畢業生王明亮表示,若自己碰上這種情況,一定會去扶,「會觀察周圍的情況和老人的狀態。確實需要幫助的話,不幫助良心上過不去」。

對於「路上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這一問題,83.2%的受訪者表示會去扶,其中18.6%的受訪者肯定會扶,沒有任何猶豫,37.5%的受訪者稱會扶,同時會找相關證人或拍照作證,保障自我權益,27.1%的受訪者表示緊急就扶,不緊急就不扶。僅14.4%的受訪者直言不扶,但會採取其他措施(如撥打120),2.3%的受訪者則稱完全不會管。

55.1%受訪者認為一些新聞給人們留下了刻板印象

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楊立雄認為,「老人摔倒不敢扶」確實是全民都在討論的問題,「在媒體的影響、互聯網的擴散下,年輕人害怕『碰瓷』的,或者害怕碰上其他各種各樣的糾紛,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劉方認為,出現這類現象與人們之間的信任缺失有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成為主流,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袖手旁觀的人越來越多」。

「每個年代都有品德有問題、素質較低的一部分人,只不過在互聯網環境下,這樣的事件被放大很多倍,也更容易進入人們的視野,被廣泛地討論。」許霞說,「輿論將老人群體污名化,留下了負面的『刻板印象』,一些人談到老人就想起這種壞形象」。

楊立雄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老年人的保障體系不完善。「一些老人摔倒以後,醫療費用花費大,對老年人自己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人們為什麼會顧慮「扶還是不扶」?調查顯示,61.4%的受訪者直言是現代社會道德滑坡的表現;55.1%的受訪者認為一些新聞給人們留下了關於老年人的負面刻板印象;47.4%的受訪者認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影響;27.1%的受訪者認為是社會輿論的影響。

63.4%受訪者期待司法審判更加公開透明,爭取當下、早到的正義

「彭宇案」雖然已經過去10年,影響卻仍然存在,甚至不斷擴大。人們已不再關注具體案件中的誰對誰錯,而將「老人被扶反訛人」的印象印入腦海。

要改善這一狀況,63.4%的受訪者期待司法審判更加公開透明,爭取當下、早到的正義;52.1%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加強社會道德建設,重塑助人為樂的風尚;50.2%的受訪者認為應嚴厲打擊「碰瓷」、「訛詐」等行為;44.6%的受訪者建議多拍攝公益廣告,宣傳文明出行;38.0%的受訪者認為媒體應注意宣傳引導。

「最重要的是監控的普及和利用,以及車載監控的普及。」劉方說,現在很多事件難辨真假,就是沒有確鑿的證據,口說無憑。「其次,是執法必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賠多少、罰多少,都要平等」。

楊立雄認為,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但是福利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應該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為主,同時讓商業保險起到補充作用。現在兩個方面都做得不夠好,「尤其是商業保險,是缺席的」。

他表示,扶人者留證據保護自己是表面上的解決方法。要深層次解決問題,重點還是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有了這些,車碰車、車碰人、人碰車發生的各種糾紛,該怎麼解決怎麼解決,不需要先運用法律手段,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社會保障更能促進我們的道德、社會信任的建立」。他認為,這樣的制度,才能夠讓老人不必擔憂自己的醫藥費,年輕人不必害怕可能被「訛」而不敢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