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就算這電影拿下奧斯卡,我也對它失望透頂

兒童走失是全世界都存在的嚴重問題,有時候,家長的一個疏忽,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多邁出一步,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過錯。

在,情況更惡劣,兒童往往不是自己走失,而是被販賣。

陳可辛導演曾針對這一社會問題,取材真實事件,拍攝了電影《親愛的》。該片以有力的筆觸,真實再現了販賣兒童對於普通家庭、孩子、父母造成的惡劣傷害,贏得觀眾稱讚。

今年的奧斯卡,有一部影片與《親愛的》相似,同樣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同樣針對兒童走失問題,它叫《雄獅》。

本片已成功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國外媒體也給予高度評價,爛番茄新鮮度達到85%。

芝加哥太陽報不吝讚美之詞,稱本片是

一個關於勇氣與決心的令人振奮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發生地在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向來是奧斯卡熱門影片的靈感來源,不少佳作均取材自這裡,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與前輩們一樣,《雄獅》里呈現的印度還是那麼混亂、骯髒、擁擠、貧窮,不知道真正的印度人看過後,會不會起意見~

年僅5歲的小男孩薩羅生長在一戶貧窮人家裡,母親是搬運石頭的工人,父親已經不在。

小薩羅每天就跟在十幾歲的哥哥屁股後面,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搞到吃的東西,甚至會扒火車去偷煤塊。

一天,小薩羅不幸與哥哥走散,坐著火車去了別的城市......從此踏上了與家人分離的生活。

其實,小薩羅的經歷頗為驚險,機敏的他兩次從人販子手中逃脫,餓了就從地上撿別人遺棄的東西吃,困了就隨便找個地下通道睡覺。當地又那麼混亂,這麼一個小孩能夠活下來,真心不容易。

不過導演沒有刻意放大這段冒險般的經歷,他平鋪直敘,直接交代了薩羅的人生轉折——被澳洲的一對夫妻領養。

這是薩羅人生的轉折,也是影片的一次變向。之後,薩羅在富裕的澳洲家庭一直成長,第二年,養父母又領養了一個印度孩子。

20年後,薩羅回憶起童年走失的意外,利用谷歌地圖,找到自己的家鄉,尋回了失散多年的家人。

影片結尾和《親愛的》如出一轍,導演專程放出現實生活中的薩羅回到故鄉的錄像,並用字幕簡短介紹了薩羅的真實經歷,並呼籲觀眾重視兒童走失問題,希望更多人能身體力行,杜絕悲劇發生。

也許你有點懵逼,「迷叔寥寥數語怎麼就把電影劇透完了?」

其實這部電影給人的觀感就是這樣的,從領養開始,影片就失去了敘事節奏,長達20多年的生活,僅在幾個時間點上著力,跳躍式地講完了整個故事。

許多觀眾對於後半程的敘事頗為不滿: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前半段好後半段糟。

@LORENZO:前半段印度拍的特別好......後半段到澳洲就失控...

這種頭重腳輕的表現顯然不能讓人滿意,不過對於本片,我還有更大的遺憾。

導演一心想為世界做貢獻,也許忘了,那些領養孩子的家庭同樣獻出了自己的愛。這牽扯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養育之恩和血緣至親,哪個分量更重?

陳可辛在《親愛的》提到過這個問題,但沒給出答案;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裡面也表現過,同樣選擇迴避;到了《雄獅》,當然,導演甚至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即使對原有的故事進行了改編,《雄獅》依然保留了真實事件中的大部分人物。比如,後來領養的弟弟。

這個小孩的經歷明顯比薩羅還要兇險,情緒激動時都會用力敲擊自己的頭部,好像什麼可怕的回憶正在襲擊他的大腦一般。他在20多年的時間內對整個家庭造成過巨大創傷,薩羅因此和他矛盾劇烈,互相看不順眼。

不過,導演沒有正面表現,只是用台詞暗示了一番。一次領養兩個小孩,還都是經歷過巨大災難的小孩,而且印度和澳洲本身當時的貧富差距就很大,兩個小孩又該怎樣融入新的環境?不管怎麼看,這樣的戲劇衝突都極其強烈。

更何況,養父母並不是因為自身無法生育才領養的,他們本可以生養自己的小孩,但是母親年輕時候的一個夢打破了尋常生活,她夢見棕色皮膚的小男孩在遠處看著自己。

於是夫妻兩人決定用盡一生去奉行一項偉大的使命,領養兩個受盡苦難的孩子,贈與他們更好的生活。

從這裡看,包括夢境的神秘感,還有夫婦充滿人文關懷的善舉,甚至可以引入宗教元素,使影片更具深度。

薩羅在影片中對母親說過一句話:你不僅領養了我們,也領養了我們的過去。

非常棒的台詞,可惜僅限於台詞。

影片對於領養家庭的內部矛盾視而不見,對人性的終極命題選擇無視,像完成任務般去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最終導致影片乏善可陳(攝影不錯)。

呼籲更多人關注兒童走失,幫助更多孩子找到家庭,是一件好事;但是,以此為目的而拍成電影的《雄獅》並不好看。

原因很簡單:電影是看的藝術,不是講道理的工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