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吃貨的歷史:為什麼看電影的時候必備爆米花?

周末去了一場電影院,臨進場前匆匆忙忙地去買了一盒爆米花,如果沒有它,總覺得少點什麼似的。跟我有一樣心境的人不少,所以電影院門口到處都是捧著爆米花的男男女女。電影院為了盈利,不允許外人帶零食進去,但是他們自己賣的零食幾乎就只有爆米花+飲料這一種模式,吃的那麼多,為啥電影院們都偏偏選中了爆米花呢?吃貨們有過這種疑問嗎?

爆米花已經成了看電影的標配

先來說說爆米花的歷史吧。爆米花在可謂是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起源可上溯到宋朝。當時的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吳中各地爆谷的風俗,並解釋說:「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婁,北人號糯米花。」為什麼把爆米花叫做「孛婁」呢?估計是模擬爆谷時的響聲,當時的人們把打雷的聲音叫做「孛轆」。范成大也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

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清代學者趙翼在他著的《檐曝雜記》中收有一首《爆孛婁詩》:

「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排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占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諸兒子,數片梅花插鬢斜。」

詩人筆下的爆米花不僅寫得很美,而且洋溢著生活的情趣。

在美洲,早在歐洲移民遷人這塊「新大陸」之前,居住在這塊大陸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

科學家通過測量新墨西哥玉米穗的幅射性炭素含量確定,大約有5800年的歷史,古植物學家現在都認為爆米花是最早的食用玉米的方式。哥倫布在西印度群島,科爾特斯在墨西哥都發現土著居民用爆米花作為裝飾,那就是今天爆米花「項鏈」的雛型。

想當初,在哥倫布在返回歐洲后,曾向人們描繪了「新大陸」上的印第安兒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項鏈在街上兜售的生動情景。也是印第安人教會了歐洲新移民如何栽種、如何烘烤玉米的技術。

印第安人很早就知道爆米花可以作為食物,他們用獨出心裁的方式爆米花。一名歷史學家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發現了五千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所限,在口感上遠遠不如當代爆玉米花鬆脆而已。

為了尋求更好的口感,印第安人的一些部落用烤熱的石頭作為爆米鍋,另有一些部落直接把玉米投入火中,還有一些部落把整個玉米串在鐵簽子上烤制,秘魯的前印加帝國的居民甚至用泥土做成爆米花鍋。

1899年Jean Leon Gerome Ferris的《1621第一個感恩節》,當時招待印第安人的食物中玉米是最主要的。

19世紀上半葉,北美的捕鯨人去智利時,發現了當地的一種流行吃法:將玉米置於高溫下,讓穀物受到內部強壓,澱粉原料的核心向外碰到堅硬穀殼爆炸,這就是爆米花。他們覺得這種小東西很可愛,就帶回了新英格蘭。不久,爆米花在北美流行起來,1848年,它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小零食,還被美國字典收錄。

幾十年後,蒸汽爆米花機的發明加劇了這種零食的流行程度。到了二十世紀早期,爆米花成為博得美國人喜愛的小吃。這還要歸功於一個來自依阿華州的農家子弟克洛德·史密斯,1914年他建立了美國的爆米花公司,不久就開始出售他的「快樂時光」牌產品,逐漸的這種家庭食品成為美國的流行食品。

這之後,爆米花一直是美國人休閑娛樂時的主要零食,至少從上世紀初開始,看體育比賽、雜耍節目、去遊樂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吃爆米花。不過此時,它並沒有和看電影緊密聯繫在一起。

1905年鎳幣劇院興起,使得看電影成為一種空前流行的娛樂活動,同時使各種真人綜藝雜耍邊緣化。在這個時候,賣爆米花還只是鎳幣劇院周邊一些攤販的自發行為。

從上世紀初期開始,豪華電影宮取代鎳幣劇院,成為電影消費的主流場所。當時電影從業人員的心理是儘可能提升電影的地位,使之高尚化、上流化,從而和底層民眾的娛樂形式區別開來。在這種情形下,看電影與聽歌劇一樣,是上流社會的高檔消費,爆米花這種平民食品自然就擺不上檯面。

那時有聲電影還沒有問世,無聲電影早期用的字母也從另一方面限制了觀眾的文化水平,電影院也都致力保持這種上流的品味,擔心爆米花會弄髒地毯,也不希望那些修養好的顧客受到吃爆米花時發出的聲音干擾,因此幾乎所有的電影院老闆都是極力禁止在影院內食用爆米花的。

1927年,電影進入有聲時代,那些文化並不高的人也能來觀看了。到1930年,美國每周去看電影的人達到了9千萬之多,電影的聲音已經可以蓋過吃零食的聲音了,但是開放觀眾帶零食進來還處於考慮階段。

上世紀30年代,美國進入了大蕭條時期,反而給電影業和爆米花帶來了一次很好的合作機會。為了找到一個便宜的地方消遣,人們都湧向電影院。當時的街頭小販把握了這個商機,開始在電影院外面擺攤售賣成本低廉的爆米花,因為買的人多,早期的電影院在劇場外邊還專門掛著標識,要求觀眾寄存衣帽和爆米花,爆米花就這樣成為了最早的影院中偷偷摸摸攜帶的食物。

儘管仍然想維持影院的外觀,也沒有建造合適的通風設備。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攜爆米花入場,電影院老闆終於覺得這個商機不可忽視,他們開始把大廳租借給小販,允許他們售賣爆米花。此時電影院由於經濟問題也面臨著經營困難,開源增收壓力很大等現狀,於是一些劇院經理乾脆自己直接出售爆米花,獲得更多利潤。

1946年美國好萊塢IRIS電影院售賣的爆米花

很多影院因此開始自設爆米花機,但也有影院仍然拒絕引入,覺得爆米花機會降低他們的檔次。20世紀30年代中葉,電影院生意開始走下坡,很多影院開始虧損。一些非從屬於五大片廠(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福斯、雷電華)的獨立影院開始賣些簡單的糖果。在嘗到甜頭之後,這種做法被迅速推廣開來,使得很多影院轉變了態度,開始自己販賣零食。

再後來,大多數的零食都被淘汰掉,爆米花成為大蕭條時期難得保持便宜的小食品,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喜愛。當時的人們,在大蕭條時期生活非常困難,但仍然保持著看電影的熱情,爆米花作為當時唯一吃得起的小零食,就成了看電影時的最佳選擇。

二戰使爆米花和電影院的關係進入了蜜月期。糖類出口國菲律賓等切斷了對美國的貨源,糖原料開始短缺,實行定額配給。這使得存在競爭關係的零食糖果和碳酸飲料也跟著短缺。

爆米花自此開始獨秀一枝,到1945年時,它和電影的關係已經非常牢固,美國消費的半數以上爆米花是在電影院中。在電影開場前或放映中,電影院為他們的特許經營商店大做廣告,吸引觀眾去大廳買零食。「二戰」結束后,食糖管制解除,可樂等軟飲料也開始進入電影院。

然而,外界對爆米花進入電影院並非沒有批評的聲音,四十年代的報紙上,常常出現批評看電影吃零食等不良習慣的文章,還有人出台「觀影禮節」之類的指南,勸說觀眾放棄吃爆米花。

1957年,一則關於爆米花的廣告Lets All Go to the lobby(一起去大廳吧)

爆米花甚至還影響了電影的觀看習慣。在「二戰」結束后的幾年,即使不太長的電影也有中場休息,原因不過是給電影院提供二次販賣零食的機會。

隨著電影文化越來越多地影響全球,「看電影吃爆米花」的習慣也成了標配被打包出口。發展到今天,幾乎在全球的每一家影院門口,都必不可少的會看見販賣爆米花的櫃檯,甚至成了一些影院的支柱收入之一。

參考資料:《看電影為什麼要吃爆米花?》虹膜電影雜誌;《不可不知的歐美文化》許伶俐,張元婧;《爆米花的歷史》安德魯·史密斯。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訂閱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