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滿族服飾的特點與發展

服飾特點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籤、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製,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入關以後,滿族旗袍已在婦女中通用。舊時滿族男子留髮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

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滿族的服飾多樣性分為平民旗裝,貴族旗裝。

平民服飾

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女子服飾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

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貴族服飾

禮服

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其中禮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種外褂)和袞服(既可與朝袍套穿,也可與龍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袞服、龍袍;常服則是介於禮服和便服之間的一種服裝;外出或打獵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按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黃」,還用於御殿朝賀及地壇祭地、先農壇和祭太廟等場合。至於其他顏色朝服的穿用,則在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用藍色,日壇朝日用紅色,月壇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吉服

吉服主要用于吉慶節日、筵宴迎鑾等場合,裝飾華麗,又稱為「彩服」、「花衣」。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常服

常服是在一般性正式場合穿的服裝。褂是圓領對襟長褂,穿在袍外。與禮服的箭袖不同,常服褂為平袖,四面開叉,身長到股,顏色多為石青,花紋也無特別規定。后妃常服以袍為主,紋飾多樣,有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和百蝶等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便服

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織綉各式花紋,豐富多彩。坎肩中一種名為一字襟,滿語稱為「巴圖魯」,即勇士的意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稱「軍機坎」,俗稱「十三太保」,因為這種馬甲,四周鑲邊,在正胸釘一橫排紐扣,共十三粒。

滿族旗袍與馬褂

說到旗袍,人們往往會把它與婦女聯繫在一起。其實,旗袍是滿族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服裝,它的穿著範圍不只限於婦女。旗袍,因為它是「旗人」(滿族人又稱旗人)所穿的一種袍子,所以後來被稱之為旗袍。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后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裡,「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旗袍與馬褂,在清代極為盛行。當時不僅滿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區的其它民族,或由於被迫,或出於自願,也漸漸地穿上了一些類似旗袍馬褂的衣服。後來由於滿族受了漢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袍和馬褂融進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飾的優點。這樣人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雖然馬褂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旗袍仍在廣大婦女中流行。

黃馬褂

馬褂,是瀋陽滿族喜著的服飾,在長袍外面套馬褂,有「長袍馬褂」的美稱。

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是滿族騎射時穿著的一種褂子,后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清朝瀋陽滿族詩人繆潤紱描述說:「捲袖長衫稱體裁,巧將時樣斗妝台,誰知低護蓮船處,爭及羅裙一擊來。」可見當時滿族捲袖服飾極為時興。

清初,穿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用馬褂的習俗已盛行,青年喜著馬褂以示武勇。以後,由於清帝提倡騎射,經常以馬褂賞賜臣下,竟成為一種「禮服」。皇帝賞給「黃馬褂」也成為極高的榮譽。

旗頭旗袍旗鞋 老照片還原滿族服飾真貌

滿族婦女是腳穿旗鞋,身著旗袍,頭帶旗頭;滿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長袍,只是長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馬甲)。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繡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繡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繡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

商人家的太太

滿族已婚貴族婦女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繡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滿族人的髮式是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髮式是「半剃半留式」。

這與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辮髮垂肩,留腦後發」有一定承襲關係。滿族婦女「辮髮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髮式,即將頭髮夾於頭頂,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髮髻,以高髻為尚。再將後面余發 成一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滿族服飾

滿族的普通婦女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髮式發展而來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