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衝量時代結束 券商新三板業務謀求轉型

新三板的機遇和挑戰

證券時報記者 趙春燕

在掛牌企業超過萬家之後,新三板正在告別「衝量」時代,今年以來掛牌增速趨緩,同時,伴隨IPO審批加速,一批企業開始從新三板轉戰A股,而預期中的新三板配套制度還未到來……券商的業務亦面臨著較大調整。

4月27日,在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二屆「新三板做市商峰會」上,永安期貨總經理葛國棟、申萬宏源證券場外市場總部總經理徐業偉、安信證券中小企業融資部總經理李傑、東北證券股轉業務總部總經理胡乾坤以及華龍證券新三板管理總部總經理呂紅貞針對新三板再分層、企業轉戰IPO以及券商業務調整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

等分層還是IPO?

對於新三板分層的問題,葛國棟表示,優秀的期貨公司進入創新層之後有利於業務提升,也有利於得到更多的資源、更好的配置,也有利於企業吸引更多的人才。

徐業偉表示,針對目前的IPO及轉板預期,對很多企業的建議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如果新三板再分層,且配套措施及時推出,那麼很多企業就需要調整戰略了,最好不要給IPO的堰塞湖添堵。」徐業偉認為,「資本市場不是越大越好,流動性也不是越高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過,進入頂層市場,掛牌企業在享受更多政策紅利的同時,肯定也會有不一樣的監管要求。如何適應監管要求,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會是一個挑戰。」

胡乾坤表示,新三板市場再分層並沒有對證券市場發展方向有大的改變,其價值和意義在於它能夠讓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制度供給,在制度供給之下企業有更多選擇,留在新三板。

胡乾坤還強調,新三板需要一個投資閉環和一個好的生態。

李傑亦提到新三板形成獨特的投資閉環的重要性,「我曾經跟很多企業家和投資人聊過,投資人如果拿出1億元投A股市場,五六年以後會變成4~5億元,他覺得LP滿意之後接著投這個市場,投資的閉環會形成。而新三板市場是我拿1億元投資,之後變成2億元,但是閉環沒有形成。這就是不轉板企業被放棄投資的原因,所以新三板很需要形成三板獨特的投資閉環。」

券商業務如何應對

新三板市場掛牌企業家數達到1萬家之後,大部分券商都放慢了衝量的腳步。新形勢下,券商業務會如何調整?

徐業偉表示,申萬宏源也已經放慢了腳步,加之監管趨嚴,「使我們有時間也有必要回頭看看以前衝量時代走過的路,總結經驗和教訓,這對券商來說是最大的機遇之一,使我們在低頭拉車的同時也能抬頭看路,稍事休息。」

李傑認為,商業不變的邏輯就是客戶體驗價值的提升,作為金融企業的服務人員,圍繞客戶訴求做好客戶體驗是一直不變的邏輯,新三板企業目前的訴求有兩點,規模大的要去A股,規模小的需要融資。「如果企業大了要去A股市場,我們應該滿足它的訴求。我們要順應市場做好對客戶的服務,這是不變的商業邏輯。」

胡乾坤表示,東北證券的新三板業務有兩個核心,「一是以客戶為核心,重點服務高層的中小企業,圍繞它的需求展開服務;二是全業務鏈,掛牌只是第一步,通過督導,使企業符合市場監管的狀態,為它提供融資、做市、併購重組和IPO轉板和未來的運作。」

呂紅貞表示,當前新三板發展中碰到的短期困難及發展中的問題,是「成長中的煩惱」,券商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極應對。同時,她呼籲監管層和相關部門能夠儘快推出配套政策,讓掛牌企業能夠分享到新三板市場帶來的紅利,也為中介機構有更大的動力和更紮實的業務抓手。

制度完善及業務突圍

見習記者 王玉玲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自2014年8月正式實施以來,初始的10個月對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明顯。但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做市企業數量增速明顯放緩;今年以來,做市企業數量呈現負增長態勢。

4月27日,在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二屆「新三板做市商峰會」上,多位新三板市場中做市一線的業務負責人現身說法,還原新三板做市的真實情況。

做市業務面臨挑戰

東方證券股權投資與交易業務總部總經理、做市業務負責人姚春潮提出了做市商目前面臨的四點困惑與挑戰。第一是退出難。新三板成立以來只有16家企業成功轉板,80多家企業在IPO排隊審核,超過400家企業尚在輔導期。第二,投資者門檻太高,要有500萬元證券類資產。第三,市場面臨的供求關係嚴重失衡。第四,IPO發行常態化。一些好企業不願意到新三板掛牌,即使掛牌也不願意做市。

在企業對於做市的態度上,中信證券做市業務負責人張劍霞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們接觸到的很多企業,在做市上處於觀望態度。」張劍霞認為,如果做市和IPO過渡銜接的問題能夠平穩解決,包括精選層能夠推出的話,掛牌企業的態度肯定就會完全不一樣。畢竟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IPO,只要把企業的顧慮打消,企業可以在三板里得到發展,得到融資和成長。

廣州證券做市業務負責人文進也提出做市商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做市價值沒有被市場認可。「無論是做市轉協議的企業數量增多,還是協議轉做市的數量減少,如果客戶的基礎越來越薄弱,這確實是對業務最大的挑戰。」

做市商謀轉型

IPO進入常態化之後,做市商更需要考慮未來的發展,也即做市商的盈利模式問題。

「一、二級市場價差的紅利已經消失了,做市商的發展路徑在哪裡?」張劍霞認為,從國外來看,有些券商做市商的特點是以價值投資為主,即團隊有價值發現的能力,可以挖掘到一些潛力股。

另外一條途徑是,做市商實際上是資本中介,通過提供中介服務賺到錢。「一些新三板企業對資本的了解程度是遠遠不夠的,但他們的需求又遠遠超過了A股市場,他們對中介機構和做市商非常依賴。所以,做市商除了在場內提供報價服務之外,還有很多延伸業務可以做。」張劍霞表示。

金元證券做市商部董事總經理何旭認為,新三板還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新三板從15%的換手率到2016年年底23%的換手率,這意味著新三板的退出時間在縮短。原來15%的換手率意味著需要6~7年才能從市場退出,上升到23%以後只需要3~5年就能退出。」

何旭認為未來做市商的角色會發生改變,「現在的做市商業務是『交易+通道+定價』,而未來會轉型成『投資+自營』。」

私募做市及投資策略

證券時報記者 吳海燕

自全國股轉系統去年12月中旬發布首批私募做市試點名單至今,已經5個月有餘。首批十家試點私募做市商仍在焦急等待著股轉系統現場驗收。

近日,首批試點私募之一的中科招商常務副總裁、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在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二屆「新三板做市商峰會」上透露,該公司目前已搭建私募做市團隊20餘人,且已建好了系統、租好了場地,與結算券商簽署了協議,正等待私募現場驗收儘快落地。

焦急等待現場驗收

作為首批十家試點私募做市商的成員,同創偉業和中科招商備受「煎熬」。

同創偉業做市業務部董事總經理賈超表示,該公司已經完成了機構、人員、技術系統等前期準備工作,急切盼望股轉系統儘快完成私募現場驗收。

朱為繹分析,私募做市試點仍未落地,反映出監管部門對私募做市較為謹慎。

據賈超透露,之所以申請成為新三板做市商,是希望利用做市業務帶動該公司原來的PE/VC及現階段的投行業務,實現全業務鏈聯動。

不過,新三板做市商擴容仍在繼續。目前91家券商組成做市商群體,十家私募已確認為首批試點做市商。正積極爭取成為第二批私募做市試點機構的達仁資管和信中利依然看好做市業務。

達仁資管執委會委員、副總裁李學軍坦言,私募做市投入資金暫時低於券商,但私募更注重於挖掘做市企業的價值,私募做市商越多,就越容易給新三板帶來機會。

信中利董事、高級合伙人徐海嘯則表示,希望第二批私募做市申請儘快開始,該公司十分看好做市業務,將積極爭取。

投資擬IPO掛牌企業

新三板分層制度落地近一年,相關配套政策紅利尚未出台,越來越多的優質新三板企業陸續奔赴A股IPO。多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今年在加大對新三板的布局同時,重點抓住擬IPO掛牌企業的投資機會。

朱為繹認為,新三板企業擬IPO的這一輪熱潮蘊含著新投資機會,私募應抓住這一投資機會,「要把更多的優質企業推到A股去。只有這樣,股轉系統和監管部門才會高度重視新三板市場的發展,想辦法留住這些企業。」

在IPO越來越強的虹吸效應下,新三板危機開始隱現,逐漸倒逼監管部門出台利好政策。在朱為繹看來,只有新三板市場完善了,當進水口小於出水口,才能最終解決「IPO堰塞湖」問題。朱為繹也提醒,私募投資機構應警惕部分「打著IPO旗號去融資」的掛牌企業。

李學軍表示,今年聚焦「新農合醫療、新能源、環保、TMT電子行業」等領域的新三板公司,抓住被上市公司併購或擬IPO機會,選擇行業和管理團隊,判斷其盈利模式。

徐海嘯則透露,信中利將聚焦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會關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行業。

據專註二級市場的掛牌私募機構菁英時代董事副總裁鄭宇冰介紹,該公司目前已開始布局新三板業務,關注醫療健康行業。

而同創偉業的投資方向由三類組成。據賈超介紹,目前投資第一類是有轉板的企業,會精挑細選,避免遭遇「集郵地雷」;第二類是對於目前還達不到IPO條件,可以在三板上進行很好發展的企業;第三類是著重於未來可能會成為新興行業龍頭的企業,進行長期培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