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個創業公司員工的自我修養

文 | 曉丹

執行力與創造力

這個詞在耳邊出現的頻率絕不少於小時候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好好學習是執行力,天天向上是創造力舉個例子,我們一個小夥伴一個月做了 500 個 PPT ,是執行力,在之後的工作中, PPT 越來越好看,就是創造力。

當大量工作累積的時候,執行力是自然的,創造力則因人而異了。其實我更想強調的是持續的執行力才是創業公司真正需要的,越戰越勇的人。創業公司一直是向前沖的,不可能隊友已經開槍了,你的子彈還沒上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組的負責人,她收到老闆的各種任務時,首先想的永遠是最容易實現的解決辦法,然後馬上行動。大到年度計劃,小到一張急用的海報,都以最高效率搞定。

不光在工作中,生活上也是,執行力已經是一種習慣。

與小時候的積極主動差不多,只不過長大的自驅性還需要我們自律。

自驅性不是習慣可以培養,也不是通過學習可以做到的。我見過的自驅性強的人,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著自己所做的事兒

最典型的應該是我們老闆了,他說過工作就是他的愛好與樂趣,他就是喜歡看後台數據,就是喜歡去鑽研。當然,他最近把聽歌也改成了聽課。

這種因熱愛而生的自驅性,會推動著你自我迭代。自驅性的強弱因熱愛程度不同而異,自驅性的持久因是否自律而不同。畢竟,光有一腔熱血的人比比皆是。

這是到創業公司考核員工的標準之一。我把抗壓性理解為穩定性,創業公司需要穩定性高的人,包括工作狀態穩定,情緒穩定,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在創業公司,除了大量的工作之外,基本每天都會做自己從來沒做過的事情,很容易搞砸,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很低,即使自己很樂觀,壓力也是如影隨形的。加入公司 3 個月左右,我突然一直耳鳴,以為是晚上休息不好,後來合伙人跟我說她這樣都好久了,就是壓力大。

我才意識到很久沒有理自己的情緒了。之後,也會偶爾周末去公園晨練,聽聽舒緩的自然音樂,看些喜歡的電影,去學習去思考......

有的人會化壓力為動力,去做更多的工作。當然,每個人釋放情緒的方法不一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就行。

很多時候,我們把疲乏歸結為壓力大,實際疲乏只是過度勞累,真正的壓力來自於焦慮和不確定。記得許知遠問陳嘉映:「現代人如何克服巨大的成功焦慮?」

陳嘉映的大意是,盯准一個事玩命干,直到你知道你幹不了。我們的行動好像一個目標,去做,去行動,去創造,才知道目標在哪裡。在你達到這個目的的時候,其實那個目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形。什麼是良好的生活啊,良好的實踐就是目的本身。

選擇了創業公司,就一定要有隨時接受變化的準備。這種變化可能是你做了一天的工作不需要做了,也可能是把你調到完全陌生的崗位,還可能是公司戰略的臨時調整。

可是,當公司戰略調整了,你覺得不對怎麼辦?當臨時讓你做的新事情效果一點都不好怎麼辦?應該如何面對這些變化?

我也有過這樣的不解,後來我發現,當你不糾結於這個問題本身時,就會解決。讓自己從這個思維中跳出來,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思考。特別是當變化失敗的時候,可以總結反思,下次可以更好,但不要質疑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質疑團隊,也不要質疑老闆,因為他比任何人都希望這樣做是對的。創業本身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自我認知

最近才越發體會到自我認知的重要,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己的了解程度,自我認知的第一步就是對自己誠實。性格、意識、行動、注意力等多方面的覺察都是自我認知的範圍,我只從定位和能力兩個方面來說。對定位的自我認知決定了你的發展空間,對能力的自我認知決定了你的工作效率。

定位不是工作崗位給你的定位,也不是老闆給你的定位,是你對自己在公司的定位。

其實從來公司的第一天起,我就沒當做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因為喜歡這個事兒和這些人,想著大家一起實現更優質的學員體驗,打造更實用的課程,幫助更多人成長。

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就不會局限於自己的工作,因為本身創業公司初期權責沒那麼分明,需要更多的承擔,所以要給自己定位,也是確立自己加入一家創業公司的發心。

我們大部分工作都是需要團隊協作的,能力的自我認知可以讓自己快速判斷如何處理手中的工作,盡量不要讓工作環節卡在自己的手裡,要把這個球傳下去,做不到要及時說。

標準的重要性在創業初期是感覺不到的,隨著公司業務穩定、團隊人員增加、崗位逐漸明晰,就會發現標準是實現穩定增量的前提。為什麼這麼說?越標準化,受人的制約越小,公司整體業務鋪開的面積越廣,速度越快。

越早梳理標準流程,各部門協作越便捷,對外也會留下專業的印象。從溝通話術、崗位流程、部門協作流程,跨部門協作流程等都需要逐步完善與迭代,重要的是執行到位。

對於標準是否會扼殺人的創造性,我的答案是不會,至少在創業公司是不會的。每個崗位的標準都是自己制定的,讓工作更高效,就會去不斷優化標準,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進入公司 3 個月左右,我開始耳鳴。 6 個月左右,我心臟不是很舒服; 9 個月左右,覺得自己反應慢了;最近基本睡眠都不好,頸椎也出現了問題。所以有時候很羨慕公司里剛剛畢業的小夥伴,同樣是一晚上通宵,第二天我會整天都在飄,好幾天緩不過來。

前幾天,與一個年齡相仿也在創業公司的朋友見面,發現她面色紅潤,她說是粉底遮的,前一天晚上三點才睡覺,還要這樣堅持兩個月。儘管目前身體沒有出現什麼不適,只是疲累,她也覺得這麼熬下去,身體早晚會出問題。

所以如果 30 歲左右,想加入創業公司的朋友,要綜合考量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

在日復一日的奮戰中,曾經有 2 個問題困惑著我,不過現在已經有了答案。

1.一個人的管理知識儲備與實際管理能力之間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有很豐富的管理學相關知識,研究大量管理案例,他的管理能力一定很好嗎?如果實際管理水平沒那麼好,讀那麼多書又有什麼用?這只是我在某一階段的疑問。

我問了管理學相關的老師,我在他推薦的《管理者而非MBA》的第八章「實踐中的管理開發」里找到了答案。

這章的開篇詞是:我們都需要大規模而又是針對個人度身定製的行動學習。

接著,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想明白了:管理中或許存在著一些天生本能的成分,但是它還是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通過實踐,還要能夠在實踐的同時進行概念性的洞察。

積累了大量的管理學知識與實際管理能力不一定成正比。管理能力是需要用管理學知識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並發現新的問題,再去學習相關知識......是一個學習、實踐、總結的循環過程。

大量的管理學知識或許會幫助管理者少走些彎路,也可能會用不適合自己公司的管理方法去實踐,效果反而不好。所以這裡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培訓究竟會給人們帶來什麼?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周圍大多數工作優秀的人沒有參加過培訓,那麼培訓究竟會給人們帶來什麼?有沒有人是習慣性培訓?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觀察,我找到了答案。還是回到了自我認知,要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是缺什麼。這個自我認知要把自己清晰的分層,思維層面和方法論層面,自己究竟在什麼位置,然後再有針對性的去學習而不是看到什麼好,什麼自己不會,什麼自己感興趣就一通報了很多。

培訓只是自己持續成長的一種較快的方法。如果不培訓,通過自己的學習、實踐、總結也會達到目標。培訓不能讓一個人參加完就優秀或者卓越,不過它是你實現理想的加速器。培訓講的知識不是你的,思考了、實踐了才是你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先清楚的了解自身狀況,有節制的選擇培訓,之後一定要思考與實踐。

喜大普奔!!

自今日起,洪泰創新空間創始人CEO王勝江《創業生存法則》姊妹篇《創業成長法則》在京東開始預售啦,書中首次揭秘驅動公司成長的九大引擎,寒冬中送給創業者的暖心力作。

《創業成長法則》集錦了王勝江創業以來關於公司的經驗和心得,系統總結了創業成長的九大驅動力:科技驅動、創新驅動、產品驅動、商業模式驅動、品牌驅動、運營驅動、融資驅動、格局驅動,並輔以一手案例,解密多家明星創業公司快速成長背後的故事。

閱讀原文即可搶購!!!

閱讀原文即可搶購!!!

閱讀原文即可搶購!!!

歡迎大家加入「老王冬粉群」

掃描下方二維碼,備註「老王冬粉群」拉你進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