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信息化 | 中美教育差異對比:看「翻轉課堂」本土化的變與不變

小編說

翻轉課堂改變的不僅僅是空間、時間,也不僅僅是用了視頻等新技術,而是對整個教育理念的重新反思。

這種源於美國的教學模式好處如此之多,以至於很快,翻轉課堂在全世界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開始落地生根。對比中美教育差異,本土化的「翻轉課堂」有哪些變與不變呢?

任何

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適應當地的文化和教育體制,翻轉課堂在也同樣面臨這樣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當翻轉課堂應用到基礎教育中去,中美教育的差異讓不少人為翻轉課堂的前途捏了一把汗。

「翻轉課堂」下,中美教育差異對比教師自主權的差異

美國基礎教育的教學中,教師有非常大的自主權,並不存在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雖然偶爾有幾校聯合的考試,但是日常教學中,並不完全是根據考試要求來設置課程的。

因此,美國的基礎教育比較靈活,教師並沒有像在一樣有非常緊張的教學任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來制定教學進度,可以給予學生空間非常大的自主學習個性幫助。

而在,基礎教育的內容是確定的,教師並沒有太大的自主發揮的空間;

基礎教育的進度也是有要求的,不能因為學生的選擇而改變課程內容或者進度;

基礎教育是有統一的考核要求和標準的,以個性化為優勢的翻轉課堂在如何符合考核的標準是每個老師必須考慮的問題。

班級人數的區別

美國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國小,基本上是小班教學,20人左右的一個班級能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互動討論,翻轉課堂的互動性能得到非常好的發揮。

只有在充分的互動過程中,時間、空間和形式的翻轉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才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來發現、練習和掌握教師原本想要傳授的知識。

而的課堂一般有30多人到40多人,人數的增加會對互動討論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使得課堂討論的深度和廣度都達不到原來設計的要求。

在,到底是部分小班化的興趣課程適用翻轉課堂還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用翻轉課堂取得更好的效果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思維模式不同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翻轉課堂能夠高效深入地運轉,其核心有賴於「批判性思維」,甚至有研究認為美國教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對批評性思維的堅持和貫徹」。

因為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因此,對美國的孩子來說,學習一種知識后,對此進行提問和進一步討論幾乎是本能性的反應。

而這一點,恰恰是孩子最薄弱的地方。

不僅孩子薄弱,教師也薄弱。

如果教師不能設計很好的問題,學生不能提出很好的問題,那麼翻轉課堂最精華的互動和主動探索部分就很難有效地展開,翻轉課堂不僅無助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還可能使得大部分學生都不知所措。

「翻轉課堂」中學習思維的翻轉學生的思維方式的轉變

從海綿式思維(被動地全盤接受知識)轉型為淘金式思維(互動地學會質疑地選擇知識)。

我們在接受一個知識之前,必須增加一個反思和選擇的步驟,需要詢問:真的是這樣的嗎?什麼情況下這種結論成立?有沒有例外?

……

只有通過和知識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學會對信息的選擇。

其次是增加提問的技巧,比如最近流行的《學會提問》一書中提到十個提問技巧,包括判斷論題和結論是什麼,理由是什麼,有沒有價值觀假設或描述性假設,有沒有邏輯謬誤,等等。

教師角色的轉變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持人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意義建構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灌輸式」的過程。

翻轉課堂式的教學活動是在信息技術支撐的環境下進行的,教師要順應教學環境的變化,轉變自己的傳統理念,要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導師。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的內容豐富多樣,尤其是小組協作、主題探究等類型的學習中,學生探究的主題各不相同,給學生學習獲得的成果或結論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教師難以以統一的標準答案來判斷對和錯,無法實施統一的知識「灌輸」,教師的主要工作變成了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收集整理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習小組和學習活動,調查、分析與應用學習結果等內容。

翻轉課堂的結果是:基礎知識學習主要依靠學生在課外的自主學習,而知識的內化和延伸則依靠課堂來解決,教師在課內外扮演的常常是「主持人」角色。

轉變為學習共同體成員

教師不再是操縱教學的決定者,也不是支配學生的權威,所以教師要從高高在上的姿態調整為與學生尊卑差距較小的對等關係,成為各種長期、短期的或臨時的學習共同體成員。

翻轉課堂式的教學要求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學生的小組協作、主題研究、技能訓練、角色扮演等形式的學習活動。

參與協作和交流的教師只有深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比如一起搜索和整理資料、一起排查學習中的問題,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為他們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進而可以和教師毫無拘束地平等交流或討論問題,並勇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

這樣,教師才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

「翻轉課堂」下,無法翻轉的本質教育的本質不能翻轉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促進人的發展。教育的過程應該做些什麼?要發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

雖然我們不能給教育下一個明確而又完整的定義,但是大部分人認同,教育就是要教會人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培養「人」比「才」來得重要。

因此,培養健康人格才是教育的追求,我們培養的人不僅僅是擁有一種技能、技術,而是培養人的素養,培養做人的大智慧。

現代技術的出現,只是方便了人們獲取知識,但是不能取代常規的教育手段。

什麼是孩子的成長規律?

它包括:

階段性和程序性、速度的不均衡性、時間順序性及統一協調性。

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須遵循這些規律。

如何做到遵循規律,還要照顧個體差異?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觀察、陪伴來尋找符合規律的成長方式。

這種入微的觀察、甄別個體的細緻活,不是機器、互聯網、微課能獨立完成的。

更何況,我們在遵循這些規律的同時,我們還要開發孩子無限的潛能,發現成長的空間,而孩子的潛能開發就是在這些規律遵循中實現的,這都需要教師的觀察和引導才能實現。

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能翻轉

教育先哲陶行知告訴我們,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滿足情感需求和心靈交流,而這些,也恰恰是冰冷冷的機器不可以代替的。

流水作業的電腦批改作業,固然是快捷方便的,也只是為人們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工作方式,永遠不能取代老師面批面改的情真意切。

孩子上課亦然,和老師、同學面對面的溝通,那些語言交鋒和目光對視所產生的火花和智慧,是人與機器的交流所不能達到的。

推薦文章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