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作家王萬兵:媒體生產力,文化的融合同樣不容忽視!

文學創作指導導師:網路文學院院長、《新文報》主編 、作家第一村知名作家王萬兵及工作室鼎力推薦。

與內容的融合、體制的融合、身份的融合相比,思想觀念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同樣不容忽視

自「媒體融合發展元年」開啟以來,三年的時間裡,各大媒體「搶灘登陸」,融合平台紛紛建立,「融新聞」風生水起。為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媒體融合要求,8月19日,由人民日報社和深圳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將在深圳舉行,把脈媒體融合進程,探路媒體融合前景。

如今,媒體融合已步入深水區。站在新的歷史關口,把媒體融合推向縱深,還有哪些「婁山關」「臘子口」要攻克?如何實現媒體的深度融合?這正是此次論壇的重要議題。有人說,媒體融合是傳統主流媒體 「自我進化」的過程,本質是一場自我革命。確實,傳統主流媒體的對手並非是新媒體,而恰恰是自身。想當年,在電視出現之後,廣播也一度處於弱勢地位。但通過挖掘「沃土」,讓廣播與交通、移動互聯技術相融合,發展車載廣播、城市調頻、在線廣播,「老樹」不斷重新煥發活力,生髮出了「新芽」,找到了新的藍海。事實上,每一種媒介形態都有其生命力周期,只有勇於自我變革,才能涅槃重生。

前不久,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了一款「軍裝照」H5產品,上線僅10天瀏覽量就突破10億。火爆的數字,充分體現了融合發展帶來的「核聚變」效應。就連外媒都不得不感慨,正在掌握媒體融合發展的主動權。從組建中央廚房,到打造「網上通訊社」,再到成立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這三年來,無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媒體,都拿出了自我革命的勇氣,把融合發展擺在了最重要的戰略地位,銳意改革、矢志創新,跑出了從「相加」到「相融」的加速度。通過打通人才壁壘,激發了新聞生產力;通過再造生產流程,打通了新聞資源,實現「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端傳播」……媒體融合發展至今,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已「破繭而出」,一批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已初具雛形。

也需要看到,儘管融合發展取得了跨越式的成就,「融易合難」「融而未合」等問題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比如,有的人陷入「演算法」崇拜,認為技術至上,忽視內容生產,殊不知「把內容做到魚子醬般高級」,才能真正贏得受眾;有的人則認為把報紙的稿件搬到「兩微一端」上,就是融合發展,甚至只顧生產,不顧傳播,而忘記了融合發展的成果,最終要靠傳播效果來檢驗;還有的則感慨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衝擊下沒有出路,陷入媒體消亡論和職業消亡論的迷思,卻沒有發現,在新媒體上「圈粉無數」的,很多都是以前的傳統媒體人。在這個意義上,與內容的融合、體制的融合、身份的融合相比,思想觀念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同樣不容忽視。

有學者認為,媒體融合有三個階段,首先是起步,然後是創新,最後是磨合,實現制度化。這樣的話,或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制度終究是要靠人來執行。倘若制度已經邁入了「相融」階段,而人的思想觀念卻停留在「相加」階段,再好的點子,恐怕都難以落地生根;再好的制度,仍會存在無法流暢運轉的問題。「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只有讓融合成為每一位從業者的自覺,才能真正激活強大的內生動力。而這,恰恰是深水區的媒體融合必須解決的問題。

「隧道深遠,亮光已然可見」,一位媒體掌門人曾如此描述媒體融合的境況。自2014年8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媒體融合被放在國家層面加以推進。今天,媒體融合方興未艾、成效顯著,改革創新的進程再一次走到了關鍵當口。越是攻堅之時,越需要凝聚力量。在這個意義上,推動媒體融合雄健地邁過最後一段「上坡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融合發展成為媒體的文化基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