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孫北國:供給側改革迷茫,須五個關鍵突破(二)

(原創)作者:孫北國 創聯新農業智庫 首席研究員

編者按: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五年來在重大國策制定和重大改革方向方面,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形成了系統性的新時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進一步明晰實現宗旨、實現方向、實現保障的「四個全面」以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五大發展理念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大政國策。體現了中央最高領導集體的政治智慧和治國大略,也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擁護和期待。

但是,十三五開局已近兩年,大政國策下的新一輪改革推進卻比較滯緩,有些方面還近乎原地空轉。同時,社會和經濟矛盾還在不斷累加,大眾的獲得感卻沒有明顯增加,社會的熱情期待開始降溫,改革似乎還在圍牆裡沒有真正走出來。這客觀上就形成了特別期待改革、卻又看不到改革成效、以至於越來越失去信心的集體性迷茫。要破除迷茫,首先找准改革的突破口。

迷茫如何打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制約是什麼?如何破除?

本站今起,連載孫北國老師的系列文稿《供給側改革迷茫,須五個關鍵突破》

突破之一、理論思維邏輯及理論構建體系,必須突破

突破之二、資源要素匯聚和模式路徑創新,必須突破

突破之三、結構性的沉痾與產業鏈的變革,必須突破

突破之四、農工商可持續融合的體制創新,必須突破

突破之五、大格局戰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必須突破

今天,刊登突破之二。

正文如下

供給側改革迷茫,須五個關鍵突破(二):

——資源要素匯聚和模式路徑創新,必須突破

破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迷茫,推進改革的攻堅,須首先建立起與新理念和新國策配套理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上篇《理論思維邏輯和理論構建體系 必須突破》一文中已闡述,本文討論第二個必須突破:要素和資源的聚合與模式和路徑如何突破?

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要素與資源的結構重組

什麼是資源?什麼是要素?資源與要素如何區分?從經濟學理論上進行概念的闡述,難免有些教條。我們可以簡單地這樣來理解:客觀的、靜止的、被利用的、自身無法進行升級和迭代的物質,大都是資源;如土地資源、自然資源、能源資源、機械資源、設施資源等。反之,主觀的、動態的、能應用的、自身可以進行升級和迭代的非物質,大都是要素。如人才、信息、科技、文化、資本、管理、體制等。

從經濟學的供給側和需求側角度說,出口、投資、消費,都屬需求側,過去是引領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需求側發力,以需求為導向引領市場經濟順勢而為,這是前幾十年 「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的初級發展階段的國家經濟基本戰略導向。現在,這個模式走不下去了,這個初級階段結束了。出口和投資都已發展到一定瓶頸,消費又面臨疲軟和有效供給不足的雙重囧況。

社會經濟邁向中高級階段,單純的經濟發展已不再是第一要務,社會公平、環境生態、資源節約和創新發展的社會和經濟協調進步,成為新時代的核心主題。在這個主題下,社會和經濟發展主導戰略和模式必然要調整,就需要由過去的需求側發力引領,轉向供給側驅動躍升,由過去單純追求經濟總量增長和效率、效益提升,轉向推動公平社會和經濟生態的協同進步與文明和諧。這樣,由信息、人才、文化、資本、技術、模式、體制、管理等要素組合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就顯現出來了。供給側的這些要素結構不僅不能適應新時代,甚至己出現利益鏈固化、階層固化的趨勢了。要實現這個變革,就需要改革供給側的要素與要素、要素與資源的組合結構。通過要素與資源的結構性重新組合,創造出新的發展動能。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

二、創造新動能,必須要突破相關理論、政策和法規

結構性改革,不僅要改革要素組合,還要改革幾十年需求側引領發展遺留下來的諸多的不適應新時代的陳舊理論、政策和相關法規。所謂突破,不是一般意義的技術和管理進步,而是對陳舊理論、政策、法規約束下的體制和實踐做法進行格局性和戰略性的要素結構組織創新;是資源與要素、模式與路徑的全方位集成創新和大格局戰略躍升。這就不能是修修補補的完善和改進,不再是效率與效益的提升,而要把舊的不適合新時代的徹底摒棄。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各個方面,審視近兩年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評判的標準,關鍵要看是否有實質性的突破陳舊理論、政策和法規的創新。

結構性改革,是要創造出要素與資源的新聚合模式進而實現價值重構,激活生產力要素的新文明和新財富創造源泉。這就需要結構性的重新排列和組合,結構性不重新排列,怎麼能說叫「結構性改革」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摧生的新舊動能轉換,決定著國家的戰略走向。這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越。這不是把原來的舊動能修理一下,再補充幾個新的輔助功能,就創造出新動能並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了;不是將汽車由原來的100馬力升級到200馬力繼續開著升級的汽車去環球旅行,而是改用高鐵、大飛機去週遊世界。

三、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突破,資源與要素的集成性聚合裂變

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量的理論闡述,講概念的很多,講怎麼改的很少。改革陷入迷茫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論陷入概念漩渦,而不能有效指導改變實踐。

拿出讓社會大眾聽得懂、看得見、用得上的改革模式和路徑,是理論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簡單一句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對資源與要素進行重新排列並形成集成性聚合裂變。

集成,就是從單邊走向多變、從有序列走向矩陣、從由合作走向合夥、由產業鏈走向價值鏈。聚合裂變,不是一大堆的要素與資源的物理性組合,而是通過聚合生成裂變。在裂變中釋放和創造新動能。集成和聚合都是形式和手段,裂變才是根本。

一個地區、一個項目、一個行業,一個組織體,誰創造出這種裂變,誰就能創造出新動能。誰就真正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誰就創造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範。反之,基本上就陷入空喊和空轉。

人才、信息、科技、文化、資本、管理等生產力能動要素,是不是與多重資源之間超出應用與被應用,躍升到「共融」新生態,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落地的衡量標準。「融」是裂變的前提,「共融」才能產生裂變,而只有裂變才能產生新動能,才能實現「共榮」,即社會與經濟、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協同繁榮。以共榮為基,產生新的商業規則,產生新的資本邏輯、產生新的財富標準、產生新的價值體系、產生新的體制機制、產生新的創新力和創造力……

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模式與路徑

目前三農問題突出呈現為資源與要素分離、文化與變革衝突、生產與生態相左、期待與現實背離的深層次矛盾,且各種矛盾交織、各種觀點混雜、多種問題待解。我們從農業的供給側,討論結構性改革的另一個必須要突破的關鍵——模式與路徑。

制約「三農」問題的深層次矛盾,實質是剩在農村的現有農民群體在極度缺乏相關重要生產力要素的前提下,勉為其難的擔當著農業現代化的責任主體和執行主體。由於不具備組織化的系統響應能力和執行能力,導致農業現代化因沒有可靠的執行力抓手而難以落實,這就是農業現代化進展緩慢的核心痛點。

農業現代化面臨極其嚴峻的國內、國際發展環境和競爭格局等多重壓力的同時,還承載著土地面源污染己成為國內最大污染源的農田生態治理挑戰。在這樣的發展格局下,必須打破持續多年的僵化、教條三農理論與實踐,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突破性體制創新,形成模式與路徑突破的有效抓手。只有模式與路徑的協同突破,才可能為資源與要素的裂變釋放和價值創造提供操作平台和實現途徑。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習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指出「要發揮企業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農業經濟是經濟的最薄弱環節,也是「補短板」的最重要領域,更應當發揮企業家和大型工商企業組織的創造性。工商資本背後是理念、人才、文化、組織、技術、管理、模式等相關重要生產力要素,這都是目前農業、農民和農村最缺乏的。但陳舊僵化的理論和政策,卻把工商資本當作只會給農糧種植產業帶來風險或可能侵佔農民利益,看不到也看不清工商資本以及領導工商資本的企業家的資源力量就是最應當挖掘的可以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和「三農」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就是最應當打造的可以帶領農業雄踞世界的新農業經濟引擎。這就是農業供給側最需要改革的突破口。

農工商體制融合的模式與路徑突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農業農村新動能的關鍵。是對工商資本入農以偏概全。這就是我們今天最需要反思的造成農糧產業發展滯緩、不能實現城鄉共融和工業反哺農業的最主要政策因素。

就全球農業競爭態勢而言,新農業必須要跨越和趕超。如何能更好更快地推動農業生態、農民幸福和農村政治生態、人文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自然生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全面繁榮,都取決於能否加快創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突破性開創農業農村兼顧國家、農民、企業、市場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生態化破局模式與路徑。積聚人才、文化、資本、科技、管理等供給側要素與農民土地資源和農村自然資源進行法規保障框架下的體制性創新融合,創建可以有效推動農業生態、農民幸福、農村繁榮的大型綜合性農業農業集團,必將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重要突破路徑。

企業化、集團化運營,不僅是大農業發展的戰略優選,而且也是提高農業全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農糧種植髮展方式的創新包括:理念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等。而所有這些創新,首要的、佔據核心地位的是發展戰略、運營理念的創新和企業文化的創新,特別是在知識量、信息量急劇增長、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戰略、理念和文化的創新更具有決定意義。而這種更具決定意義的創新只能是企業家和企業化組織體制去實施才可能實現。

農業現代化本身就是無比寬闊、蘊涵巨大潛能與發展機會的超級創業、創新發展平台,在這個超級平台上,不能再讓農民「獨自跳舞」,而是需要從政策、體制、輿論等多方面營造出強大的驅動力和吸引力,創造出非凡的組織力和凝聚力,吸引多層級的高素質人才和強大組織資源向這個平台匯聚。農業的歷史性進步需要資源匯聚的超級組織化平台,這樣的超級組織化平台的締造者和管理者只能是企業家階層。否則,拿什麼去「培育發展新動力」?又何談「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調結構、轉方式,面臨大量綜錯複雜甚至互為因果的人文、社會、利益、生態、平衡、可持續等多角度、深層次矛盾,推動企業家和大企業進入農業種植領域,創建與農民土地形成緊密利益聯結關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並承擔糧食種植經營主導運營責任,是一個突破性實現路徑。

五、「農牧鄉建一體化

創聯新農業智庫在農業理論界首創的「農牧鄉建一體化大型農業企業集團」體制創新體系,是以工商資本聯結農民土地承包權入股,創建農業、牧業、鄉村地產開發經營、新型城建、物流倉儲、農產品加工、養老、旅遊、文化等一體化綜合經營的集團化模式。將工商資本及其背後的多重生產力要素一併帶入農村,吸引多層級的高素質人才和強大組織資源向這個平台匯聚,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農業主體力量」形成,產生吸引、驅動、匯聚、疊加的持續循環效應。能夠綜合解決「三農」多重矛盾,這應當成為主糧農業、農村有效落實「加快創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最具「抓手」效應的模式和路徑。

「三農」瓶頸的全面突破,面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約束,因而,突破也倍受期待。

【孫北國簡介】

國內知名農業戰略理論研究專家、創聯新農業智庫 首席研究員。

「新三農「理論體系創建人。2016年初,在中央黨校《經濟發展突破點論壇》上,鮮明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戰略應從「資源農業」向「資本農業」跨越以及「農牧鄉建一體化」突破性體制創新模式的《關於「三農」重大核心問題的十三個獨立研究觀點》。體現了對農業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的全新思考和突破性理論創新。

去年至今,在人民網、環球網、今日頭條、等主流網路媒體發表了近百篇原創研究文章,可謂厚積薄發。其大格局戰略視野、前瞻性理論創新和可操作可執行的模式、路徑體系,在農業理論界獨樹一幟。

為國家提供前瞻性突破性創新的「新三農」戰略頂層設計;為地方政府土地集約化、組織化和新型城鎮化提供從「資源農業」向「資本農業」跨越的區域性統籌的系統化配套解決方案。為新農業投資企業提供「繞開陷阱、少走彎路」的戰略導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