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到底是什麼傷了醫生的心?

清明節前夕,江蘇一位麻醉醫生值完夜班后在家中猝死,不到30歲。近幾年,常有中青年醫生因為過度勞累而倒下的新聞,令人痛惜。

近年來,醫生群體的健康狀況頻亮「紅燈」。一項醫生執業狀況調查顯示,7000多名參與調查的醫生中,九成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八成沒有雙休日,超九成感覺每天下班后狀態不佳,近五成感覺「非常累」。作為公民健康的「守門人」,醫生隊伍的整體健康狀況需要警惕。

醫生為啥這麼累?一個重要原因是患者數量多,而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好醫生更是稀缺。有人做過對比,美國梅奧診所員工數是北京協和醫院的15倍,但每年接診的患者數只有協和醫院的一半。因此有人說,醫生以超負荷的工作,承擔了世界上最大的門診量。與此同時,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在分級診療體制機制正在構建的情況下,大醫院的醫生不得不超負荷接診,有的醫生上班時間不敢多喝水,練就了「耐旱功」「憋尿功」。病人抱怨「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客觀反映了醫生的忙碌程度。

身累還在其次,關鍵是心累。有人給醫生群體畫像,「揣著小紅包,端著大架子;拿著高工資,甩著冷臉子;滿嘴跑火車,隨便動刀子」,顯然有失公正。誠然,少數醫生違背職業道德的現象確實存在,但不能因此定性一個龐大的醫生群體。事實上,只要超越個案、拋開成見,誰都不能否認醫生這個群體的不易。面對網上流傳的女醫生身懷六甲仍堅持為病人做手術、醫生連續奮戰32小時后躺在地板上睡著的照片,網友感動之餘留言「不要再為個別醫生的不堪而辱罵大部分無辜的醫生」,這是很多人的心裡話。

除了直觀的感受之外,也要看到,有的醫生存在逐利行為,但根源不全在醫生個人,機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當前,公立醫院的定價機制和補償機制尚未全部理順,醫生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加之,醫生對上有醫院創收「指揮棒」,對下與患者溝通渠道不暢,容易「擦槍走火」。設身處地想想,醫生也是普通人,他們承受著超負荷疲憊,確實不容易。

最讓醫生傷心的是近年來頻發的傷醫辱醫事件。一些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不是建立在對醫學的充分了解上,而是在潛意識裡把醫生當成「神」。病治好了,醫生是「天使」;病沒治好,醫生就是「罪人」。醫學最大的特點恰恰就是不確定性,人體千差萬別,病情各有不同,手術成功或失敗,事前誰也無法那麼準確地斷言。手術會有意外,醫生也會有失誤甚至過錯,醫療糾紛難以避免。如果醫患雙方依法依規處理,未必不能言和。然而,個別患者打著「維權」旗號,野蠻粗暴,甚至踐踏醫生尊嚴,怎能不讓醫生傷心?如果醫生真的戴著頭盔上班,用防禦性措施來求得安寧,對患者來說絕不是幸事。

醫生這個職業,需要也應該得到社會的理解與尊重。不久前,紀錄片《人間世》火遍網路,該片以不偏不倚的視角紀錄了醫護人員挽留生命的不懈努力,也沒有迴避他們力有不逮時的無奈。相比這些年輿論對醫護人員的兩極化評判——遇到患者被侵權事件便嚴詞譴責醫德墮落、醫風敗壞,遇到醫生敬業救人事件便高調讚美他們「最美」「最帥」,紀錄片展現的真實狀態更有利於人們了解醫學、理解醫生。有理解才有尊重,真正理解了才會真正尊重。尊重醫生,應該是把他們作為正常的具有職業精神的人來看待。

尊重從來都是相互的,維護醫生的尊嚴與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同樣重要。如果不維護醫生的尊嚴,維護患者的利益就是一句空話。

尊重醫生應體現在薪酬待遇上。要讓他們拿到與其付出相適應的「陽光薪酬」,他們才能靜下心來靠技術吃飯而不是靠「開單」生存,從而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尊重醫生就要確保醫生在好的狀態下工作。如果醫生帶病工作,極易導致醫療差錯,這也是對病人的不負責任。有的國家規定,醫生帶病出診如果被患者舉報,將被處以罰款。而我們常常把醫生加班加點、帶病上班視為「美德」,這種情形即使一時難以改變,在觀念上也不能提倡。

良醫是社會的財富。用法治保障醫生的人身和健康權益,用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為醫生創造良好的執業環境,他們才能更好地守護我們的健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