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金曲撈》到《我想和你唱》,音樂綜藝懷舊風的「說服邏輯」

當我們今天在梳理音樂綜藝「集體懷舊」的各種原因之後,也許更應該帶來的是一種反思,就是我們現在的「新歌」在哪?或者,怎麼樣打造新的「經典」?

2017年第二季度,音樂綜藝全面開花。既有《金曲撈》對歌曲遺珠的再發現,也有《我想和你唱2》前兩期節目中孫燕姿、譚詠麟、葉倩文的「回憶殺」,還有《圍爐音樂會》中的黎明、李玲玉等等。一時間,音樂綜藝似乎都開啟了「集體懷舊」的模式,聽著那些熟悉卻又有些新鮮味道的旋律,不知這些年的我們,到底都在聽什麼?

當薛之謙在《金曲撈》唱起了《王子公主》;當孫燕姿的《神奇》,譚詠麟的《朋友》還有葉倩文的《瀟洒走一回》再現《我想和你唱2》的舞台;還有李玲玉、黎明帶著滿滿的回憶出現在《圍爐音樂會》,第二季度的音樂綜藝好像都著了「情懷」的魔。

從此前《王牌對王牌2》的「情懷牌」到如今音樂綜藝的「集體懷舊」,2017年的這些綜藝都讓人看到了「回憶」的力量。《知乎》上有人說:「人們總愛在寂靜的夜晚,聽一首老歌,看一部舊電影,翻閱舊書,是因為人的生命本質上是無數個一瞬間,就像電影一幀一幀的畫面,那是每個人能擁有的,而懷舊可以幫助人增加生命的長度。」

1

「情懷」怎麼玩?這些音樂綜藝套路各不同

1.《金曲撈》:不玩「人」而是打撈「曲」

說到音樂綜藝的「情懷牌」,《金曲撈》算是用一種另闢蹊徑的方式訴說曾經。它的重點在於「打撈」過去的遺珠歌曲。所以雖然懷舊是節目的一個核心議題,但是它採用的方式是用時代的新衣包裝歲月的旋律,讓昔日不幸被蒙塵的金曲,重新煥發神采。

從第一期薛之謙重新演繹的《王子公主》,到最新一期金志文全新詮釋的《不愛了也是一種愛》,目前,《金曲撈》豆瓣得分6.9,可以說是今年音樂綜藝中的最高分。

如果說詩人喜歡把情感寄托在詩句中,那麼作詞作曲者則會將情感放在旋律里,只要有真情實感,就不怕不能打動人。這也是為什麼「少不聽李宗盛,老不聽林夕。」大概只要一聲,我們便會感嘆相見恨晚,這是旋律的力量。顯然《金曲撈》的這次懷舊策略是創新且成功的。

2.《我想和你唱2》:音樂爬梯,怎能缺少樂壇經典?

何為「經典」?簡單來說,最能表現本行業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經典。《我想和你唱2》作為一場音樂爬梯,它需要的是全民參與,而這個「參與」的入口,其實並不是錄歌的音樂軟體,而是在於歌手的那首代表作上面。於是孫燕姿的《神奇》激發了80、90后的一次集體記憶;葉倩文的《瀟洒走一回》也能勾起人們對90年代初香港樂壇的一次懷念。

3.《圍爐音樂會》:一場精心的儀式打造

先簡單說一下《圍爐音樂會》這檔節目是怎麼回事:每周節目邀請一位60—90年代的大咖歌手,再由歌手本人邀請自己的兩位圈中好友幫忙,親自籌備並最終舉辦一場自己的live演唱會,歌手在音樂會上唱原創、玩改編、演繹反風格的歌。

其實live演唱會更多的時候是被放在「線下」,是很多冬粉私自參與的私人空間。但是《圍爐音樂會》將本屬於私人空間的對過往記憶的回歸和感悟,轉變為公共情感空間的對集體記憶的緬懷與反思,從而形成一種儀式化的電視狂歡。

因此,《圍爐音樂會》的套路是,在「懷舊」這一總體理念的統領之下,通過對於故事化敘事的推崇,比如對明星們邀請好友參與節目全過程的錄製,就是一次故事化的敘事過程,來試圖營造一種「慶典」的氛圍,從而完成這場娛樂化的懷舊敘事。

2

為何愛「懷舊」?情感共鳴的自發傳遞力量驚人

都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放在音樂綜藝這個領域來說,可能「懷舊」是一個比較保險而最有可能取得優良效果的選擇。原因何在?

首先從製作方的角度來說,通過「懷舊」激發觀眾的嗨點,他們的自發傳遞,力量遠勝過花費幾千萬的曝光。對於電視媒介而言,「金主爸爸」們看中的是節目的影響力,那麼在電視端,「收視率」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否則就不會有「買收視率」的現象。那麼,較高的收視率如何獲得?這恐怕就需要了解受眾是誰。

根據《2016年電視受眾的收視行為分析報告》,結果顯示:2016年的觀眾結構特徵,25-54歲觀眾佔到了總體觀眾的51.5%,是整個電視收視市場的中堅力量。其中45-54歲觀眾佔比最高,達到21.5%;從觀眾集中度來看,45歲及以上的觀眾收視傾向性更強。

這說明現在對於電視媒介來說,25—54歲階段的受眾是其需要重點把握的,而這群人也就是60、70、80、90后。

那麼從觀眾的角度而言,為何又會喜歡這樣的「懷舊」呢?

根據此前提到的「生命的長度=現在的時間點+對未來生命的好奇+對過去時間的惦念」,會發現小孩子不會懷舊的原因是過去太少,他們只能盼望未來。所以,對於現在主體的電視觀眾而言,他們都是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的人,因此過去的時間越來越多的時候,自然就開始懷舊了。

3

懷舊的背後是什麼?也許是對那些「新歌」的美麗反諷

如果我們將音樂綜藝看做是一個商品,那麼它的邏輯就應該是「說服邏輯」,就像廣告的目的是說服大家去購買,那麼對節目而言,它就是要說服大家來觀看它。而如果從「說服邏輯」的角度出發,我們還能發現的是,音樂綜藝對於「過去的人和歌」的挖掘,是用一種「反諷」的方式,「鞭打」著現在的「新歌」。

根據《網易雲音樂2016年用戶行為數據報告》:2016年上半年熱門歌曲的第一位仍然是周杰倫的《晴天》;00后喜愛的歌曲中第一位則是日文歌曲;90、80后喜歡的歌曲中,大部分來自於《我是歌手》。

雖然這只是一部分數據,並不能推及總體,但是還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音樂的一些困境:好歌、新歌難出?為什麼如今學習音樂的孩子越來越多,但是「經典」卻越來越少?

這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以前,生活條件有限的時候,只要有文娛產品出現都能對人們產生強烈的記憶刺點,有很多「經典」都是出現在「精神世界貧乏」的時候;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選擇更多了,因此很多東西都「碎片化」了。於是,「集體失憶」也就更容易產生,這是這個時代的特徵。

所以,當我們今天在梳理音樂綜藝「集體懷舊」的各種原因之後,也許更應該帶來的是一種反思,就是我們現在的「新歌」在哪?或者,怎麼樣打造新的「經典」?

當然,也許有年輕人會說《青春修鍊手冊》難道不經典?在此,筆者需要說明的是,「經典」、「懷舊」都是相對概念,需要根據自身的年齡、閱歷等去評判。不管怎樣,都希望現在的流行音樂能有更多的養分,能被更多的人記住,而不是聽了幾天就膩了。

EN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