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毛澤東與蔣介石面對面決戰:中央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前的危險形勢

193010月到19315月,蔣介石先後調集湘、鄂、贛、閩、粵數省地方部隊及中央軍一部共30萬人,對贛西南、閩西蘇區(后改稱中央蘇區)發動了兩次大規模「圍剿」。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運用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誘敵深入,避實擊虛,奔襲埋伏,勇猛追擊,將國民黨軍打得狼狽不堪,先後殲敵4萬餘人,繳槍3萬餘支,漂亮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一、第二次「圍剿」。然而蔣介石不肯罷休,於第二次「圍剿」失敗之際便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對贛閩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

19316月時的蔣介石,身兼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等職務,集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達到了其自黃埔軍校起家后的政治頂點。不過,此時國內尚有各省軍閥實力派割據一方,如在汪精衛之流的蠱惑下,兩廣軍閥等還時刻進窺中央;外則有日本、蘇俄等強權凌攝,嚴重威脅國家主權,都是不好對付的力量,蔣介石仍不敢有絲毫大意。更令他煩惱的是,就在國內軍閥連綿混戰之際,共產黨的武裝力量乘機崛起,已在全國建立了六大塊蘇區。其中,以朱毛紅軍縱橫馳騁的贛閩蘇區之威脅為最大,直接妨礙中央控制湖南和統一兩廣的戰略通道,是為腹心大患。因此,蔣介石決心暫時以政治手段對南北軍閥實行妥協,集中兵力先消滅贛閩蘇區的朱毛紅軍。就在第二次「圍剿」於19315月底失敗之後,蔣介石即迅速調集兵力,不給朱毛紅軍以喘息時間,又對贛閩蘇區開始實施第三次「圍剿」。

對於前兩次「圍剿」的失利,蔣介石並沒有太放在心上。首先是前兩次「圍剿」沒有統一的指揮,導致各路軍隊你進我不進,你打我不打,才被紅軍各個擊破;其次是前兩次「圍剿」沒有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參加,在戰鬥力上沒有保障,打敗了也不奇怪。據此,蔣介石對於第三次「圍剿」高度重視,親自挂帥,帶著德、日、英等國的軍事顧問到南昌開會研究,進行部署。其後蔣介石組建南昌行營,自任「圍剿」軍總司令,以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統一指揮對贛閩蘇區的「圍剿」行動。

為了保證這次「圍剿」必勝,蔣介石調遣了中央軍5個嫡系師到江西,即陳誠第14師、羅卓英第11師、趙觀濤第6 師、蔣鼎文第9 師、衛立煌第10師,計10萬人,都是經過數年內戰鍛煉能征善戰的部隊。再加上前兩次「圍剿」失敗后糜集在贛閩蘇區周圍的各路人馬,總兵力達到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蔣介石決心以贛南為主戰場,集中兵力消滅朱毛紅軍主力,因此將「圍剿」軍集中分為左右兩翼配置。在戰術上,吸取了前兩次「圍剿」時採取「並進長追」、「步步為營」而失敗的教訓,改為「厚集兵力,分路圍剿」、「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方針,變一個師單進一路為兩、三個師為一路,互相策應,以「進擊」和「駐剿」相結合,邊尋求紅軍主力決戰,邊以燒、殺、搶等手段破壞蘇區,使紅軍失去生存基礎。其具體部署如下:

左翼集團軍以何應欽任總司令,轄第一、第二路進擊軍和第三、第四軍團共7個師。其中第一路進擊軍為第6師(師長趙觀濤),由趙觀濤任總指揮;第二路進擊軍為第11師(師長羅卓英)、第14師(師長陳誠兼),由陳誠任總指揮;第三軍團總指揮為朱紹良,轄第5師(代師長周渾元)、第8師(師長毛炳文)、第24師(師長許克祥);第四軍團總指揮為蔣鼎文,轄第9師(師長蔣鼎文兼)。可以看出,蔣介石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大部分在左翼集團軍,顯然這一路是「圍剿」軍主力。該路人馬的任務是以南城為中心,向廣昌、石城、寧都進擊,尋求與朱毛紅軍主力決戰。

右翼集團軍以廣東省政府主席陳銘樞為總司令,轄第三路進擊軍和第一、第二軍團共7個師。其中第三路進擊軍為第54師(師長郝夢齡)、第47師(師長上官雲相兼),由上官雲相任總指揮;第一軍團代總指揮為蔡廷鍇,轄第60師(師長沈光漢)、第61師(師長戴戟)、第52師(師長韓德勤);第二軍團總指揮為孫連仲,轄第25師(師長孫連仲兼)、第27師(師長高樹勛)。這一路人馬擔任助攻任務,集結於永豐、吉安、宜黃、樂安一線,由北向南推進,直插贛西南蘇區的中心黃陂。

總預備軍轄第10師(師長衛立煌兼)和攻城旅(旅長李延年),由衛立煌任總指揮,策應左右兩翼集團軍作戰。此外,還有執行「駐剿」、防堵和守備後方安全任務的8個師(李雲傑第23師、路孝忱第79師、公秉藩第28師、羅霖第77師、張貞第49師、劉和鼎第56師、李韞珩第53師、關樹人騎兵第1師)另2個旅(周志群新編第14旅、馬昆第1234旅)等雜牌部隊。配合整個「圍剿」作戰的是部署了義大利轟炸機的空軍第13457大隊,執行偵察、轟炸和運輸任務。

蔣介石對於第三次「圍剿」贛閩蘇區可謂是躊躇滿志。在南昌行營部署作戰時,他就狠狠地發誓說:「這次圍剿如不獲全勝,死也不回南京!」630日,蔣介石又發表了《出發剿匪告全國將士書》,宣稱這次「圍剿」如能「幸而完成素願,當決解甲歸田,表我心跡。然軍人以身許國,不能成功,誓當成仁」云云。

與氣勢洶洶而來的國民黨軍相比,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則陷入了缺乏準備的危機。當結束了第二次反「圍剿」作戰後,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於6月初在閩西建寧召開會議,研究紅軍的下一步行動。臨時總前委書記、紅一方面軍政治委員毛澤東判斷,前來「圍剿」的國民黨軍遭到失敗,已退出了蘇區的中心區域,短時期內需要休整。另外時值「寧粵分裂」,汪精衛已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拉攏兩廣軍閥志在反蔣,有北上進兵湖南爭奪地盤的可能,蔣介石需要先對付兩廣軍閥,一時還顧不上紅軍。據此,毛澤東建議紅一方面軍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轉入戰略進攻。會議經過研究后,決定分三期向蘇區的北、南、西方向發展,調動敵人,鞏固後方,打通與湘贛蘇區的聯繫,為粉碎敵人新的「圍剿」創造條件。會後,紅一方面軍主力即按照第一期計劃行動,沿贛閩邊境向北進逼,威脅撫州、臨川,調動敵人,同時開展建立蘇維埃政權和擴紅、籌款等各項工作。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國民黨軍又進行了緊急調動,蘇區周圍的敵人兵力大量增加,新的「圍剿」可能會很快到來。622日,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在閩贛邊境的南豐縣康都鎮再次召開會議,研究目前局勢的變化。會上毛澤東、朱德等人均判斷敵人可能會提前發動第三次「圍剿」,原定的紅軍三期戰略進攻計劃已不可能實現。然而在關於紅軍下一步的應對戰略上,領導人與主要將領間卻產生了分歧。毛澤東判斷,敵人雖然可能會提前發動 「圍剿」,但需要調集兵力、籌備糧草和分兵應付兩廣軍閥,至少在一個月內還不會開戰。因此,建議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往地勢偏僻的閩西北和閩贛邊一帶,避開敵人的鋒芒,抓緊時間分散進行擴紅、籌糧、籌款等工作,擴大和鞏固蘇區,做好迎接敵人「圍剿」的準備。如果敵人向閩西北進攻,紅軍就可利用這一帶山地縱橫的有利地形集中兵力與其作戰。紅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也認為,國民黨軍如果進攻,勢必要解決糧食問題。按敵人的運糧路徑和速度算,至少到8月中旬才能進逼到蘇區北大門廣昌一線,7月份基本不會有戰事。對於毛、彭二人的分析,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政治部主任周以栗、紅三軍團政治委員滕代遠等人也表示贊同。這時紅一軍團第4軍軍長林彪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國民黨軍用於第二次「圍剿」的20萬兵力只不過被消滅了3萬人,元氣未損,短時間內有重新發動進攻的力量。而且敵人若持速戰速決的戰略,亦不必擔心糧食不夠,大不了打輸了再退出蘇區。可紅一方面軍主力要是撤離蘇區中心地帶轉移到閩西北和閩贛邊,萬一敵人立即殺過來,紅軍回師不及,蘇區就有可能大部淪陷。因此,他建議紅軍主力不能分散,而是立即部署準備進行反「圍剿」作戰。

從後來發生的情況看,林彪的判斷不幸而言中。但是毛澤東當時過分看中蔣介石與兩廣軍閥間的矛盾,希望紅軍主力轉移到閩西北、閩贛邊這一著可以引起敵人的錯覺,增大蔣介石和兩廣軍閥開戰的可能性。紅一方面軍則乘機得到充分休整,爾後再收魚翁之利。與會多數人都贊同毛澤東、彭德懷的判斷,因而林彪的意見沒有被採納。會後,臨時總前委即行部署,除留紅3軍第9師和紅4軍第12師在蘇區以北的南豐、宜黃南側地區監視國民黨軍的動向外,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分別東移到閩西北及閩贛邊一帶,方面軍總部駐於建寧,迅速分散開展擴紅、籌糧、籌款等工作。

紅一方面軍主力剛走不久,71日,蔣介石就在南昌下達了「圍剿」命令,各路進擊部隊立即向蘇區大舉殺來。由於防守蘇區的紅軍兵力太少,且不能與敵軍硬拼,因此左右兩翼國民黨軍的推進速度很快,已深入蘇區腹地。特別是新參戰的中央軍嫡系陳誠第14師、羅卓英第11師等部,一馬當先長驅直入,連克黎川、廣昌、寧都等縣城,一路通行無阻。在從黎川向廣昌進逼時,陳誠、羅卓英等部已離東側紅一方面軍總部駐地建寧不遠。只不過當時國民黨軍的情報不靈,不知道紅軍總部的位置,才沒有轉兵進剿。相對而言,陳銘樞指揮的右翼集團軍比較穩健,按計劃從北側向蘇區的富田、東固、寧都一帶推進。何應欽指揮的左翼集團軍則猛得多,從東北向西南一路猛插,希望能在寧都地區抓住紅軍主力進行決戰。當撲空后,何應欽判斷紅軍主力已轉向寧都西北的龍岡、富田一帶,遂命令部隊轉向追擊,但又撲了一個空。雖然未能抓住紅軍主力,但國民黨軍乘蘇區空虛之機不斷深入,相繼推進蘇區縱深達70130公里,佔領了蘇區的幾乎全部縣城及大部分區域,形勢非常嚴重。

當毛澤東、朱德等人察覺到判斷失誤后,方面軍主力已經分散開擴紅、籌糧、籌款,群眾工作既開展未久,部隊又沒有得到充分休整,一時間是手忙腳亂。毛澤東、朱德再次召開臨時總前委會議進行研究,認為敵人已深入蘇區腹地,卻沒有向閩西北進攻的跡象。紅一方面軍主力如按原來設想在閩西北與敵決戰,勢必使贛西南蘇區全部淪入敵手,從而喪失了紅軍的主要生存基礎地區。目前只有回師蘇區打退敵人,以保衛幾年來千辛萬苦開闢的革命根據地。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定留在蘇區的紅軍及地方武裝等開展游擊戰,牽制和遲滯敵人的進攻,為主力部隊回師爭取時間;分散在閩西和閩西北地區的紅軍主力迅速收攏,以秘密的方式回師贛南,尋殲深入的國民黨軍。同時發動蘇區群眾進行廣泛的堅壁清野,不給敵人留下任何可資利用的東西。

從偵察到的情報得知,國民黨軍已推進到富田及廣昌以北一帶。紅一方面軍主力如取捷徑直接向西馳援蘇區,便可能與國民黨軍主力迎頭相遇,打成沒有準備的遭遇戰,定然不利。毛澤東、朱德等人遂決定全軍主力向蘇區南部迂迴繞行,從國民黨軍前頭遠方繞過去,於贛南的寧都、興國一帶準備戰場,尋殲突出一部的敵人。方面軍主力在緊急收攏后,從710日開始,各部冒著烈日酷暑從閩西和閩西北地區出發,秘密直趨贛南。雖然敵情嚴重,但經歷了兩次反「圍剿」作戰勝利的紅一方面軍指戰員們都對毛澤東、朱德充滿了信任,深信在他們的領導下一定會再次打破敵人的「圍剿」。紅軍官兵日夜穿行在山間小路之中,不顧飢餓疲勞,不顧中暑患病,懷著必勝的信念飛奔疾馳。至722日,紅一方面軍主力長途繞行約500公里,到達贛南于都縣以北的銀坑地區,與先後集中至此的紅3軍主力、紅35軍和由廣西千里轉戰而來的紅7軍會合。728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又轉移到興國西北的高興圩地區,一面休整一面進行戰鬥動員。至此,紅一方面軍主力完成了千里回師的任務。

由於紅一方面軍在第二次反「圍剿」作戰後未及充分休整,減員未得到充足補充,在閩西和閩西北因為匆忙擴紅又不多,等到回師贛南時全軍兵力只有3萬餘人,與敵人是110的巨大差距。此時紅一方面軍的參戰序列是:紅一軍團(總指揮朱德、政治委員毛澤東、代理參謀長郭化若、政治部主任周以栗)下轄紅3軍(軍長黃公略、政治委員蔡會文)、紅4軍(軍長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紅12軍(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譚震林);紅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政治委員滕代遠、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下轄紅1師、紅3師、紅4師、紅6師;紅7軍(軍長李明瑞、政治委員葛耀山)、紅35軍(軍長鄧毅剛、政治委員李井泉)、獨立第4師、獨立第5師。

經過對形勢進行分析判斷後,毛澤東、朱德認為敵人十多個師已逐漸靠攏,不宜與敵進行正面較量,只能尋其薄弱之處實施突擊。根據偵察得到的情報,高興圩以北的東固、富田一帶敵人兵力較弱,其中富田地區敵人只有3個團防守,比較好打。最後決定,集中方面軍主力從富田一帶突破,爾後由西向東橫掃敵主力後方的聯絡線,調敵主力回頭,再尋殲其突出孤立一部。據此,方面軍總部向各軍下達了作戰命令。

面對敵人重兵壓境的困難情勢,紅一方面軍全體將士別無選擇,只有為生存而浴血奮戰。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是,這一次大戰是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位征戰了半生的對手的第一次戰場對決。從後來的歷史看,也是兩個人間唯一的一次各任主帥的面對面決戰。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