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個時代最大的麻煩之一,和「吃」有關!| 專訪《何以為食》導演/良食大學創始人簡藝

拆掉人和食物之間那堵厚牆……


講真,我們時代的人跟食物的關係真的很有趣:

我們養活了有史以來最多的人類,這還不夠,我們又養活了數量好幾倍於人類的動物來吃;

沒有那個時代的人比我們吃得更多,但也沒哪個時代的人比我們更不相信放進嘴裡的東西;

沒有那個時代的人像我們一樣吃出那麼多花樣,同時吃出那麼多毛病;

沒有那個時代的人像我們一樣在減肥上花的錢,比用來救濟餓肚子的人的錢還多;

沒有任何別的時代有那麼多的菜譜、大廚、科學家、營養學家、電視節目成天在告訴人們怎麼吃,可是大家還是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吃對了」。

沒有哪個時代像我們一樣用70%的農業用地去養動物,同時浪費三分之一的食物,然後說讓我們用農藥、化肥、轉基因去解決人類的糧食短缺問題吧!(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沒有哪個時代像我們這樣如此稀缺淡水,然而我們一邊號召大家節約用水,擰緊水龍頭,一邊將寶貴的水餵給幾百億隻農場動物、灌溉它們的飼料作物!

這真是一個富有幽默感的時代!

……

簡藝在「首屆良食英雄峰會」小冊子的前言里這樣寫道。

簡藝在北京的家中,為了讓孩子能接觸到大自然和更好的幼兒教育,他和一家人搬到了京郊一個村子里,那裡有南山華德福學校和一群有同樣價值觀和理念的家長。圖片/素食星球

2017年8月中旬,簡藝和他的良食團隊在揚州舉辦了兩期良食英雄峰會(Good Food Hero Summit),這是一個食物行動者(Food Activist)的交流活動。他們給食物行動者做了這樣的定義:任何旨在改良食物體系而採取行動的人,行動包括但不限於創業、創作、教育、傳播、研究、投資等所有合法的行為。

第一期良食英雄峰會大合照,圖片/何以為食


每一位參會代表都要經過申請入選,帶著自己的項目前來,在峰會期間學習、分享、探討,從而使項目得到豐富、完善,甚至找到合作夥伴。參會代表來自於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最小的13歲,最大的60歲,有農場主、創業者、投資人、食療師、在校學生、NGO創辦人、出家人、環保行動者等等。他們共同的出發點是:分享食物背後的真相,探索什麼是對健康、環境以及其他生命更好的豐富多元的「良食」。

「造點」團隊帶領的工作坊,以食物體系的減法設計為主題,分為農場、消費者、物流、食品加工、銷售、高校等10個小組,通過設計思維的引導術引發頭腦風暴,聚焦問題,探索解決方案。圖片/何以為食

然而,在2009年以前,簡藝的工作和食物幾乎沒有什麼關係。

1998年,從美國聖母大學國際和平專業碩士畢業后,簡藝回到北京廣播學院讀完念了一半的國際新聞專業碩士。後來,他留在母校任教四年。

2005年,他與「紀錄片教父」吳文光結識,合作和農村有關的項目。「吳文光對我產生過重大影響,他讓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獨立的原創精神——原來人還可以以一種獨立的姿態生存在這個社會,發出一種獨立的聲音,去影響別人。」

2006年他首拍紀錄片《超級女生》,在國外很受歡迎,由此走上了獨立製片人的生涯;2007年,他的故事片處女作《冬筍》得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銅天極獎。在那之後,他先後做過劍橋大學客座研究員(2007)、亞洲文化協會紐約駐地藝術家(2008)、耶魯大學世界學者(2009)。

2007年,簡藝的故事處女作《冬筍》獲得蒙特利爾電影節銅天極獎。那時候簡藝還是一副藝術工作者的裝扮。「30歲之前特別喜歡打扮,什麼髮型都留過, 多長的頭髮,燙染,都試過」。

簡藝與「食物」這個議題結緣,要從2009年說起。

那一年,有朋友找到簡藝,請他拍攝一部有關肉食產業對環境影響的紀錄短片。起初,他對拍攝題材沒有太大興趣,「當時我自認為對這個題材沒有深入的思考和體會,所以拒絕了。」

但讀了對方發來的一些研究報告之後,他震驚了。「這麼重要的信息我怎麼會不知道!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很注重環保的人,但從未想過,『吃』這樣一個最基本的生存行為,會如此嚴重地影響到我們自身的生存。如果像我這樣自認為關心環境的人,都不了解這些信息的話,大眾當中肯定有更多朋友不會了解真相,那我覺得這個片子是非常值得去拍的。」

簡藝在TEDx北京大學演講《快樂的素食主義者》,講述他關於食物的頓悟時刻


這部名為《何以為食》的短片
講述的是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動物性食品消費的巨大轉變,以及集約化動物養殖對環境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工廠化養殖場」圈養的豬或家禽數以千計,它們產生的大量糞便污染了地下水和河流;全國性的飢荒曾奪去數千萬人的生命,但僅僅兩代人之後,已經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和五分之一的兒童肥胖或超重;在,由飲食導致的慢性疾病,已經成為了最大的致死因素。

片子在2009年就拍攝完成,卻直到5年之後,才第一次在放映。2014年夏天,簡藝帶著《何以為食》走了國內十幾個城市,他驚詫地發現,5年之後人對這個話題仍然沒什麼了解,「甚至許多的環保機構對於工業化養殖對環境的影響仍然不是很了解,就覺得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何以為食》預告片,時長1分42秒,騰迅視頻可搜索到完整影片

2017年2月底,簡藝發起了良食大學(goodfoodchina.net),希望打造將它打造成最專業可靠的中文食物教育知識庫,向大眾普及食物生產和消費的知識,讓大家了解事物背後的真實代價。

這個世界上每一樣東西、每一個商品它都是有代價的,你沒有付出金錢的代價,並不意味著你沒有付出別的代價——健康、環境、別的生命,你其實一直在付出代價,更昂貴的代價,這些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2017年4月,由全食療法營養師、蔬食大廚組成的4人團隊,歷時4個月,走訪了15個省份20餘個城市,舉辦了40場食物教育工作坊。每一站,他們都儘可能去當地的生態農場採風,到學校、餐廳、寺廟、企業、機構和社區與各色各樣的人群分享有關食物的故事,用震撼人心的演說、當地農戶的動人故事和超乎想象的蔬食烹飪演示連接了人與人、人與食物。


良食路演在台灣台中的Joy Hoja舉辦的一場植物性飲食派對


良食路演團隊的蔬食大廚做的美麗食物

簡藝這樣介紹做良食項目的初衷,他說:「現代食品工業在我們和食物之間築了一堵的厚厚的牆。讓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真相,使得我們的飲食方式很多時候並不能促進我們的健康、環境和社會的良善。從拍攝《何以為食》到開辦「何以為食」公眾號,到今天的良食「良食大學」和「良食路演」,我們希望一點點去拆掉那堵牆。」

良食團隊在台灣路演中拍到的一首詩,讀來十分感動

大多數人,沒有看到我們的食品是怎麼生產的。當我們有機會去看到,這堵牆背後的真相,看到我們的食品是怎麼生產出來的時候,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簡藝

今年3月份,素食星球團隊採訪了簡藝老師,聆聽他對於食物、環保和行動變革的思考和經驗分享。8月份,我們也去到揚州參加良食英雄峰會,有機會再次和簡藝老師交談。我們將兩次採訪一併呈現給大家,希望更多人能夠拆掉自己和食物真相之間那堵牆,也成為一名食物行動者。

簡藝 X 素食星球素食星球採訪簡藝老師片段(約4分鐘)

素食星球:您真正意義上開始做食物真相普及和教育相關的工作是什麼時候

簡藝:應該是14年底,09年拍了《何以為食》之後,我就沒有管這個事了,我覺得那些事情總會有人在做,這麼多年總會有人去了解,所以就沒有太去關注。誰知道14年,第一次去國內很多地方放映這個片子,就特別吃驚,當時包括綠色和平和一些別的環保機構,那時候都不了解(工業化養殖對環境的危害),那時候我就說,那個事還要繼續去做。

以前我總是怕被貼上標籤,是非常排斥的。我吃素就吃素,沒必要非去搞這個議題,當時是這麼想的。

但那時候我就覺得普通民眾不了解的話,還可以理解,有這麼多環保機構都不了解,就覺得確實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素食星球:在拍攝《何以為食》中有哪些具體的細節觸動到您的內心,讓您感受到特別的震驚?

簡藝:拍攝影片的過程中,有很多很多記憶深刻的經歷,其中記憶最深的一個經歷就是看到農場的阿姨在給豬打針,因為那麼多的動物住在一起,難免會生病。就像春天人們常說不要讓小孩去人多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人多的地方容易傳染疾病嘛。養殖場也是一樣,豬和人一樣,都是動物,那那麼多的豬擠在一塊,養殖場需要做一些預防性的措施,不管是豬還是養殖場的其他動物,一生都要打很多的葯。

那時候我看到滿地的針頭和桌上的針管,覺得太可怕了,不知道吃的是這樣一些東西。

如果看統計數據的話,這幾十年以來肉蛋奶的需求一直在急劇增長。那這麼大需求的快速增長,畜牧業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是特別的大,為了給大家提供這麼多的動物蛋白,我們不得不用最少的土地、最少的資源去養最多的動物,只能導致這種集約化養殖的後果。

素食星球:您選擇素食的這個過程和原因是什麼?

簡藝:2005年的時候,我偶然拍攝到一隻雞被屠宰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對我的心靈產生了很大的震動。那一次開始,我決定開始進行一年的素食,但因為缺乏更深的思考,半年後逐漸開始魚素,也並沒有堅持到多久。

2009年在拍攝《何以為食》之前幾個月,我受到一位聖母大學校友的影響,決定重新開始素食。這位朋友非常有趣,他行事非常mindful(有正念),非常注重環保,吃飯的時候甚至都不需要用餐巾紙,每個細節都很注意,不會遺漏任何殘渣,也保護環境減少浪費。我和太太覺得這種嚴謹並且充滿自製的行事方式很有感染力,所以我們決定從素食入手,嘗試這種更加mindful的生活方式。

拍《何以為食》之後,我真正開始吃素,但是沒有戒掉其它動物製品,包括蛋奶。真正純素食是在14年,因為親眼目睹了我太太從懷孕到生產,這個過程充滿了多少的風險。這個過程,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有很大身心上的改變。那時候讀到了關於奶牛的問題,了解了奶牛母親作為哺乳動物,也必須得經歷不斷受孕、生產的過程才能產奶,而產下的奶只是為了給人吃,小牛一口媽媽的奶都喝不到。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很難接受,也覺得牛奶這個食品很不吉祥。

簡藝老師和兒子寬寬。圖片 | 素食星球

我很多朋友都覺得不可以想象,我現在開始吃素了。我原來完全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人,說無肉不歡那都是謙虛,準確地說是瘋狂,吃肉非常瘋狂。

我是70年代中期出生,那時候小時候其實沒有太多機會吃肉。小時候我最喜歡吃的東西就是豬油拌飯,用豬油加醬油拌飯。我特別喜歡吃豬油,喜歡到一個什麼程度呢,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就是豬油氣溫低一點的話會凝固。如果有機會,那時候當然沒機會吃那麼多豬油的,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把凝固的豬油當冰淇淋吃。我特別喜歡這個,這個豬油在我嘴裡化的感覺,就這麼喜歡。

包括1997年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我是到處去找豬蹄子吃。美國人不吃這個東西,我就特別愛吃,所以滿大街去找豬蹄子吃,然後滿超市去找豬油,豬油其實也沒有那麼容易買到,就這麼一個狀態。我還記得就是,前段時間我整理電子郵件的時候,我是97年申請了雅虎郵箱,回頭看了我回國的時候,美國朋友給我發的一封信,那封信的結尾是說「簡藝,請你不要再吃那麼多肉了」。現在看看98年的這封信,我覺得特別好玩兒,那時候就是我朋友覺得我吃的肉太多了。


素食星球:孩子問過您,為什麼我們和別人吃的不同嗎?

簡藝:我們現在還沒有碰到過,因為他還小,不到三歲,所以還沒有碰到過和很多孩子在一起進餐的時候。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都希望給孩子選擇最好的東西。我們給他選擇最好的東西,就是我們認為是素食。我們不可能覺得肉食不好,還因為大家都在吃肉,而給他選擇肉食。

孩子他慢慢長大之後,他會慢慢去明白這些道理,在他不明白道理之前,作為父母,我們替他做了選擇,然後在他慢慢明白道理之後,我們會慢慢地告訴他,為什麼要吃素。我相信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會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但如果等他大了之後,他覺得他要選擇肉食,我們也會尊重他的選擇。我們不希望他是一個虛偽的素食者,或者說一個吃素的虛偽的人。我們希望他是在一個真誠的選擇之下,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希望他的價值觀和他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簡藝一家三口。圖片| 素食星球

素食星球:能介紹一下過去兩年您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嗎?

簡藝:從2015年到2016年底,主要做「何以為食」這個公眾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享受能夠和很多朋友有很好的互動,也學到很多東西。但是,也發現很多問題,一個是微信的傳播方式非常碎片化,第二個,是缺乏一些權威可靠的信息,經常會有一些錯誤的信息,有的自媒體會誇大其詞,有些常識的人看了,會覺得很難去相信這些。

綜合這些所有的因素,我們就想建立一個網路知識平台,提供比較系統、比較權威的關於食物的信息供大家去了解,也就是良食大學(Good Food Acacamy),提供比較嚴肅的知識,但是也看得懂,給普通的人,線上是做這個。線下的話,就是路演,去實際地了解需求,來完善我們的食物的課程。

2017年是雞年,簡藝的團隊製作了兩個關於雞的短片,分別是「雞與淡水」和「生老病死」,揭示養殖雞背後不為人們所知的代價。

素食星球:您還在拍紀錄片嗎?

簡藝:這幾年一直在醞釀兩個片子,一個是跟食物有關的,不是《舌尖上的》那種風格的電視專題片,而是關於食物議題的長的紀錄片。像美國《食品公司》那種關於食品體系的紀錄片,是完全沒有的。

另外一個就是關於動物的。兩個不同的議題,一個是食物,一個是動物。後來,動物的那個片子機緣更成熟一些,所以從去年開始就策劃這個《十二生肖》的片子,從人最熟悉的12個動物的角度,去看人和動物的關係。

我們也找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不會只是在說教,也不會只是在訴說動物的苦難。因為這種苦難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有的人呢,看了之後,受了很大的影響,但有的人就不願意看。像《地球公民》,很多人都不願意看,但同時也影響了很多很多人。所以,我們在世界上找到最好的資源,專家資源、創作團隊的資源,一起來做這麼一個事情,也很有幸請到Peter Singer(《動物解放》的作者)這樣的人來做我們的顧問,《地球公民》的導演對我們也是比較支持。

簡藝在普林斯頓大學採訪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圖片| 何以為食
素食星球
那《十二生肖》想要告訴觀眾的是什麼呢?

簡藝:特別巧的是,的十二生肖基本上覆蓋了人「使用」動物的所有領域,包括農場動物(豬)、中醫所用的動物(蛇)、表演動物(猴子)、實驗動物(兔子、老鼠)、還有野生動物(老虎)。龍的話,我們是把它選擇作為海洋動物,因為我們說東海龍王。我們找了一些非常特別的故事,比如說,講龍的故事,我們從一個尿布講起,從尿布講到工業化的捕撈對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會採訪到最頂尖的科學家和非常有影響力的宗教人士,所以,這個片子會有非常多宗教的、哲學的、社會的、政治的思考。

我希望更多的人在食物問題上能夠有獨立思考。

——簡藝

食星球:除了您提到的知識碎片化和缺乏專業權威性之外,您在做食物教育推廣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還有什麼?

簡藝:難題的話,想到的還是蠻多的,一個是在具有特色的環境里佔主流的價值觀。很長時間以來人受到的限制是比較多的。然後在最近三十多年裡,慢慢地解放了一些權利,比如相對自由去消費的權利。但是,因為這種權利和自由的發展,和其它權利自由的發展不成比例,一個結果呢,就是在公共生活當中,我們唯一能夠被認知和自我認知的身份呢,是一個作為消費者的身份,變成了「我消費故我在」,我們因為消費而存在。

我們在這個社會當中的存在,基本只是作為一個消費者存在, 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富有全部意義的社會成員,不是作為一個社會全面的參與者而存在,我們唯一能夠參與這個社會的身份,是作為消費者。

那作為消費者的話,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捍衛自己消費的自由。在這樣的一個背景裡面,探討少消費、少購物,大家很難聽進去。所以你會看到一旦說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很多人很反感。因為「消費」是他感知自己在社會中存在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這個都沒有了,那他還是什麼?他不知道。所以這個就非常非常難,真的很難。不光是,也有大的全球的消費主義的背景,但在,由於社會的各種限制,消費權利相對其它權利的不成比例就顯得更加的突出。

還有一個是公眾表達的自由和習慣,二者互為因果的,表達受限就會發展出來一些不好的表達習慣,因為缺少正常表達的機會和空間,那麼遇到事情呢,就會缺乏一個討論的習慣,所以,一旦一個議題和他固有的想法不同,他要麼就是不理你,要麼就是上來就罵,很難理性地去探討的。

素食星球:您寫過一篇文章叫《較真的素食者》,還說過素食者應該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得到更多的社會的尊重,您覺得怎麼樣才能讓素食者得到這種尊重和權益?

簡藝:從素食者本身來說的話,一定不能放棄爭取權利的機會,我坐高鐵的話都會給他們提意見,甚至寫信,留在留言本裡面,可能你不知道你的一些努力,或許就會起到一些作用。我也會跟他們說,你看從生意的角度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我覺得素食者應該把自己的要求,看作是一個非常正常的需求,抓住一些可以抓住的機會去要求。另外,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要知道這個人群在增多,無論是政府也好,市場也是,是沒有辦法去忽略這個人群的。如果忽略這個人群,只是對他們自己不利。政府的話,對他政策的實施就會有影響,那對市場來說也是一樣,這麼有購買力的人群。所以我覺得大家要有這樣一個信心。

然後同時,這個群體的人之間要保持很好的互動和溝通,大家可以集中力量。例如在美國,lobby(遊說)的對於政府的政策、市場的影響是很大的,那對於的素食者也是一樣的。

素食星球:您覺得在這場有關食物體系的變革中,可以從西方借鑒些什麼?

簡藝: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方面,我們肯定不能完全地移植過來,無論從傳統文化,到社會政治制度都和西方有很大的區別,單純的移植過來的話,肯定會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整個政治經濟形態其實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所以在一個現代化的語境裡面,也是有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比如說,西方的倡導裡面,會講究以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問題,會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另外,因為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他們會非常看重lobby(遊說)對政策的影響。現代媒體的使用也是很重要的,像紀錄片這些形式,國內的話目前來說還是比較缺乏。

不過,在美國,一些人在反對、在否認氣候變化,像川普這樣的人。但在的話,幾乎很難找到一個公眾人物說「我們不要環保,這是環保人士編出來的謊言。」文化里有很多好的東西,她不會把很多東西剝離開來看和對待。政府的影響力也很大,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最新版的《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大家減少吃肉,很多國人都都不知道,反而是從外國的網站上知道的,政府這麼提其實也挺好的,如果政府倡導這麼一個東西,也是創造了我們工作中的一個機會。

素食星球:有很多素食者都很有推廣素食的熱情,在您看來,比較有效的推廣素食的方式是什麼?

簡藝: 我個人覺得目前來說有兩點,第一個就是身體力行,是每個素食者自己要做好,如果你想去影響到身邊的人,那就要選擇一種比較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不然別人一看你自己生活非常不健康,對很多東西不了解,對環境問題也不了解,對身邊的人肯定不會是一個很好的影響。

第二,我覺得沒有一個所謂的最好的倡導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從你個人出發,每個人做好自己。在自己的專業裡面,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個最好的方法的話,豈不是我們都應該去做這個最好的方法?那問題是,我們能都去做這個最好的方法嗎?肯定是不能的,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每個人專長不一樣,我能去做紀錄片,可能別人就做不了。所以我覺得沒有最好的辦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你的專業出發,在你的領域裡面去推動,這就是最好的。


良食路演在北京的第二站,來到素食星球的糙米空間。圖片 | 素食星球

素食星球:最後,再聊聊剛剛結束的良食路演和良食峰會。4個月的良食路演,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簡藝:最大的收穫就是,需求很大,幾乎每場活動都是馬上就報滿了。我們做路演的很大目的是想了解大家的真實需求。 這種食物的教育,大家是渴望的。

這種食物的教育是從兩個方面去講的,一個是從負面去講食物背後的代價、真相,另一個是從正面去講,如果你換一個角度去看食物,其實它有非常豐富的可能性。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都對這些問題有所了解,但在內陸城市的話,可能大家就沒有那麼多機會。哪怕在台灣,我們也發現,素食是很多,但純素不多。台灣人均肉蛋奶消費甚至比大陸要高,雖然台灣超過10%的人口是素食者,但人均肉類消費還是比大陸高。這個很出乎意料。


在台灣台中的包心菜實驗廚房的路演活動,是良食團隊印象最深刻的一場。圖片 | 何以為食

素食星球:那為什麼會想要做良食峰會?

簡藝:最早是因為做良食大學這件事,它是線上的。然後我們總說食物是連接人和人,那就不能總停留在虛擬的空間,就想設計些線下的活動,一個就是良食路演。另一個最早其實沒有想做峰會,那時候想做一個路演後續的活動,把參加了路演的人邀請來,做個培訓,可以提高大家的知識技能。但後來想如果只是我們單方面給到這些,可能效果不會很好。大家需要有自己的投入在裡面,不能什麼都是現成的給到。所以就想,為什麼不幹脆公開招募?所有的人包括路演夥伴都可以申請。

另外,峰會還有個目的是一些有項目的人來,希望能夠幫到他。另外,一幫想做事情的人,可以在一起碰撞。第三個是,過去我們都在自己的圈子裡,素食者在素食的圈子裡,搞農業的在農業的圈子裡,希望大家能夠一起,走出圈子的限制,看到更多可能性。大家都在從不同的角度推動同樣一件事,都很需要。

紐約環境問題專家Mia MacDonald在良食峰會現場分享全球工業化養殖的現狀和危機,攝影/楊素榕

紐約大學動物倫理學和環境倫理學的教授Jeff Sebo在良食峰會進行Skype演講,攝影/楊素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數字媒體專家Farhaan Ladhani與良食峰會現場連線

素食星球:您認為良食峰會的價值主要在哪裡,會帶來些什麼?

簡藝:我們做的所有事情其實只是探索的一部分,都不是最終答案。

我們首先探索的是,什麼是良食?肯定不能說素食就是良食,其實很多素食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也是有問題的。那良食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肯定不能只是來自一個小的圈子裡的自說自話。比如我自己是純素者(不吃奶製品),但是也有朋友講到,在西藏,氂牛和人是共生的關係,這種牛奶又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希望把大家聚在一起,嘗試著一起去探索良食的含義是什麼。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我們能為這個世界,為這個行業做些什麼。什麼是這個行業當下最需要的。那我們所看到的就是說,我們需要很多做原創性研究的人。

年輕的高校素盟發起人清華大學大三學生柳濟琛在峰會上展示項目。圖片/何以為食第三就是說,我們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代無法從老年人那裡獲取「吃」的智慧的人。不是老人變「傻」了,而是現在的食物生產體系太複雜了,完全超出了自然的規律,需要專門的農業知識甚至化學知識才能破解其「奧秘」。老人很難知道現在吃的東西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說老人不知道該怎麼吃。現在的我們無法單純靠歲月經驗的積累,而在代際之間傳遞「吃」的智慧。我們現在這批良食英雄可能會是這個社會第一批能夠將「吃」的智慧傳遞到下一代的人,所以非常寶貴。

現在食物的問題,所有的人都意識到了,但大部分人都只是說一句「人心壞了」,如果是宗教人士,你看到人心壞了,會去改變人心。但大部分人,一句「人心壞了」,往往只是掩蓋自己的懶惰,說完這句話,自己什麼都不會去做,什麼都不試圖去改變。

所以我們希望來良食峰會的良食英雄們,都是那些不滿足於僅僅感嘆「人心壞了」的人。當你不滿足於僅僅感嘆說人心壞了的時候,其實你就走出了行動的第一步,因為你的下一個問題就開始去問為什麼。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合作郵箱 [email protected]

素食星球官網 xingqiu.me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