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日本百年動畫簡史

文/三文娛()

訪問三文娛網站查看產業必讀文章

2017年,日本動畫產業迎來100周年,他們將1917年《芋川椋三玄関番の巻》等三部動畫電影視為日本動畫的開端。

日本動畫走過的百年曆程,從最初被歐美動畫電影暢銷所刺激,到開始國產,到探索日本特色的創作與商業化模式,再到日式動漫風靡全球,非常值得動畫人深思。

三文娛基於日本特攝與動畫研究專家氷川龍介所作《Anime100年史》展開,三文娛此前發布過上篇,講述日本動畫在20世紀的發展。本文再加上下篇,介紹日本動畫在新世紀的歷程;看過上篇的可以直接看文章後半部分。

如無特殊說明,文中「Anime」一詞指的是日本動畫。

3位創始者開啟日本Anime時代

日本最早的動畫電影,是在外國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1914年,一部短篇動畫電影從英國傳入日本,從此,各個國家的動畫作品也開始被陸續引進日本。

《凸坊新畫帳》影片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它的暢銷喚起了日本民眾對動畫的認同,也使他們萌生了一種民族意識,開始想要創作自己的動畫作品,另外還讓一些商人感受到了動畫強大的吸金潛力。《凸坊新畫帳》為日本國產動畫誕生提供了契機。

不過,苦於當時的技術限制和信息缺乏,很多人摩拳擦掌卻無從下手,於是只好通過自己摸索,發明出了一些獨特技法,做了許多頗有挑戰性的實驗。然而結果卻總是差強人意。

直到1917年,三位日本動畫製作者相繼推出第一批日本國產動畫電影。

《塙凹內名刀之巻》1917

這三部電影,分別是1917年1月份上映的《芋川椋三玄関番の巻》、5月份的《猿蟹合戦》以及6月份的《塙凹內名刀之巻》,三部影片均為默片,只有畫面音樂和字幕,分別由下川凹天、北山清太郎和幸內純一製作完成。

他們的創作時期接近,但彼此作法各不相同,影響後人深遠,被稱為日本Anime的始祖。

遺憾的是,日本早期的電影留存至今的少之又少,直到2008年一隻《塙凹內名刀之巻》的模型玩具被發現,我們才能窺測到這部作品的大致模樣。當時的日本連電影產業都還沒有發展起來,更別提動畫了,看過動畫的人更不在多數。在當時,動畫就像現在的虛擬現實那樣不可思議。

有聲電影時代的發展

動畫製作不僅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是一項耗費巨大成本的藝術工程。創作者和廠家要堅持下去需要勇氣。另外,近代動畫製作中常用的賽璐璐技術也是一筆很大的預算,於是當時普遍採用影繪的手法來降低成本,從而形成了早期日本動畫的獨特風格。

《汽船威利號》劇照

1925年左右,日本文部省出台以教育為目的的視聽作品扶持政策。

1929年美國迪士尼的《汽船威利號》登陸日本,這部電影採用的有聲電影技法一度讓日本民眾大開眼界,「會唱歌跳舞」的米老鼠在日本風靡一時。之後日本國內便開始仿效這種技法,生產以教育和宣傳為目的的動畫製品。

不久二戰爆發。日本政府撥下大筆預算為軍國主義做宣傳,國內開始出現大量軍事題材的動畫作品。

日本第一部原創長篇動畫電影《桃太郎・海の神兵》便誕生於這個背景下。

該電影由瀬尾光世監督,松竹動畫研究所出品,於戰爭末期1945年4月上映。雖說以誇耀和宣傳軍國主義為目的,然而其娛樂性和完成度在當時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戰鬥機的起飛著陸、跳傘部隊的作戰以及槍械操作動作等,都被刻畫的栩栩如生,再加上音樂的渲染和細膩的人物日常生活描寫,可以說是奠定了日本動畫的基本方向和特點。

《蜘蛛與鬱金香》劇照

其中,《桃太郎・海の神兵》的影繪部分由瀬尾光世的老師政岡憲三參與制作。他出品的1942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蜘蛛與鬱金香》,同樣也是一部為後世口耳相傳的出色作品。這兩部作品算作二戰時期日本國產動畫的代表作。

戰後混亂期過後的高速發展期

1945年8月15日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在美國的佔領下開始戰後重建。

許多戰前美國動畫電影大量湧入,對日本動畫產生了巨大衝擊。黑白電影為主流的時代逝去,日本動畫開啟以迪士尼作品為中心的彩色時代,日本民眾開始認為「Anime就應該是彩色夢幻的」。狂熱的人群中就有包括一代漫畫大神手塚治虫在內的後來的眾多人氣漫畫家。

日本第一部長篇全彩動畫電影《白蛇傳》

二戰過後,日本動畫工作室逐步企業化,動畫一方面繼續作為教育和宣傳的工具,另一方面由於戰後特殊時期日本民眾對精神食糧如饑似渴的追求,動畫市場需求也隨之加大。

到了1950年代末,日本動畫迎來歷史轉折點:大川博成立東映動畫,目指「東方迪士尼」開始生產日本長篇動畫電影作品,終於在1958年製作出日本國產第一部長篇全彩動畫電影《白蛇傳》,並計劃此後每年都推出一部面向兒童的長篇動畫電影。至此,日本動畫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另一個重要因素,戰後日本爆發生育高峰,1946年到1952年間出生的兩百多萬團塊世代也長成為國小生,這一切都為面向兒童的漫畫和動畫作品提供了更大市場。

隨後1959年講談社《週刊少年マガジン》和國小館的《週刊少年サンデー》同時創刊,以雜誌為陣地的漫畫產業開始崛起。受到戰後引入的動畫作品影響,很多創作者也參與其中。加之同年電視開始在日本普及,將日本Anime的發展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日本TV動畫時代開啟

1953年2月1日,日本第一個電視頻道NHK綜合頻道開播。很快全國範圍內民營電視台陸續成立,電視節目的種類迅速豐富起來。

尤其是1958年2月開播的真人特攝連續劇《月光假面》,是日本「兒童向電視劇」的元祖。之後商業電視劇爆髮式量產,從美國引進的動畫作品也開始在電視頻道播放。

《鐵臂阿童木》劇照,1963

1963年1月1日每集30分鐘時長的本格TV動畫《鐵臂阿童木》開播,成為又一劃時代標誌。動畫前後放送4年,由手塚治虫成立的「蟲production」(下文簡稱蟲pro)動畫工作室領頭監製。為了能以較低預算保證動畫每周播放的頻率,製作方面也費了相當的工夫。
例如將每秒幀數從原本12幀減至8幀,簡化動畫人物口型動作,採用攝影技術表現招牌pose,用火花形狀的記號表達人物的驚奇心理等,這一簡化作戰十分行之有效,后被日本業界稱作「BANK SYSTEM」。基於此,手塚治虫將「Animation」簡化為「Anime」,從此Anime一詞特指日本製造的動畫作品。

所有的新鮮事物在被大眾普遍接受之前都會經歷一波考量和質疑。日本的TV動畫也不例外,當時就曾被日媒酷評為「電子紙芝居」。然而《阿童木》卻是一部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背景的近未來題材動畫片,與當時以搞笑為主的外國動畫作品比起來,內容前衛且積極向上,被作為「新時代的物語」,帶領著TV動畫登上了歷史舞台。

《阿童木》播放期間,收視率高達40%,其相關的衍生商品也開始出現並賺取授權費。見證了阿童木強大的宣傳力,許多兒童食品、藥品廠家也借來阿童木為自家產品代言。另外阿童木開創的動畫簡單製法,TCJ動畫中心(今Eiken)、龍之子工作室、漫畫家鷺巣富雄也紛紛效仿,日本TV動畫作品步入量產時代。

日本「電視漫畫」系列誕生

當時日本正值創新時代。以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契機,彩色電視開始普及,1965年蟲pro製作《森林大帝》,日本國產首部彩色TV動畫作品誕生。此時電影熱已逐漸被電視取代。繼阿童木之後,少年SF系列、少女漫題材、戰記系列、日常搞笑類、時代劇等等,各種類型題材的日本動畫開始出現,整個日本TV動畫市場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後來1966年,日本特攝大師圓谷英二初創特攝電視劇「奧特曼」系列,引爆日本電視界並獲得了大人氣,包括後來從英國引進的特攝人偶劇《Thunderbirds》,這類特攝人偶劇在當時與TV動畫一道並稱為「電視漫畫」系列,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借鑒。事實上,這段時期的特攝節目也成為後來「Robot Anime」(後文將詳述)激增的原點。

《巨人之星》劇照,1968

逐漸地,日本動畫作品不再僅僅滿足兒童口味,而開始進軍更高年齡層市場。其中1968年講談社出品的《巨人之星》,以棒球運動為題材,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從此運動系動畫也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掀起一股「運動熱潮」,也就是業內常說的スポ根。
動畫以大河劇的形式描寫了主人公星飛雄馬從國小到晉級甲子園長達數年的棒球生涯,中間不斷融入新技術和表現手法,將比賽的緊張感和人物的激烈鬥志渲染的淋漓盡致,從劇情、心理、人物刻畫手法到畫面表現技術,為日本動畫開闢了先河。

Robot Anime時代到來

步入1970年代的日本已經過了高速發展期的高峰階段,戰後復興時期繼承的價值觀也開始在新時代人群中發生巨大變化:過度的企業活動引起環境問題,利益優先的管理模式對人性的擠壓,社會開始關注由「運動熱潮」和科學主義中派生出來的人類主義話題,這類主題也成為大眾娛樂的主流。
到了1971年,反映世代更替的特攝節目再次主導電視市場。

不同於奧特曼,與真人等身大的英雄角色在《假面騎士》中出現,一是降低了製作成本,另外頗有一種變身的意味,燃起了無數日本國民的中二之魂,於是類似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掀起了一波「變身熱」。

直到1972年,永井豪原作《魔神Z》登場,奪取了特攝節目的光環,迎來日本Robot Anime的全盛期。

《魔神Z》作為開創現今日本動畫史上搭乘式巨大機器人類型作品的始祖,創作了第一台嚴格意義上的「超級機器人」,對於後來所繁衍出的各式各樣變化題材分流作品的影響極其深遠。

《魔神Z》,1972年

坐進巨型機器人的頭部駕駛艙,主人公就能操縱一台機甲巨人。熟悉高達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魔神Z》將奧特曼打怪獸的場景動畫化,再結合運動系動畫中的對決畫面表現手法,讓日本觀眾為之傾心,可以說是「電視漫畫」的集大成之作。
除此之外,《魔神Z》還造就了諸多玩具商品的銷售奇迹,特別是劇中的虛構金屬「超合金」玩具,在當時獲得大賣。

「超合金」一詞,還被用來特指一系列日系機器人動漫相關的科幻作品玩具周邊品牌,至今仍有各系列不斷發售,且深受高齡層玩家喜愛。

《魔神Z》的大熱促成了後來玩具廠商和機器人動畫聯動的產業模式。同時,Robot Anime元素也是漫畫小說中所不曾有的,Anime的原創產物,至此以後日本動畫越來越受到社會認可和重視。

《宇宙戰艦大和號》催生日本動畫衍生產業鏈

在全球石油危機之後的1974年,正值日本動畫飛速發展時期。

當年4月,科學幻想類(SF)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下稱《大和號》)開始在電視播送了。

動畫講述了公元2199年,地球因遭到神秘行星加米拉斯的攻擊而瀕臨滅亡的危機,正當人類陷入絕望之際,遠在14萬8千光年外的伊斯坎達爾星為地球帶來了希望,配備了「波動引擎」的大和號緩緩啟動,展開一場長達14萬8千光年的浩瀚旅途的故事。

該部動畫由西岐義展製作,在當時作為獨立的系列誕生。

《宇宙戰艦大和號》劇照,1974

此時距離《鐵臂阿童木》開播已10年,在阿童木的陪伴下度過童年的孩子都已成長為中學生、高中生,他們都是狂熱的科幻迷。

然而那時還有一部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因繼承了東映長篇動畫電影一絲不苟的畫面製法,以及對角色細膩的心理描寫,再加上由高畑勛和宮崎駿聯手打造,整部作品透露出一股穩重的氣質,使得《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獲得了巨大成功。相形之下《大和號》收視率一度跌落。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然而科幻迷們並沒有放棄,他們呼朋引伴組織社團並開展活動為《大和號》應援,創辦社刊,登載相關數據和資料、撰寫大量評論或隨筆,積極交流意見和看法,並創作同人作品。這些社刊也就是後來動畫雜誌的原型。隨後1977年不負眾望,劇場版《宇宙戰艦大和號》終於公映。

首映當天各地劇場被圍的水泄不通,當時甚至有日媒評論道「Anime鼎盛時代已經到來」,這一次也讓公眾意識到Anime原來有著那麼多狂熱的青少年冬粉。隨後,專業的動畫雜誌和書籍、高度還原的塑料模型玩具、廣播劇CD和原聲大碟等,一系列動畫相關的衍生品都在《大和號》爆火之後被催生起來,逐步形成今天的動畫衍生產業鏈。

動畫創作者浮出水面,《機動戰士高達》登場

《大和號》掀起Anime熱潮之前的3年間,可以說都是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群的Robot Anime時代。繼《魔神Z》模型玩具大賣,從此玩具商成了動畫組的贊助方,原創TV動畫作品層出不窮。

1978年,以《宇宙戰艦大和號:愛的戰士》為契機,德間書店將旗下兒童刊物《テレビランド》中的動漫部分剝離出來,單獨創立動漫雜誌——《月刊Animage》,大眾視線也從那時起開始轉移到動畫的幕後製作者身上來。

《機動戰士高達》,1979

雜誌向動畫製作現場取材,採訪動畫創作者,他們的名字和特徵逐漸為公眾所熟知。同時,製作者們也感受到了大眾對動畫的熱情,並開始向高年齡層的受眾群體挑戰。

1978年美國電影《星球大戰》在日本公映,宇宙科幻電影熱隨之而來,動畫界也追隨這股浪潮大量湧現類似題材。

直到1979年一代神作《機動戰士高達》誕生,達到Robot Anime類型的巔峰,總監督兼原作富野由悠季在該部動畫中呈現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全新視聽體驗,可以說是震驚了當時的日本全國觀眾,標誌著日本動畫新時代到來。

其中,動畫人設安彥良和首次打破動畫主人公熱血漢的傳統設定,刻畫了一個痴迷電腦技術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主角——阿姆羅·雷。除此之外其他的角色設定也很豐滿,心理活動刻畫細緻入微。而高達的世界觀,建立在一個量產機器人兵器的時代,以宇宙移民和殖民地之間的獨立戰爭為背景,這在當時也是十分新穎超前的。

動畫創作新星湧現,OVA初試牛刀

雖然高達的特集雜誌在當時被銷售一空,其原聲大碟也人氣暴漲,然而高達的玩具周邊似乎銷量欠佳,以致於使其在電視上的播放時限縮短了不少。

不過類似《大和號》的發展,在冬粉的支持下,1981年後高達再編劇場版動畫電影三部曲陸續上映,一舉獲得成功。同時期發售的模型玩具也獲得大人氣。從此各種各樣仿效高達的機甲題材原創動畫在日本動畫市場中爭相湧現。

與高達TV動畫在1979年同時播映的還有,りんたろう監製的劇場版《銀河鐵道999》、出崎統的劇場版《網球甜心》、以及宮崎駿的《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等,許多在動畫史上有名的動畫電影作品百花齊放。日本動畫進入了第一次成熟期。

而隨著家用錄像機在日本普及,除了動畫劇情和人設,觀眾們也逐漸開始追求製作質量。將錯過的電視節目錄下來一遍遍回看,這是日本80年代的流行做法。人們的鑒賞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庵野秀明,代表作《新世紀福音戰士》、《不思議之海的娜迪婭》等

於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鴻溝逐漸縮小。受到早期動畫作品熏陶的新一代年輕創作者,在日本動畫業界湧現,並嘗試獨立製作自己的原創動畫作品。

1981年第三屆日本SF大會「DAICON3」上,庵野秀明作為獨立動畫製作人接受石黑升和板野一郎的邀請,在後來參與了1982年《超時空要塞》的製作。與庵野秀明同期的一批新秀還有著名人設設計美樹本晴彥、劇本策劃河森正治等人,他們將年輕人的新時代價值觀注入到了一部部新作品中。機器人和偶像元素並存的「機械美少女」就出自他們的手筆。

80年代初,動畫界許多陳舊的常識和傳統逐漸被打破和刷新。寫實主義為基礎的精細化就是其中的代表。相比於美國動畫中使用電腦特效技術來表現戰鬥場面,日本則是由動畫師一幀幀手繪出來。不久這種先進的表現手法也開始作用於美國電影中。

《宇宙戰爭》,1983

然而超越既存手法的方法論也有不符合生產性的時候,也就是過於理想化了。

於是一種新生的媒體形式出現了,有效地平衡了這種方法與生產之間的矛盾。

1983年末期,在家用錄像機普及的背景下,第一部OVA(original video anime)誕生,由鳥海永行和押井守共同監製的4集動畫《宇宙戰爭》,萬代作為當時的玩具銷售方。到此為止,以玩具售賣為基礎的原創TV動畫,帶著這種配套的商業模式進入到下一階段的發展進程中。

動畫實現商品化,品質和創作者成為賣點

1984年押井守監製的《福星小子》、宮崎駿的《風之谷》,以及河森正治和石黑升共同監督的《超時空要塞》等一系列新時代動畫電影陸續上映。和板野一郎、庵野秀明為首的,以夢與現實、地球生態破壞等宏大主題展開的大量TV動畫作品一道,開啟了動畫商品化進程。品質和創作者成為這些動畫作品的賣點。

原創TV動畫不再是主流,由於周刊少年漫畫的崛起,各類漫改作品成為日本觀眾的新寵。《筋肉人》、《足球小將》、《北斗神拳》、《棒球英豪》、《龍珠》和《聖鬥士星矢》等人氣漫畫的TV改編動畫挑起大梁,其中的一些還被輸出海外,在國際上取得了初步成功。

1986年一款幻想RPG遊戲、發售,標誌著家用遊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式開始與動漫競爭受眾群。於是同年末有很多動漫雜誌不得不面臨停刊的困境。

這意味著《宇宙戰艦大和號》為開端的日本原創動畫必須開始轉型。

此時,無論是原創動畫電影還是新興的OVA都被抱以極高的期待。再加上與海外的合作增多,80年代的日本動畫界開始為新一代的動畫創作者提供新的機會,動畫產業進入大換血。

次世代來臨,TV動畫回歸兒童向

1987年GAINAX 公司公開其第一部原創動畫電影《王立宇宙軍:歐尼亞米斯之翼》。製作團隊核心人員由日本SF大會中的新秀構成,並且聚集了有OVA創作經驗的萬代的製作人員。電影構造了一個架空的太空異世界,以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奮鬥故事展開。此作為日本動畫打開新世界大門提供了靈感和準備。

到了第二年1988年,以《魔神Z》為開端的操縱式機甲動漫逐漸被電視市場淘汰,《聖鬥士星矢》一類的守護者題材開始流行。OVA則全面接盤Robot Anime,開始發售《機動警察》系列。該系列全6話,開創了現在主流的「深夜動畫」的短篇形式。

《魔神英雄傳》劇照,1988

時間流轉至90年代,第一代TV動畫創作者的多數都成了而立之年的「老油條」,無論是工作姿態還是作品表現、商業操作等,都已經十分純熟。

另一方面,初代TV動畫的觀眾也到了組建家庭的年齡,由於他們從小就受到動漫和遊戲的熏陶,對這類動畫文化基本沒有偏見,於是為次世代奠定了相當好的二次元文化氛圍,從小接觸動畫成為可能。

1989年前後,隨著次世代的出生,日本動畫業界又開始呼籲「回歸兒童向」。《仙魔大戰》(1987)、《魔神英雄傳》(1988)、《勇者凱撒》(1990)等大量面向低齡兒童的TV動畫應運而生。

萌系文化誕生,日本動畫走向寫實主義

1992年終於,日本國民級人氣動畫《美少女戰士》橫空出世。

該部動畫將觀眾喜聞樂見的「馬猴燒酒」(魔法少女)和「團隊對抗」完美組合,再加上特攝節目中的變身要素錦上添花,成為一部全年齡向的作品。極富個性的角色在當時吸引了一大批迷妹迷弟。90年代日本步入網路通信時代初期,「萌」一詞也誕生於此時,並很快擴散開來。

《AKIRA》(1988)

另一方面,動畫電影和OVA中「高品質」一詞也開始廣泛使用,與大眾向相對的核心化和集中化被推崇。其中的源頭之一是電影《AKIRA》(1988),其原作大友克洋,是一位在漫畫界掀起大變革的漫畫家。其漫畫作品以精細的畫面和巧妙的劇情鋪陳,在業界受到好評。

大友克洋,代表作《蒸汽男孩》《AKIRA》《蟲師》等

大友克洋擔任《AKIRA》監督並將寫實主義帶入日本動畫中。刻畫人體時添加內部骨骼和肌肉細節,以及畫面攝製中遠景與近景的切換,從背景到道具,無不體現大友克洋「真實性」這一特色。之後森本晃司、井上俊之、沖浦啓之這些後起之秀也紛紛加入新動畫行列。這也是日本動畫以「真實和高品質」在世界著稱的開端。

進入成熟期並邁向國際化

押井守監督的劇場版《機動警察 the Movie》(1989)同樣也是有寫實傾向的代表作之一。在人們過度依賴電腦、泡沫經濟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環境下,這種寫實類作品激烈衝擊著日本現實社會。發展至此,日本動畫可以說在內容和表現上已經達成了平衡,進入成熟階段。

《攻殼機動隊》,1995

1995年押井守監製的電影《攻殼機動隊》將高品質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作品以近未來社會為背景,描述了一個通訊終端植入人體,人類通過計算機和網路互動的時代。第二年其音像製品銷往美國,並在美國《公告牌》雜誌中獲銷售第一。這也標誌著日本動畫正式走向國際化。同時期,隨著《精靈寶可夢》遊戲和劇場版動畫相繼登場並在世界範圍內人氣大增,Anime一詞也開始流通國際。

而國內《新福音戰士》、《幽靈公主》分別於1995年和1997年上映,人們對Anime的認知度進一步提升。從此日本Anime的冬粉向全世界範圍擴散,並發展成現今這樣一個現象級文化產業。

數字化革新,實體光碟面世

20世紀末,隨著日本動畫的觀眾年齡層擴大以及國際化完成,動畫地位開始發生較大變化。1997年日本文化廳舉辦第一屆媒體藝術節,《幽靈公主》和《新世紀福音戰士》獲獎。這意味著日本動畫已得到全國範圍的認可,模擬信號時代達到成熟時期的巔峰。

「觀眾年齡層的一般化」、「表現力和內容的高度化」、「對文化藝術的接受程度」以及「向海外市場的擴張」,當時的日本社會悄然發生著變化,再加上個人電腦、手機以及網路的普及,人們的生活產生激變,相應地,Anime也受到數字化的影響並逐步表現出來。

《青之6號》劇照

從TV動畫《墓場鬼太郎》(1997年4月)第64話實現數字化開始,OVA則有《青之6號》(1998年)也實現了數字化。值得一提的是,該動畫中的角色全部由手繪(2D)製作完成,而機甲戰鬥則採用3DCG技術,首次開創了「混合式」的表現手法。而畫圖工具、底片、攝影工作台等這些偏向人工的模擬技術,則逐漸被電腦所取代。隨著環境構築變得更加容易,遊戲界的資源也開始注入,各方面條件完備的製作公司實現獨立再編,日本動畫開啟了又一個量產時代。

將動畫作品數字化之後壓制到容量較大的DVD光碟中,成為當時的普遍做法。這意味著,動畫製品的實體化已經完成,觀眾「購買動畫作品」的需求被喚醒。以《EVA》重播為契機,製作委員會聯合TV深夜節目推出了「深夜檔動畫」並在節目中開始播放動畫DVD產品的相關商業廣告。同時還銷往海外,並作為「高科技產品」被廣為認可。

21世紀開元的Anime發展

步入21世紀,意想不到的事情接連在業界發生。2001年上映的宮崎駿監製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票房突破308億日元且至今仍然位居榜首,並在第二年斬獲奧斯卡長篇動畫獎。另外,繼1999年好萊塢電影《黑客帝國》在日本大熱之後,美方與日本動畫師合作創作短篇集錦《黑客帝國動畫版》,達成了兩國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千年女優》劇照

此時,裹挾著濃郁創作者個性的動畫作品陸續登場,Anime的可能性得到延展。比如今敏出品的《千年女優》(2002年)、《紅辣椒》(2006年)以及類似《AKIRA》這樣精密又寫實的動畫電影不斷湧現,並且受到國際上的讚譽。而新一代的動畫創作者更是拉近了與年輕觀眾群的距離。譬如細田守的《穿越時空的少女》(2006年)起先在日本小規模公映,隨後由於網路上的絕佳口碑吸引了大批觀眾,直到今日還被津津樂道,是廣大年輕觀眾心中不可取代的經典作品。

《涼宮春日的憂鬱》劇照

同年,TV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獲得成功,網路載體同樣功不可沒,彼時的日本動畫網站和博客為該作品積攢了大量口碑和人氣。另外,同是京阿尼出品的另一作《幸運星》(2007年)中,因將埼玉縣的鷲宮神社周邊場景在動畫中完美重現,從而在日本掀起了一場「聖地巡禮」熱潮。

其中,磯光雄出品的《電腦線圈》(2007年),描述了在網路和數字設備環境下出生的青少年生活。動畫中出現的事物頗有前瞻性。比如其中的「電腦眼鏡」類似現今的AR技術,而動畫中所描述的將現實場景與虛擬地圖重疊則與《Pokemon GO》的實時定位追蹤系統不謀而合。3DCG技術和2D手繪結合的「混合式」技術也在發展進程中。而《超時空要塞F》(2008年)在可變戰機中的變形和戰鬥畫面中也融入該技術;偶像歌手的演唱會上廣泛運用的CG自由立體攝像機,成為虛擬偶像LIVE舞台的原點所在。

至此,地面放送形式從2011年起完成全面數字化,動畫實體商品也開始販售承載高清畫質的藍光光碟。然而從目前來看,網路已在全世界普及,以光碟為首的動畫實體商品正在Anime產業鏈中迅速萎縮。

3DCG技術改變Anime世界

20世紀末到現在10年間最大的變化,可能就在於3DCG技術在日本動畫中應用比率的增大。保留輪廓線平塗的2D技法——賽璐璐技法、3DCG技術以及手繪作畫的多項技術融合也在推進中。CG動畫的作品逐步增加,比如SF風動畫《希德尼亞的騎士》(2014年)、兒童文學改編的《山賊的女兒羅妮婭》(2014年)等,覆蓋了各種類型的動畫。與迪士尼和皮克斯所運用的無輪廓線「照片級寫實渲染技術」相比,可能更加符合動畫的表達方式。

同時,手繪作畫也在吸收數字化的特性不斷發展。典型的例子如,善用畫內文字帶來視覺衝擊的新房昭之監製的《化物語》(2009年)、採用如工筆般細膩水彩般寫意畫風的高畑勛的《輝夜姬的物語》(2013年),都為日本動畫的摸索和進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去年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在全球獲得成功並成為又一現象級作品,日本特攝與動畫研究專家氷川龍介認為,這將成為日本動畫史上的重要轉折點,預示著日本Anime還將上演一幕幕大戲。「日本動畫發展至今,跨越百年,我相信今後也會不斷創新發展,一路長青下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