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個「彎道超車」的領跑者

尋訪頂尖醫療團隊 ——

本期人物: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 肝膽外二科 劉榮

接力賽,勝敗只在毫釐間,最難就是接棒后實現反超。

如果,一位接力跑者,不但實現了反超,還將競爭者甩下一大段距離,那是怎樣激動人心的霸氣?

霸氣之外,是超越常人的勇氣、力量和堅韌。

有史以來完成千例第一人、單月手術量打破世界紀錄、2016年全年手術量世界第一……

這些肝膽胰機器人手術紀錄,全部屬於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肝膽外二科主任劉榮。

劉榮說:「我最差,也能做個醫生;最好,也就是個醫生了。」

劉榮還說:「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做點事情。不然,為了啥?」

於是,憑一個醫生的身份,和這股「做事兒」的精氣神兒,劉榮在肝膽胰外科專業的跑道上,越跑越快。

手術創新的領跑者

從「腹腔鏡手術突破肝膽胰腫瘤」到「機器人手術千台第一人」,他對解決難題「有癮」。

劉榮診室的門經常要有個人「頂著」,因為家屬真的會「涌」進來。他眼角紋略密,愛笑所致,碰上「倔」患者也能保持笑著說服。畢竟來找他的病患都是「久病成醫」的重症,慕名而來都是聽聞他手術厲害。

「同樣的病,別的醫院一個病區就收一兩個,我這幾乎全科都是。」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是「一覽眾山小」的手術量。

機器人肝膽胰外科手術,在國內開展不過10年,總計四千多例,而劉榮從2011年至今,個人就做到上千例,不僅在國內獨佔鰲頭,其團隊也在去年12月成為國際首個這項手術破千例的單中心。

「夾雜」著春節假期的今年2月,全國的機器人手術156台,劉榮團隊就佔了60台。而在兩個月前,這個世界紀錄剛剛被他的團隊攥到手裡 —— 全科月完成100台。

劉榮的機器人手術,筆者有幸現場觀摩過。快速、手法簡潔、精準、出血少,而縫合和收尾的處理,往往是令同行大開眼界的 「漂亮」。

熟才能生巧。劉榮團隊的手術量在院內可以稱為「瘋狂」。患者總是埋怨劉榮的門診,每周只有兩個半天,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科室的節假日都是排滿手術的。

2016年,肝膽外二科的年手術量超過1500台,節假日手術接近300台。換算到劉榮個人,除去每周兩個半天門診和半天周會,在170多天的工作日里,劉榮平均每天手術已超過13小時,且全部是高難度手術。

「手術狂人」的背後,是打破陳規的勇氣和對創新的「上癮」。

1995年劉榮初到解放軍總醫院時,除膽囊切除外的肝膽手術基本都是開腹手術,長達30厘米的切口創傷大,患者恢復也慢。

當時的劉榮就開始研究如何把腹腔鏡技術運用於肝臟手術。沒人可以請教,也沒有示教視頻,他就自己琢磨,一遍遍地進行動物實驗。終於,在2002年,他成功開展了第一例腔鏡肝切除術。接受該微創手術的肝癌患者術后活了9年,最後是因為腸道出血去世。

隨即,劉榮即開展了第二例腔鏡肝切除術,這不僅是國內首例腹腔鏡半肝切除,還是國際首例行先阻斷擬切除區域血流再行半肝切除的腹腔鏡手術。之後,這一術式得以推廣,成為腹腔鏡肝膽外科手術的通用術式。

接著,他的探索延展到腹腔鏡下經肝斷面順行膽道鏡技術、后腹腔鏡胰腺切除技術、腹腔鏡下經結腸系膜入路胰腺切除技術等。

「首例」從此就與他密不可分:國際首例腹腔鏡右三肝切除、首例后腹腔鏡肝臟手術、首例單孔肝切除手術、首例腹腔鏡複發性肝癌再切除……他還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理念」,撰寫出版了國際首部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學專著 ——《腹腔鏡肝臟外科手術技巧與要點》,並且制定腹腔鏡胰島素瘤切除圍手術期規範。

在科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開創后腹腔鏡胰腺手術入路的故事。

當時,后腹腔鏡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泌尿外科手術中。一次,劉榮經過手術間時,恰逢一台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臨近尾聲。

他的腦子裡火花一閃:后腹腔鏡能不能用在胰腺背部病變上?

正是這一閃的「光亮」,解決了多年來阻礙腹腔鏡胰腺手術開展的難題。劉榮解釋說,和腎臟類似,胰腺位於腹腔深部,顯露困難。傳統腹腔鏡切除術需要從病人腹部正面開始逐層遊離其他器官,手術複雜創傷大。

若將之換成后腹腔鏡入路,創口到達胰腺的距離大大縮短,手術副損傷可以大幅降低。尤其對重症胰腺炎患者來說,可以最大限度上減少胰酶激活,避免自身組織消化,從而顯著降低死亡率。

肝膽胰腫瘤外科副主任胡明根的形容是,劉榮對解決困難「有癮」,創新的頻率是兩三個月一次。小到縫合方式的改變,大到手術入路的顛覆性變化。2014年,劉榮團隊憑藉微創外科手術和複雜肝膽胰手術領域的傲人成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什麼你可以不斷想出新的辦法?你覺得這是天分嗎?」筆者問。

「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著做著,突然想這樣做不是更好嗎?」 劉榮口中的解決問題,一是解決患者治療效果的問題,二是解決醫生效率的問題。

提高效率,就能救更多的人。一台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涉及多個臟器切除以及三個吻合口,普通醫生六七個小時才能下台,劉榮不到三小時就完成了,得益於他多次改進了胰腸吻合。這是因為,他發現「胰漏」發生的幾率其實與縫幾層沒有太大關係,關鍵要看縫合的鬆緊度和手法。手術由繁到簡,時間減少了,安全性卻提高了。胡明根笑稱,這已經是劉榮的 3.0 版本!

在劉榮看來,外科手術的發展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前的「冷兵器」時代算起,現在即將邁入「4G」時代。

「最初冷兵器時代還只是解決感染、消毒的問題,隨著電氣化、機器大生產的普及,在醫學上開始出現分科,先進工具、設備的引入實現了器官移植……如今已經到了第三階段的機器人輔助下的微創階段。」 他說,自己算是從「2.5G」接力,通過肝膽胰手術新技術的創建和推廣,實現了到「3G」的跨代。

腹腔鏡為突破口,到機器人微創手術的常規化操作,劉榮從「跟跑」到反超為「在世界擁有一席之地」的國際地位,這樣的彎道超車,恐怕最大膽的編劇也不敢想象吧。

團隊管理的領跑者

「這個團隊會高速的向前跑,不會因為有人掉隊就減速,希望有一天他們都跑到我的前面去。」

2016年12月29日,在「機器人手術單月破百」總結會後,劉榮和大學部室醫生合影。面對鏡頭,他依舊習慣性的小緊張,那雙救治病人於危難的外科手竟也似無處擺放。

這是他領軍的團隊,也深受他的影響。

所謂「肝膽相照,一榮俱榮」,並非說有了劉榮的成就,他們就跟著上天,而是要把他們培養成一群「劉榮」。

這樣的成長環境是嚴苛的,劉榮給他們的觀察期是兩年,「看你適不適合,看你的自我管理能力。這個團隊會高速的向前跑,不會因為有人掉隊就減速」。

但一旦有了成就,劉榮也會盡全力為他們爭取。

胡明根,2008年起跟隨劉榮,多年曆練已是國內同儕中的佼佼者。在劉榮的努力下,他33歲升副高職稱,榮膺總後科技新星,36歲已是科室副主任。

「主任的事情和想法比較多,我隨時都會把要做的事情按輕重緩急記下來,生怕漏掉。」肝膽胰腫瘤外科的科秘書的桌上有四個大筆記本一字擺開,分別記錄著是劉榮的日常事務,參加會議,緊急事務、預約事項等。

要跟上劉榮的步伐,對大家都是個挑戰。同時兼顧臨床、科研、行政和後勤,作為科主任,劉榮的腦筋會抓緊一切機會打開一個新的「任務」。

比如數據化的績效管理,能完全量化所有醫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這些數據是劉榮專門從院方相關部門定製的,「大家做了的事兒都能被看到,讓幹了活的人有收穫」。這是劉榮評估團隊的尺子,也算是他給這個團隊定的「跑速」。

再比如,從每天始於早交班的全科標準化病案處理 —— 全科分為肝膽病區、胰腺病區和日間病房,實行信息共享,從接診、病案分析,到手術實施以及預后護理,全部有相應的處理預案。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可以提高效率,減少醫患間的溝通誤差,還能從流程上保證讓後來者有條不紊的提升,以及在疑難病案的處理上迅速形成全科的合力。

但劉榮並不會失之於嚴,他幾乎不會說狠話,只是在後輩成長的每個節點,在手術台邊、在技術創新上、在科研方向上,先人一步的「保駕護航」。

對年輕人快馬加鞭,是劉榮深知機會只給有準備之人。

從2011年獨立管理一個病區始,那時沒有病人,病床是四處湊的,器械是借的,靠著他和胡明根、趙之明、李成剛、趙國棟等幾個後輩的硬扛,發展到2013年成立了38張床的科室,再到2016年發展成兩個病區、76張病床的獨立科室,這其中有6年來的摸爬滾打,更有之前幾年劉榮蟄伏時的積累和探索。

這種嚴格的培養模式,讓劉榮團隊有了過硬的戰鬥力 —— 18名臨床醫生中7個是帶組醫生,都能獨立開展機器人手術。

一次國際會議上,劉榮和助手趙國棟醫生進行了一次機器人手術直播。印度外科協會主席不但對劉榮的技術讚嘆不已,還特意提了句:「你的助手,也是世界最棒的!」

提及此,劉榮自比是那個樹榦,希望早日看到「枝繁葉茂」的一天,「那時候,希望他們都跑到我的前面去」。

技術推廣的領跑者

劉榮曾發過一條微博:不在手術,就在手術的路上;不在開會,就在開會的路上……如今,可以加上一條,不在推廣手術,就在推廣手術的路上。

「會當凌絕頂」的意氣風發,並沒有擋住劉榮讓新技術「四處開花」的熱情。

作為國內肝膽胰領域多個官方技術指南的起草制定者,劉榮多年來堅持帶領科室主辦學習班和「微創外科論壇」,受惠的醫生已超千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肝膽胰腫瘤切除手術的領域內,把國內同行20%的成功率逐步提升到其科室的80%。

「這幾乎是目前技術的上限,隨著4G時代智能外科的發展,希望解決最後20%的問題。」

對新技術天然敏感的劉榮,自然會搭上互聯網教育的「快車」。2016年,他積極倡導搭建互聯網醫學教育平台 —— 互聯網世界醫生培訓平台eWDT。在此基礎上,互聯網外科學院成為互聯網世界醫師培訓平台下首個互聯網學院。學院聯合了20家大型三甲醫院150位知名專家,對千餘家醫療機構的上萬名基層外科醫生進行免費培訓。

於是,劉榮手術的觀眾不再僅僅站在他身後,而是遠在全國乃至世界各處的同專業醫生。

被問及「成就別人,你這樣算是逼自己么」,劉榮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領先,只能不斷發掘新的東西。比如機器人還只是個機械臂,在智能化方便還不夠;比如單孔機器人的研發……」

2016年底,他發起成立了醫學裝備協會智能裝備技術分會,旨在推動智能裝備在醫學領域的研發、應用和市場化,涉及醫研產的各個環節。引領行業之先的盛會,親臨現場的醫學界、生物科技界的兩院院士就有5位。

在大會的主題發言中,劉榮不僅分享了自己手術創新的心得和經驗,還從機器人的工學設計、入路設計以及精細化操作等層面,提出了新的發展課題。

古希臘的阿基米德,最為人知的身份是偉大的數學家,但他身後的頭銜其實還有物理學家、哲學家……醫生劉榮,也是研發單位所喜歡的。劉榮他們眼裡,也是個「善於創新的工程師」。

在科里,劉榮同樣是「完善細節」的設計師。比如手術病患人手一冊的《入院須知》,厚厚一本,涵蓋了從流程到術后恢復等各類日常問題,讀完了就不會天天「看著表去擠醫生的門」。

針對門診患者的《就醫100問》也已經編寫完成。「都是患者、家屬天天會問到的問題,這樣既壓縮了了醫生的重複性勞動,又能讓醫生減輕一些心理負擔。」 劉榮說,未來他希望把術前談話也做成3D視頻,甚至是VR場景。

天生,他就是個領跑者

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給自己裝了「馬達」,和速食麵一起「泡」在實驗室。

大學時的劉榮,給人的印象一是個子高,以致於「褲腿是接上的」,二是腦子極好 —— 去圖書館借書,不但迅速看完,還能講得頭頭是道。

天才型選手,往往要靠大智慧才能駕馭。劉榮研究所師從「肝膽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吳孟超,畢業后又跟隨膽道外科創始人、工程院院士黃志強繼續突破膽道和胰腺病的臨床。

如果說之前的學業和臨床還算循規蹈矩的話,那麼在考取了吳孟超院士的研究所后,劉榮的事業開始步入快車道。

「一夜之間眼界打開了,見到了先進的團隊之後就有了動力。」之後的劉榮就像裝了馬達,博士三年的試驗,他僅用兩年就完成了。為了研究肝癌的發生和轉移機制,他日日和速食麵一起「泡」在實驗室里,直到凌晨兩三點才離開,期間實在困了就窩在角落裡打個盹。

上千個日夜顛倒之後,劉榮成為了國內最早研究肝癌轉移基因的人之一。

來到黃志強院士的麾下,劉榮就像一個「神經病」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神經病」何來?

「做腹腔鏡的時候,有人說沒前途;做機器人的時候,有人說太貴了不是趨勢。」 某次談及技術發展時,劉榮這樣作比,「七十年代家裡有台黑白電視,就很了不起了。你要是告訴他以後電視能薄到掛在牆上,人家肯定說你是神經病。」

而黃志強院士是劉榮探索腹腔鏡手術的堅定站台者,不止是通過發言來支持,而是親自在一線陣地 —— 手術台旁為他保駕護航。

承大任者,必苦其心志,勞其體膚。每次高飛之後進入一段蟄伏期,劉榮也不例外。

在馬拉松式的前行中,劉榮的奔跑並不總是「百米衝刺」的速度,也會經歷彎道,也會在困難面前「悶在屋子裡,滿屋子都是煙味兒」。但他從來沒有讓自己真正停下來,「那時候我就想做眼前能做的,做不到的不要去想」。

他能做到的,就是確保自己學習並徹底「吃透」新技術,重新加速后能跑得更快,帶動更多人。

常年高負荷工作,能「放縱」的吃一頓辣火鍋,是他給自己最大的調劑,儘管這對他的健康不太有利。

劉榮的愛人透露說,家裡有兩個90%,90%的話題都跟醫學有關,90%的家務事都跟劉榮沒關。但只要他動一次手,屋裡就會非常整潔。

劉榮也笑著說,大事我說了算,但我家從沒大事。

不僅沒大事,他們也沒一張合格的全家福。家裡能找到的唯一一張合影,是一家三口過年時被親戚抓拍的。

後記:

還記得初見劉榮時,正是深冬一個霧霾天,窗外的世界灰濛濛的。12層的胰腺病區,寂靜的略有些「凄涼」。

因為胰腺惡性腫瘤的「惡名遠播」,來找劉榮開刀的,很大比例都是被其他各級醫院下了定論的,病人和家屬的心情可想而知。

查房開始,連著三個病房門推開,讓筆者錯愕的是,無論患者和家屬,並沒有想象中的過度焦慮和無助。看得出,家屬對病人的恢復有擔心,但也很有期待。

之後,劉榮和醫生們站在樓道里,商量著病人的手術方案。病區玻璃門的另一側,擠著十多個還不能入內的家屬,使勁往裡面張望。

十幾米間隔,一扇玻璃。這些家庭的幸福,就在劉榮他們的討論中,一點點放大。於是想起某個黃昏,累癱在沙發里的劉榮和筆者的對話:

「你怎麼評價手術的好壞?」

「一切,還都得看術后的生存期。」

「這麼一直跑,有沒有覺得累得跑不動了,想停下來?」

「這人啊,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做點事情吧……」

醫生檔案

劉榮

解放軍總醫院

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

肝膽外二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 重大成就 —

多年來工作在臨床第一線,通過更新手術理念,開展技術創新,最終建立了覆蓋肝膽胰外科的微創手術體系。該體系使微創外科和外科微創化在肝膽胰外科從理念變為現實,改變了肝膽胰疾病外科治療的策略和模式。

主要貢獻:

提出了「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理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腹腔鏡肝切除技術體系,推行了「模式化」肝切除術式,建立了個體化的腹腔鏡胰腺手術入路體系,降低了非預期膽管損傷發生率,撰寫出版了中英文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專著,主持制定了《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操作指南》、《機器人肝膽胰外科指南》等多個指南文件和專家共識等。

多年來,協助全國數十家醫院開展手術,並將腹腔鏡肝切除推廣至全國23個省市的百餘家醫院,連續14年舉辦國家性微創外科論壇,累計舉辦腹腔鏡手術高級研修班30屆,培養數百名進修醫師,進行了有效的學術推廣。

目前已完成單中心肝膽胰微創手術超過2000例,其中包括腹腔鏡肝切除1000例,機器人輔助下肝臟及胰腺手術800餘例,個人完成了國際首例腹腔鏡解剖性半肝切除、右三肝切除、「模式化」左外葉切除、后腹腔鏡肝臟及胰腺切除、單孔腹腔鏡肝臟切除、單孔后腹腔鏡胰腺切除、機器人單孔胰腺切除、機器人後腹腔鏡胰腺切除等20餘項創新微創術式。

— 榮譽成果(第一完成人) —

解放軍總醫院「百位名醫」享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一類崗位津貼和國務院特殊津貼,總後勤部科技銀星,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

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2013年)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1年)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12年)

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006年)

— 學術任職 —

現任醫學裝備協會常務理事、醫學裝備協會智能裝備技術分會會長;

預防醫學會循證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研究型醫院學會微創外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肝膽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亞太腹腔鏡肝切除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委員;

《中華腔鏡外科雜誌》總編輯等職務。

以上內容是大醫生兵器譜原創(或獨家信源)作品,未經許可謝絕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醫妹兒聯繫[email protected]分享給有需要的人。本文來源於大醫生兵器譜官方網站:www.bingqipu.co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