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物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2017年雞年春節期間,各大博物館都推出了以「雞文物」為主題的展覽,許多文博公眾號也乘著雞年東風,介紹與雞相關的文物。

比如這件三星堆出土的銅雞,館兒妹已經在不同的公眾號上至少看過五遍了:

還有各種陶雞

雞首壺也不甘落後,畢竟人家有個雞頭呢

館兒君自然也不能免俗,打算在今天介紹一件與雞相關的文物。然而,它既不是銅雞,也不是陶雞瓷雞鐵雞木雞。

它可謂是世界上所有雞的祖宗,沒有它,就不可能有雞;沒有雞,古人也造不出銅雞鐵雞瓷雞木雞;沒有銅雞鐵雞瓷雞木雞,就沒有這麼多雞文物;沒有這麼多雞文物……

它就是——

雞蛋

▲西周 雞蛋,現藏南京博物院

這個罐子內放著的,就是西周時期的幾十個雞蛋。1974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蘇句容縣發掘一座西周土墩墓時發現了它們。由於埋藏時間太久,蛋殼的性狀已經改變,而雞蛋的內容物也不知所蹤,只能留給現代的吃貨們想象了。

出於文物保護的考慮,南京博物院沒有將雞蛋從它們原先所在的容器中全部取出,還保留了一些雞蛋在罐子里,展現它們出土時的原貌。

▲南京博物院「江蘇古代文明」陳列中的西周雞蛋

雞蛋,在古籍中常被稱為「雞卵」、「雞子」或「雞彈」。與現代的雞蛋相比,西周的雞蛋要小巧玲瓏一些。現代的普通雞蛋,長度大約在5-6厘米,寬度3.5-4厘米。而西周的單個雞蛋,長度在4.2厘米,寬度在3.1厘米左右。看來,隨著家雞飼養條件的改善和品種的改良,母雞們下的蛋也是越來越大呀。

除了西周雞蛋,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有漢代的雞蛋出土。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了大批食品和藥品,其中一個竹笥(音「四」,意為竹編的小箱子)內裝有100枚雞蛋。出土時蛋殼還比較完整,但由於環境變化比較劇烈,不久之後便碎了一地……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雞蛋殼(圖:《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簡報》圖版二七)

研究人員測量了其中較為完整的碎蛋殼,得出這些漢代雞蛋的長度有5.6-6厘米,寬度大約4厘米,大小與湖南省的現代雞蛋相差不多,應該是經過漢代人精挑細選的優質大雞蛋。

既然能夠挑選出個頭與現代差不多的雞蛋,那麼可以推測,當時的雞蛋產量乃至養雞業,已經達到了相當規模。而這種想法也得到了文獻資料的驗證。

漢代已經有了養雞專業戶。劉向《列仙傳》記載了一個叫祝雞翁的人,他家祖孫數代,「養雞百餘年。雞有千餘頭,皆立名字。暮棲樹上,晝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老祝家是百年養雞老字號,家裡養了一千多隻雞。而祝雞翁養雞也確實有一套:給每隻雞都起了名字,晚上讓雞們在樹上睡覺,白天再讓它們下地活動。想抓哪只雞,只要叫它的名字,雞就屁顛屁顛地過來了。

後來,祝雞翁可能厭倦了天天養雞的生活,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便「賣雞及子,得千餘萬錢,輒置錢去」,把雞和雞蛋都賣掉了,得了一千多萬錢,離開了家鄉。

南北朝時期,一些開明的地方官為了減輕農民負擔,還允許農民用雞蛋繳納「實物稅」。比如南朝的謝朏,在任吳興縣令期間,「以雞卵賦人」。

除了貿易和賦稅之外,雞蛋最主要的功能當然是供人食用。

在古代,雞蛋作為相對易得的動物性食品,在百姓中的普及程度很高。對它的營養價值,古代醫家也早有評述。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26指出,雞蛋黃可以「除熱火灼爛瘡痙」,而蛋白「主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認為「雞子益氣,多食令人(腹中)有氣,主產後痢,與小兒食之,止痢」。到了近代,人們對雞蛋的營養價值,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雞蛋的營養價值

鮮雞蛋是人們喜愛的食品,蛋的各種加工產品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如皮蛋、鹹蛋和酒釀蛋等。然而,如果不是在博物館中親眼見到西周時期的雞蛋,誰又能在吃雞蛋的時候想到,三千年前的西周人,已經可以與我們一樣,享受到雞蛋的美味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