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600年前蘇祿國王的「浮海朝貢」

600年前蘇祿國王的「浮海朝貢」

作者:鄭學符

新華每日電訊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傳播中華文明,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1417年,蘇祿王率領300多人浩大的訪問團「浮海朝貢」,距今整整600周年。

「來朝」不畏「浮海」難

古蘇祿國,故地在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包括巴西蘭島、蘇祿島、達維達維島三個主島及其他若干小島。公元14世紀初,來自於阿拉伯和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在與蘇祿當地商人進行貿易的同時將伊斯蘭教引入蘇祿群島的商埠,后在伊斯蘭教傳教師凱利瑪爾·馬哈茂德的布教影響下,當地一些王公、貴族和商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古蘇祿國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國內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

元朝末年,古蘇祿國就同開始了密切的友好來往,到了明代,中菲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趨頻繁,除民間貿易往來外,兩國政府都曾互派使節進行友好訪問。

《明史·外國列傳》記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刺葛吒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三人,攜帶珍珠、寶石、玳瑁等禮品,率領其眷屬、太醫和侍從共340多人訪問。

為趕上太平洋夏季西南季風的航海便利,蘇祿國王的航船向西,繞道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再從越南折返至沿海,路途艱險。他們在浩瀚的海洋上迎戰驚濤駭浪,還要與海盜周旋,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歷生死考驗,歷經三個月的航程,於同年的7月到達福建泉州登岸。

龍顏大悅,「厚往薄來」

明成祖朱棣聽說如此龐大的外國使團來朝貢,龍顏大悅,以空前的超規格禮遇接待,便下令沿途各級地方官員要隆重接待,並派專使到應天府(現南京)龍江驛專候。

蘇祿國王一行到達應天府後,皇帝的專使、留在應天的禮部尚書呂震和應天府知府等在應天會同館舉行盛大歡迎宴會,為巴都葛叭答刺一行接風洗塵。之後,由總兵太監鄭和陪同,通過京杭大運河乘船北上,沿途經過的都是沿運一線繁榮富庶的城鎮,蘇祿國王被的繁榮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所折服,不時發出讚歎之語。

一個月後,蘇祿國王來到北京。這是明朝立國以來接待的最大、最為壯觀的外國使團,朱棣高度重視,率領文武百官在奉天殿舉行了隆重的會見儀式。

據《明史》載,蘇祿國王攜帶了本國許多珍奇特產,向明成帝「進金縷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王朝為向外展現泱泱大國的氣度和天朝的胸懷,秉承「厚往薄來」的外交政策,朱棣也回贈了豐厚的禮物,「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

蘇祿國王一行參觀考察了皇城,遊覽了自然景觀,體驗了京城的繁華富庶,了解了風土民情。在京期間,王公大臣們輪番宴請蘇祿國王一行,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展現了明王朝的豪爽大度,熱情好客。蘇祿國王一行對大明王朝留下了美好印象,在北京歡快地逗留了27天後,決定啟程回國。在向明成祖辭行時,朱棣又「各賜玉帶一,黃金百,白金二千,羅錦文綺二百,帛三百,鈔萬錠,錢二千緡,金綉蟒龍、麒麟衣各一」(《明史》)。

蘇祿東王魂歸德州

永樂十五年(1417)九月,蘇祿國國王率眾歸國,朱棣派專使護送。一行沿大運河南下,到達德州以北的安陵時,東王突患急症,在驛館薨逝。訃告到京,朱棣深為哀悼,馬上派禮部郎中陳世啟,帶祭文趕往德州,為東王舉行隆重的葬禮,賜謚號「恭定」。在明政府為蘇祿東王所寫的祭文中,讚譽東王「聰明特達,賦性溫厚」。肯定了蘇祿東王訪華對兩國友好關係所做的傑出貢獻,「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對東王的逝世表達了「不勝痛悼」之情。接著,明成祖又遣派使者對東王家屬表示了深切慰問,並諭東王長子都馬含說「爾以嫡長,為國人所屬,宜即繼承,用綏蕃服,今特封爾為蘇祿東王。爾尚益篤忠貞,敬承天道,以副眷懷,以繼爾父之志。」勸諭都馬含隨西王、峒王一起回國,繼承王位,並同意東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共10人留居守陵,按照的傳統習俗,居喪3年。

為了表達對蘇祿國東王的哀思,明永樂十六年(1418),明政府在蘇祿國東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區,墓前修造了祠廟,樹立了高大的「御制蘇祿國東王碑」,明成祖朱棣親自為蘇祿東王撰寫了碑文。碑文讚譽蘇祿東王訪問的功績是「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於後人,名聲昭於史冊,永世而不磨」。明政府為蘇祿國東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莊嚴肅穆,巍峨壯觀。整個陵墓和明代禮制所規定的親王陵墓的規格大致相同。東王墓建成后,明政府又賜祭田238畝,永免地稅錢糧,對守墓的東王子孫,每人每月由國家發給俸糧一石,另給布花鈔貫等生活用品。還特別尊重其生活習俗,從山東歷城縣遷來夏、馬、陳三姓回族居民,供東王守墓的後人役使。

此後,明朝和蘇祿國交往密切,永樂十八年(1420),蘇祿國西王派遣使者出訪明朝入貢。永樂十九年(1421),東王母親派遣王叔叭都加蘇里來朝貢,「貢大珠一,其重七兩有奇」。永樂二十一年(1423),東王妃回國省親,明王朝賞賜其豐厚的禮品,並派人護送回國。由於對東王陵的眷戀,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從此再未離開,與兩位王子長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現蘇祿王墓東南方,有3個比王墓略小的土堆,便是王妃和兩個王子的墳墓。

東王後裔融入中華

守陵的蘇祿國東王後裔居住的地方,名字叫北營村。此後的近600年間,大地上經歷了多次朝代更迭,但並沒有影響歷朝政府對於蘇祿東王後裔的照顧,更沒有阻斷菲律賓和之間的交流往來。

明萬曆至天啟年間,朝廷在東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於安、溫二姓各選掌教一人,負責宗教事務,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長率領安溫全體誦經祭墓,成為定例。清王朝建立后,對東王墓的祭祀、修整及其後裔,也給予了足夠重視。

清雍正四年(1726),蘇祿國王毋漢未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蘇祿的商人龔廷彩為蘇祿訪華使團正使,附馬阿石丹為副使,攜帶「國書」和禮品,到進行訪問,恢復了朝貢關係。

雍正八年(1730),蘇祿國王蘇老丹訪問,途經德州,瞻拜祖塋。居住在北營村的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提出「本國遠隔重洋」,要求加入籍的請求,蘇老丹向清朝廷提出申請。清政府禮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孫,以溫、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時規定:「溫、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東省先聖先賢子孫之例……嫡裔承襲。」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發給永久執照。

從此蘇祿國東王的兩支後裔,溫、安兩姓就以華籍蘇祿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戶,與當地回、漢民族和睦相處,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尋根蘇祿受禮遇

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後裔從外國王族身份轉為普通人,自食其力,並且不斷有賢士人才湧現。東王次子溫哈喇的後裔溫憲乾隆年間讀書中舉,當過知縣、知府,最後升任安徽廬(州)鳳(陽)道台,成為正四品大員。

蘇祿東王後裔,至今已在傳承600年,入籍200多年,傳至20多代。因歷史上發生過幾次較大的天災,已有不少東王後裔離開德州,蘇祿東王後裔今已分佈多地。

2005年6月,東王第17代孫安金田帶領18代孫安硯春和溫海軍,回菲律賓蘇祿島尋根,受到當地親人們的熱烈歡迎,時任菲律賓總統的阿羅約接見了他們,並與其合影留念。生活在菲律賓的東王後裔也漂洋過海來到德州北營村祭祖,1980年菲律賓駐華大使雷耶斯博士專程來德州瞻仰東王墓,並會見東王後裔。1986年中菲兩國又合拍了大型歷史傳奇故事片《蘇祿國王與皇帝》,再現了那段傳奇的歷史風雲。

「豐碑猶自煥奎章」

蘇祿國東王陵墓經歷代政府不斷撥款整修,陵園內松柏成林,鬱鬱蔥蔥,神像排列有序,碑碣林立,環境清幽肅穆。頗為肅穆壯觀。

明清以來,有很多南來北往的遊客到此憑弔,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顧炎武曾作《過蘇祿東王墓》詩:「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世有國人供洒掃,每勤詞客駐輪蹄。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雲鳥正凄迷。」清人程先貞有「萬里遊魂滯此方,豐碑猶自煥奎章」的詩句,表達了人民對菲律賓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清朝詩人馮廷槐也曾寫道「生為朝貴客,死作郡先賢」,高度評價了這位友好使者,對兩國友誼所做出的貢獻。

建國后,山東省人民政府把蘇祿國東王墓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和省、市有關部門撥款,對已流散破損的翁仲、華表、石獸做了整形復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兩側。重建了東王祠廟,內有陵恩殿、東西配殿和陵恩門,並增添了迴廊,新建一座牌樓,正面是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的「芳名遠播」,背面為著名書法家謝稚柳書寫的「聰慧永傳」。

修整后的蘇祿東王墓,已成為一座古樸肅穆、松柏環繞、花草葳蕤、整潔美麗的陵園。飽經滄桑的蘇祿國東王墓,見證了中菲友好六百年的風雨歷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