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國寶大調查

被社會大眾稱為「國寶大調查」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從201210月到201612月,歷時5年,以普查統計10815萬件/套文物、登錄備案2661萬件/套文物的豐碩成果圓滿收官。

2017年4月7日,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普查之「為何做」

相比起「國寶大調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這一官方叫法的確有些拗口。但它只不過是在大家都熟悉的「文物普查」前加了一個前置定語——「可移動」。自1949年新成立以來,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三次文物普查,其中第三次文物普查對總量近77萬處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分佈、特徵、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進行調查登記,建立起完整的檔案。因此,那三次文物普查,從嚴格意義上說,是「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而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價值突出、收藏體系日益多元的可移動文物總體資源不清、保管狀況不明的問題仍未解決。也正因如此,2011年12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總結電視電話會議上,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指出,要認真總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經驗,抓緊研究提出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的具體思路和方案,按程序報批並儘快組織實施。作為三次文物普查的延伸,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將普查對象設定為境內(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各類國有單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

2016年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右)調研故宮博物院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

普查之「怎麼做」

「文物普查,國家行動」。正如這個標語口號所宣傳的,此次「國寶大調查」是由政府主導的一次重大國家資源和國情國力調查。國務院專門成立由劉延東副總理擔任組長、15個部門組成的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作為普查工作的執行機構,國家文物局自2010年就啟動了普查的前期準備工作,組織編製了普查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項目建議書,在陝西省、山東省青島市、北京市朝陽區和解放軍系統開展了普查試點工作,並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完善了普查的制度和路線設計,為科學開展普查奠定了良好基礎。2012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通知》,此次「國寶大調查」正式拉開帷幕,按照普查準備、組織實施、總結驗收三個階段有序推進。

一個文物大省、一個計劃單列市、一個國家機關聚集區,外加一個解放軍系統,普查試點的選擇,預示著此次「國寶大調查」的複雜不易。普查範圍廣、數量大、技術環節多,是此次普查的最大特徵,也是此次普查不易的體現。各級地方政府以縣域為單元,對行政區域內文物資源進行普查登記。全國3600餘個普查機構向102萬家國有單位發放《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調查登記表》,不斷向各國有單位宣傳「普查不改變文物權屬現狀」「誰保管、誰擁有、誰受益」的普查原則,改變一些國有單位對普查不理解、不支持、不積極申報的顧慮,實現國有單位調查的全覆蓋。國民經濟統計的20個行業劃分中,除國際組織不在普查範圍外,19個行業都收藏有文物。也正因如此,此次普查打破了原有行業系統條塊分割的局限,在全國範圍內將文物資源統計從傳統的以文物單位為主拓展到各行業領域。

國家文物局每年召開全國省級普查辦主任工作會議,對普查工作進行部署;各級各地分別分期對普查員進行普查有關知識技能的學習培訓及考核。

熟悉文物工作的人都知道,在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之前,全國範圍內都難找到兩家對藏品認定、分類、登記等工作採取完全相同標準規範的博物館,而這恰恰是全面掌握、統計和評估文物資源及價值的一大瓶頸。「統一標準」在此次普查中就顯得至關重要,國家文物局修訂發布《館藏文物登錄規範(WW/T0017-2013)》,制訂出土(水)文物、自然類藏品的登錄要求,並結合文化部制定發布的《古籍普查標準》《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工作標準》,基本形成了針對不同門類可移動文物登錄管理的國家標準體系。

數據的標準化,為全國可移動文物資料庫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次普查按照「統一平台、聯網直報、一次入庫、分級審核、動態管理」的技術路線,充分利用「互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國家統一平台上集中進行登錄和管理。國家文物局負責建設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統一管理平台的信息,建立動態運行的資料庫系統。各收藏單位在統一平台上註冊本單位專有賬號,並完善單位基本信息,按照統一標準對本單位收藏保管的文物進行信息採集登錄。各級普查機構分配管理賬號,依照許可權在平台上對登錄的文物信息進行逐級審核,並動態管理。

質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線。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緊緊圍繞質量控制這一主線開展,制定文物信息填報規範和數據審核辦法,將差錯率控制在0.5%以內。為實現這一目標,各省根據量化的普查數據質量標準,嚴把數據質量關。河南省採取專家集中審核的方式,發現問題及時修改,以統一的標準提高數據質量。新疆為確保普查數據質量,實行四輪數據審核:第一輪,組織專家按地市進行審核;第二輪,組織專家按類別進行審核;第三輪,組織專家根據國家文物局普查辦預審意見開展重點文物審核;第四輪,組織專家對年代不詳的藏品和行業外單位普查數據進行認定和審核。

普查之「做什麼」

與入戶登記的人口普查相比,大眾對可移動文物普查具體做什麼較為陌生,但從此次普查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調查、文物認定、信息採集登錄、數據審核的工作環節不難看出,普查其實具體就是調查哪家國有單位有文物,再賦予文物22位編碼的「身份證」。

首先,各級普查機構通過協調統計、工商、編辦等部門獲得轄區內所有國有單位名錄和單位地址,向每一家國有單位發放統一編製的《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調查登記表》。各國有單位根據調查表中列出的文物類型,結合本單位文物收藏情況,進行逐一對照和自查。各級普查機構通過各國有單位的反饋,初步掌握可移動文物資源分佈情況。此次普查是「自主申報」,非文博系統單位由於缺乏專業知識,申報的「文物」是否真的是我們所指的「國寶」有待辨認。因此,接下來就需要開展文物認定工作。根據此次普查工作要求,對於文博系統各單位,列入館藏並有藏品檔案的文物,可直接錄入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對於非文博系統單位,其收藏保管的藏品則需經過文物認定,並填寫《可移動文物認定信息登記表》,方可以文物的身份進行登錄。之後,各收藏單位按照統一標準,對文物的名稱、類別、級別、年代、質地、外形尺寸、質量、完殘程度、保存狀態、文物數量、來源方式、入藏時間、藏品編號、收藏單位名稱等14個基本指標項及影像信息進行採集登錄。登記登錄的數據經過收藏單位、縣級普查機構、市級普查機構、省級普查機構逐級審核。各級普查機構在進行數據審核時,對全部登錄內容逐一檢查核對,並確定藏品性質。藏品性質按照文物、標本、資料三種類型進行登記。藏品性質的最終核定,在省級普查機構進行終審時確認。國家文物局對各省提交的終審數據進行抽樣審核,並評定數據質量。

每件文物需要登錄的信息內容包括名稱、類別、級別等14項

普查之「誰來做」

任何一項工作的推進,最為核心的就是人。面臨時間緊、任務重和要求嚴、質量高的雙重壓力,各級普查機構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建立一支以普查員為主體、普查專家為資源、普查志願者為補充,專兼結合的總數達10.7萬的普查人才隊伍。

各文物收藏單位積極從本單位各部門抽調業務骨幹組建普查隊伍。以國家博物館為例,館藏文物主要集中在保管一部、保管二部和圖書館三個部門,普查工作任務艱巨。為確保按時完成普查工作,國家博物館全館統籌協調,統一調配,從其他部門抽調工作人員,充實普查工作隊伍,前後投入人力達284人。各部門人員根據自身專業所長進行分工,文物保管部門的工作人員負責文物的各基本指標項的信息採集、文物拍照,信息網路部的工作人員則負責已採集數據的轉換導入、影像關聯及普查技術支持等工作。

作為普查工作的直接承擔者,普查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普查數據質量。各級普查辦根據普查實施進度和年度重點任務,對普查員分階段開展培訓,培訓工作常由來自行業內外的專家承擔。除此之外,專家們還擔負著文物認定、數據審核的工作。山西省從全省的文物、圖書、檔案、教育和新聞出版等多個系統抽調108名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團隊,頗有水滸一百單八將的意味。省普查辦根據專家的專業方向和各市收藏文物的數量和種類將專家分為11個包市專家組、3個省直單位專家組和1個綜合專家組,充分發揮專家團隊作用,嚴格把控質量關。

軍隊系統開展普查試點工作

枯燥的信息採集、乏味的數據錄入、繁瑣的數據統計……大量的基礎工作是由一群默默無聞的志願者完成的,他們或是退休的文博從業者、或是高校的相關專業學生,僅山東大學就成立了由150餘名文博專業大學生組成的「山東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山東大學志願者服務隊」。

普查之「成果如何」

根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顯示,北京市、陝西省、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的可移動文物總量佔全國的51.42%。換言之,全有多達一半以上的可移動文物分佈在上述五省市。這也印證了普查之初的宣傳口號「國寶有多少,普查才知道」。通過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文物資源家底,全面掌握了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種類、分佈、本體特徵、人文信息和保存狀況等,為構建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提供了有力依據。各收藏單位按照普查要求開展藏品清點,核定賬、物對應,補充完善各項記錄,健全藏品檔案、賬目並依法向上級文物部門備案,使《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關於國有單位收藏文物建檔備案的要求真正落實落地。在夯實文物基礎工作的同時,一大批新發現的文物被納入國家保護體系。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此次普查全國新發現新認定文物共708.4萬件/套。這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一些博物館、考古所等文物單位對歷史上囿於保護條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進行了全面清理、登錄;二是眾多各行業的國有單位和宗教場所通過普查認定,發現了大量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

陝西省西安市開展普查試點工作

「聯網直報」使得此次普查成為各文物收藏單位開展藏品數字化的一次有利契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藏品進行數字化管理是全球一大趨勢。但由於人才匱乏、資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少收藏單位難以獨自開展藏品數字化工作。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建設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平台,通過統一標準採集的文物基礎信息數據建成國家文物資源資料庫。通過大數據技術手段,文物收藏單位可以更好地互通有無,實現文物資源館際交流,通過借展、聯合展覽等方式,發揮國有文物資源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效益,提高藏品展示利用率。為研究人員對全國範圍內相關文物進行橫向縱向對比,通過文物之間的關聯,進一步豐富研究成果,為博物館走向大千世界,為每一位文博愛好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在浩瀚如煙的文物信息中選取自己需要的虛擬文物開闢了實踐的道路,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