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周一館——青海省博物館(高清圖片 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 歡迎分享、關注)

名稱:青海省博物館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西關大街58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

建立時間:1986年創立

青海省博物館,是隸屬於青海省文化廳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博物館於1979年籌建,1986926日正式建館。

是文博院館類人文旅遊景區,也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館。佔地面積1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800平方米,內設主、側展廳9個,展出面積9146平方米。核心景觀有:《青海省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藏傳佛教藝術展》3個展覽,曾獲得第五屆(20012002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展」提名獎。

館藏文物

現有藏品1萬多件。其中有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銅器;漢、唐時的銅印、銅俑、銅鏡、碑刻、寫經、木俑、銅鐘、波斯銀幣;元代的紙幣、石造像;明、清時期的瓷器、書畫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銅印、民族服飾,明、清王朝給少數民族地方官員的封誥以及佛經、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藝術品。革命文物中有工農紅軍長征經過青海果洛時遺留的公文包、銅鍋、軍帽等。上述藏品以遠古時代的彩陶、歷代傳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藝術品最有特色。藏品中的裸體人像壺,造型奇特,器物的正面浮雕彩繪有人體全身塑像。另一件舞蹈紋彩陶盆,繪有3組各5人列隊舞蹈的場面,表現了原始居民的舞樂生活。這兩件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藝術品,是青海數萬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

青海地處江河源頭,歷史悠久。地上、地下蘊藏豐富的文化寶藏,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出土的文物逾20萬件,其中不少珍品,是舉世注目的國之瑰寶。青海省博物館自籌備起,就致力於地方歷史、民族文物的搜集整理,館藏的各類文物已達47000余件,不少珍品是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其家一級文物150余件。

青海省博物館推出了《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傳佛教藝術展》和《可愛的青海》四個專題陳列。《可愛的青海》展覽以圖片為主,輔之以沙盤模型,動物、礦物標本及先進的聲、光、電手段,集中展示了青海旖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礦藏、水電、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青海在工、農、牧等各行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及顯示出巨大發展潛力。該館編寫有《唐蕃古道史料輯》和《藏傳佛教藝術》畫冊。

全國重點網路媒體青海行的採訪團來到了青海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51日正式對外開放。這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館。總面積20800平方米。內設主、側展廳9個。青海地處江河源頭,又是藏、漢、回、蒙、土、撒拉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地上、地下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寶藏,其中不少珍品是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青海省博物館現有四個基本陳列:《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傳佛教藝術展》和《可愛的青海》。這四個陳列基本上以時代先後為序列,既是青海歷史文物的陳列內容,又分別自成體系,各具特色。

館藏文物欣賞

桑皮紙,呈長方形。鈔面第一欄「至元通行寶鈔」,第二欄中「貳貫」字樣。下有長方形排列的兩貫錢形,左右兩旁印有八思巴文各一行,左書「中統元寶」;右為「諸路通行」。鈔面上下各有一八思巴文官印,左上角蓋有藍色斜騎縫章印。紙幣保存較好,字跡清晰,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貨幣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十分難得。

辮套

辮套是藏族女子服飾中的背飾之一。每逢節日藏族婦女將秀髮辮成108條小辮,分別裝入兩個辮套內。此件辮套黑底,用綵線綉有各種花卉圖案,其上又間隔連綴三個大小不等的銀碗,銀碗上鐕刻花卉並塗以各種顏料,再鑲珊瑚。辮套下綴黑色穗子,色彩鮮艷,圖案生動,裝飾莊重華貴,給人以美的享受

卡約文化鹿紋彩陶雙耳罐

侈口,束頸,略垂腹,頸部雙耳,平底。繪彩部位施桔紅色陶衣,黑彩,頸部飾網格紋,腹部繪七隻大角鹿,鹿似停立昂首,形態生動,器型美觀,紋飾簡練,生動,布局合理,是卡約文化彩陶中的珍品。

銀耳墜

俗稱「上三下五、上五下七、上七下九」,即在銀制的耳環下邊吊有五條、七條、九條小銀穗,並用數串五色珠子把耳環連在一起,佩戴時珠串長長垂於胸前,它不能戴在耳眼上,只能掛在套環上。

扭達

「扭達」是土族婦女早期的帽飾。因地域不同,式樣有八、九種之多。「扭達」用彩布製成,裝飾以銀、銅等長針,綴上雲母片及彩色絲穗。戴「扭達」時,將頭髮梳披於兩側,發梢上折,綰在兩鬢間,呈扇形。

雍正青海西左前旗扎薩克銀印

質地銀,正方形,虎形鈕。虎雙耳豎起,抬首前視,虎視眈眈,前腿直立,後腿卧地,呈半蹲狀。印面陽刻蒙文,漢譯為「青海西左前旗扎薩克之印」。印前側面陰刻漢文楷書「禮部造」,左側面陰刻「雍正二十一年造」字樣。此印為清代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之一的「旗主印」。「扎薩克」系蒙語,意為旗長,是清政府管理青海蒙古族的特設建置。

清彩繪吉祥天女唐卡

布面彩繪。主尊為吉祥天女像,上部繪有宗喀巴師徒三尊像,下繪財神像。主尊神態猙獰,右手拿魔杖,左手持骷髏碗,呈遊戲坐姿於坐騎之上,坐騎四蹄騰空,動感極強,上界為宗喀巴師徒三尊,下界為財神,畫面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繪製精細。

《格薩爾王—霍嶺大戰》

《格薩爾王》分部本之一,手抄本。該部是其中降服妖魔、除暴安良的戰爭中最著名的一場戰爭。主要記敘了霍國國王想趁嶺國國王格薩爾出征之際,搶其愛妃珠姆,派數萬大軍攻打嶺國,格薩爾王得知消息后,親率嶺軍,以其勇敢和智慧,大敗霍軍,征服霍國的故事。具有資料研究價值和版本價值。

清鎏金銅宗喀巴坐像

銅質,通體鎏金,頭戴尖頂僧帽,身披袈裟,左肩蓮花經書,右肩蓮花寶劍,手施說法印,結跏趺於雙蓮座上。宗喀巴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尊崇的上師,頭戴黃色桃形尖帽,具有自己的形象特徵和標誌。

明永樂款鎏金銅文殊菩薩像

文殊面菩薩相,極為和平慈祥。雙手施說法印,左手持般若波羅密多經,還拈著一枝白蓮莖,蓮枝展開在左肩側旁。珠寶金飾環身,十六妙齡身態,以金剛跏趺坐於蓮花日輪寶座之中央,通體鎏金。蓮花座正前台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款。

褐釉剔花纏枝牡丹紋罐

青海互助丹麻出土。斂口,鼓腹,平底,口部飾弦紋。白胎,褐釉,剔花露胎工藝,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器型規整,工藝嫻熟流暢,紋飾美觀生動,是西夏瓷中的精品。

唐黃地聯珠團窠對馬錦

殘片,呈方塊。織錦,黃地,聯珠圈紋,藍彩繪對馬,對馬昂首,一前蹄彎曲,馬頭飾有飄帶。紋飾基本清晰,保存完好。一側保留有幅邊,1:2平紋經重組織,聯珠窠對獸裝飾特點,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格,是研究「絲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唐手書「羯摩經」

該經卷系隋或唐初寫就,是佛經《羯摩經》抄本。寫本紙質較細,有韌性,經過染黃,略有水漬,按紙質色澤行字,皆合隋、唐規制。經書全長17米左右34張紙粘連而成長卷。單張紙長49.3-49.5厘米25.2-26.6厘米。每頁書寫28(首面前闕16末頁經文20尾題一行21),每行17-18全卷共93316790余字。「羯摩」為梵文譯音,意為「作業」,《羯摩經》是一部有關佛教戒律和懺悔內容的經典。卷首略有殘缺。「羯摩」為梵文譯音,意為「作業」,《羯摩經》是一部有關佛教戒律和懺悔內容的經典。

玄武硯滴

青海互助高寨漢墓出土,魏晉時期。硯滴龜蛇合體,作站立狀。龜頭前伸,雙眼圓睜,口銜一件小銅碗。小碗淺腹,平底。龜甲鑄痕清晰,形象逼真,有長蛇曲卧龜背,蛇頭曲伏在龜頸右側,花紋呈點狀分佈蛇身。龜腹中空,龜背中央有一管狀孔直通龜腹,一用作注水口,二可能作為筆插用。龜蛇古稱玄武,是「四神」中的南方之神,因此,稱該器為玄武硯滴。硯滴為文房用具,造型特殊象形,即可陳設,又可實用。

銅鏡

青海貴南尕馬台墓葬出土。銅鏡正面磨光,背面中間有半圓形鈕,已殘。鏡緣有兩個穿孔。主題紋飾為羽狀七角星紋。銅鏡用單范鑄造,這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一面銅鏡。

齊家文化雙大耳紅陶罐

泥質紅陶,廣口,略鼓腹,平底,雙大耳,口沿稍殘。器型規整大方,胎質輕薄勻凈,陶色純正明快,是齊家文化陶器中的精品之作。

弦紋網紋彩陶壺

青海民和核桃庄拱北台遺址出土。橙黃色泥質陶,侈口,長頸,鼓腹,平底。器型規整光潔,從上至下通體繪彩,色彩艷麗。頸部為弦紋,肩腹部分別繪網紋、圓圈內填十字圓點紋和波紋、弦紋。構圖層次分明,線條均勻準確,顯示出高超的構圖技巧,是一件珍貴的彩陶藝術品。

舞蹈紋彩陶盆

青海同德宗日遺址出土。泥質紅陶,斂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紋飾。在口沿內壁繪有兩組手拉手的群舞人體圖形,分別為11人和13人。人物身著圓球形裝束,形象與大通上孫家寨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畫面都用簡潔明快的構圖,生動描繪出一幅原始人群集體舞蹈的場景。

交通信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