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了孩子,我為什麼選擇不移民?

關於教育孩子,「書米」們大概都聽過無數前輩的「經驗」——有人說,要買學區房報輔導班,給孩子最好的;有人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然以後孩子找不到好工作。

身為奶爸,書單君時常因此焦慮,儘管我相信除了孩子他媽,沒有人比我更愛他們了

可是,難道只有學校、成績、工作,才是衡量教育好壞的標準嗎?

今天書單君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雨果獎」獲得者,作家郝景芳,同時,她也是一位母親。在她眼裡,就有一些東西,比給孩子精英教育更重要。

儘管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她的觀點值得你一看。

- 1 -

平時在北京,時常有人問我們:

你們為什麼不移民,國內的霧霾環境這麼差,你們不想逃離嗎?為了小孩教育,不想移民嗎?

我知道有很多人都在思考移民的事,也很理解他們的理由。為了更清潔的空氣、水、綠地和更好的學校,這些都是合理的考慮,只是這些並不是我們最重要考慮的事。

八年前,有機會得到歐洲的工作機會留下來時,我們放棄了。與此相應的是,三年前有美國的工作機會,也可以全家移民,我們還是選擇了放棄。

這並非因為我們不喜歡歐美的生活環境。相反,我和先生都很喜歡歐洲。小時候,我曾經跟隨父母在英國旅居一年,也曾到歐洲大陸;讀研究所期間,我曾到巴黎交換,先生曾到慕尼黑交換;前前後後去歐洲旅行和開會也有五六次。歐洲的風景、建築、飲食、文化都很喜歡。

這兩年都帶著晴晴(郝景芳的女兒——書單君注)來歐洲玩,每次來都覺得自然環境真好。我和先生沒什麼積蓄,也沒什麼投資,但捨得為旅行花錢,每年的收入差不多都用來旅行。

但即便如此,我們卻並不想真的來此永居。

- 2 -

為什麼選擇留在國內呢?我們考慮的是什麼呢?

首先,肯定是個人發展方面的私心。兩相比較,國內的個人職業發展空間還是會比在國外寬廣一點,變化的可能性也更大。我們不覺得父母應當為子女發展而自我犧牲。

其次,是想要帶來一些改變的願望。國內的很多領域仍然原始粗糲,國內很多人生活環境仍然充滿艱辛,如果我們有一些社會革新方面的志願,就仍然需要在國內腳踏實地。

最後,我們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擁有的一些東西,那是一種認清自己、也理解世界的思維,一種紮根與遠望並存的態度,一種超脫於偏安一隅的私人生活、關注整個地球與人類的眼界。

我們並不覺得獲得富足平穩的精緻生活就是意義的全部,有某種東西比這種安逸更重要。

該如何形容這種東西呢?

我還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讀到過的最打動我的一段文字,是卡爾.薩根《暗淡藍點》第一章,它影響了我後續的整個生涯選擇:

「再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裡。這是家園,這是我們。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

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每一個獵人與糧秣徵收員,每一個英雄與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每一個國王與農夫,每一對年輕情侶,每一個母親和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每一個德高望重的教師,每一個腐敗的政客,每一個「超級明星」,每一個「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在這裡——一個懸浮於陽光中的塵埃小點上生活。 」

從黑暗的夜空中俯瞰地球,看到這顆水藍色星球上面每個國家的晝夜晨昏、人群穿梭、生離死別、繁榮衰敗。

在那種想象的俯瞰中,所有國家是同一座島嶼,人類也是同一艘小舟上的乘客,同生共死。

中學最後的時光里,我們充滿對未來的想象。我期望未來找到某種方法,讓海水運至沙漠,讓沙漠變成綠洲。那時候的同桌說,他想研究可控核聚變,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很多年後,他成了我的先生。

後來的我們,一起走過地球上不少地方。我們常常遇到讓整個心靈停滯的景象,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義大利撒丁島的懸崖邊上,俯瞰垂直峭壁下的深藍色海水拍擊岩石,那種深邃和壯觀讓我覺得震撼極了。那是地球和自然的力量。

我們喜歡去那些讓人感受到自然之博大的地方,那讓人想起人類存在之前地球的樣子。我們喜歡討論各國歷史、風土人情、國際政治,有一種四海為家的內心感受。這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思維特徵,與階層和國籍無關。

我遇到過一些極有個性的人,終其一生,實踐某種超越其經濟身份和國界的積極項目。我也遇到過一些生活條件遠比我們優越的人,但是卻並沒有這種對於全世界的關照,而僅僅是關注於私人圈子和個人生活的細微改善。

是的,我更希望孩子獲得的,是地球觀。

我並不希望她成為旅居全球卻只關心自己的人,而更希望她能成為立足本土卻心懷地球的人。我們不那麼看重國內國外文憑,藤校非藤校學歷,而更看重她是否有足夠開闊的視野和胸懷

地球觀是一種看待事物的視角。只有以地球的視角,才能理解為什麼所有國家都隸屬於同一個生態系統,並不存在從一地之霧霾躲到另一地之清爽,所有的只是地球之霧霾與地球之清爽。

只有以地球的視角,才能懂得為什麼地球上不同語言文化的人,都要學習共同的知識體系。那些考試分數絕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而只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人生起點。

我們都是地球的居民。我希望的不是女兒獲得更好的英語能力,而是理解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語言,講著同樣的事情。我希望的不是選一個最美的花園給她,而是和她一起尋找讓家園成為花園的辦法。我希望的不是讓她得到週遊世界的簡歷,而是認識各個國家,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未來。

- 3 -

說回到教育,由於我們不會選擇外國國籍,因此肯定無法給女兒國際化的精英教育。但我還是很希望盡自己的努力,給她一些我喜歡的教育環境。

前一段時間和友人吃飯。他是清華-耶魯環境專業畢業,給我們講起耶魯環境學院入學時,老師帶著他們進入森林兩個星期,觀察樹木生長和生態循環。他提起自己學習和實踐的理念體系:朴門永續(Permaculture)自然觀。我的眼前一亮,是的,這是我希望女兒學習和感受的知識體系。

我很努力地說服他來給孩子設計一門動手課,讓孩子從小感受到地球生態系統。我希望讓孩子得到物種相互依存的概念,也理解自然的偉大和自然的脆弱。

後來經我不懈努力,他跟我們一起,設計了一個「小勇士拯救地球生態」的探索課,包括生態環境搭建設計,也包括去自然環境的植物觀察。

今年先從自然開始,未來幾年我還希望能設計天文、歷史、政治領域探索課。我想送給女兒這些多樣性的教育機會,等她有能力參與的時候,有機會真正從宏觀視角、人類視角看待問題。

只有用這樣的視角串聯,學校中學習的才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連成人類智慧的知識網路。

雪山上我給她看了冰川,講了地球上的水循環。她已經知道蒸發是將海水運到雪山上的方式,也知道雪水的融化匯成了大江大河。

人世間的生生不息,也就像這水的永續流動一樣,熱鬧冰冷都是過眼雲煙,循環往複的才是人類歷史。生命逝去之後,塵歸塵,土歸土,什麼都不會帶走,只會留下自己的痕迹。

期望自己,和女兒,都能在這地球上留下美的足跡。

寫作之外,郝景芳供職於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的多是與貧困地區兒童教育相關的課題。

前段時間,她來廣州參加文化沙龍,書單君有幸在現場聆聽。在那次演講中,她用一連串數字,讓我對鄉村教育資源的匱乏有了很直觀的認識。

或許也是因為這份工作的內容,她萌生了改變鄉村兒童教育落後現實的念頭。目前,她已開始運營一個名為「童行計劃」的探索性兒童教育計劃,其中就包括在風景優美的貧困山區度假村設立實體書院,改善山村兒童的受教育質量。

她的文章和公益項目,都讓書單君肅然起敬。

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是有境界格局差異的。

聊起教育孩子,家長們往往更多討論的是成績、升學、就業等等具體的目標和技術問題,少有人思考家長的教育價值觀,能站在景芳這種高度的就更少了。

儘管她的觀點和做法不一定具有普適性,但至少可以提醒更多的家長,不妨把眼界再放長遠,把格局再放大,孩子的成長也許會超過我們想象。

還是那句話,你的眼界,就是孩子的人生邊界。

與「書米」們共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