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厭倦了新聞的你,不妨來讀首詩 | 一點晨光

這個初春的寒夜裡,我收穫了微信公眾號的第一個10萬+。開心的是,它並非出自狗血八卦或者標題黨,也遠離我從事的傳媒行業——這是一個隨時需要在政治的刀口上舔血或者直面災難的工作,讓人厭倦。

它是個富有詩意的10萬+。上周四,《為你讀詩》播出了我朗誦的《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此詞為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一位名叫「魚沉丸子」的網友聽后評論道:寂寞沙洲冷,似是故人來。人生有起有落,當塵埃落定,再回首舊時光,那寂寞孤苦倒成人生一憶……五味雜陳,才是人生。

6歲時,身為語文老師的爸爸送給我的《千家詩》,是平生讀的第一本詩集。少年時的我記憶力驚人,而且心性恆定。所以,直到大學,我幾乎每天堅持背誦一首詩或詞。李白寫詩3000多首,留存下來990首,我能背出1/10;辛棄疾留詞600多首,我能背1/6。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的多了,肯定想自己寫點。在李白早期的作品里,就有大量模仿漢代樂府的痕迹。

模仿的初級階段,是字和詞。當時,我很喜歡把生僻詞或者某些典故用在自己的詩中,來表明自己的博學多才。比如把「月亮」稱為「桂華」。直到很多年以後,才明白了自己的淺薄,因為「用典而不露」才是用典的最高境界。

但另外一種「鍊字」是至今仍然追求的。這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描述的「著一字,則境界全出」。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衡量一個細節是好是壞,取決於它能不能把主題襯托出來。也正如圍棋大師吳清源所說的,一手棋是妙手、俗手還是惡手,要放在全局上去考量。

這,就是大局觀。

隨著讀詩、寫詩的增加,我開始注意到這種文學體裁的獨到表現手法。比如排比,比如對偶,比如通感。「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著名的詠梅之句,用了對偶,也用了通感。在從事媒體行業之後,我把很多手法都用到了報道里,特別是標題的製作。比如「滿園春色捂不住,十萬遊人賞櫻來」(武漢大學櫻花節),就是從名句中化出來的標題。

很多人都向我提過這樣的問題:使用這些修辭手法,會不會影響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我認為:修辭是形式,形式服務於內容。只要內容是真實的,使用任何錶現手法都無所謂。

讀詩也給了我很多邏輯、結構上的幫助——如果你能在這樣的文學體裁上展現自己嚴密的邏輯,那真是高手中的高手。細品一下《春江花月夜》——我本想在《為你讀詩》中朗誦,但有人捷足先登,只得換了一首。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再到「可憐樓上月徘徊」,直到「落月搖情滿江樹」,此詩以月出月落的時間為邏輯,並將思人的情緒插入其中、雙線并行,可謂頂級高手的結構布局。

而好詩的開頭、結尾、轉場,無一不是讓人拍案叫絕,比如「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這是多麼大氣磅礴的「導語」;而「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又是多麼引人思量的結尾!

(圖註:我手書的本期公號內容——練字也是讓人沉靜下來的一種方式)

正如辛棄疾的詞所寫,「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在最初的作品里,我往往表達的是一種不知來源的情緒。換句話說,就是窮酸文人的無病呻吟。隨著閱歷的豐富,才漸漸感受到了「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人生境界。

我最喜歡的詩人(詞人),也從李白轉向辛棄疾。大氣是兩位名家的共同點,李白「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氣勢,無人可出其右。但因為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背景更為兇險,他也更容易表現出壯志難酬、抑鬱悲涼的家國之情。

比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 。顧名思義,這是一首給領導(尚書韓南澗)的祝壽之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網查查原詞。但其出類拔萃之處是,把本屬拍馬屁的題材寫得波瀾壯闊,並直抒希望北上抗金、收復失地的志向。特別是「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一句,讓人拍案叫絕。

出自《詩經》的「詩言志」,是對一首詩的最真實、最深刻的描述。不知大家是否仔細研究過毛澤東詩詞,在他的數十篇作品中,使用最多的字是「萬」。幾乎沒有一首詩詞沒有「萬」,甚至,一首詞中會有多個「萬」字。比如「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比如「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比如「萬類霜天競自由」等等。這位紅色領袖一統天下的氣魄和理想,通過這個字表現得淋漓盡致,也無外乎走上神壇的他被山呼「萬歲」。

如果在王國維的話術中,所謂的「志」,就是境界。《人間詞話》其實就講了一個詞:境界。它本來自佛家之語,被王大師演繹成學術與人生的追求。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個永不後悔的人生,是不停追求更高的境界。

我喜歡辛棄疾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創新精神。此前,詞叫做「曲子詞」,是配樂演唱的,所以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但蘇軾和辛棄疾顛覆了這種風格——蘇以詩為詞,辛以文為詞。而從受「用戶」的關注程度來看,他們都成功了。

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創新只能限於內容和形式上。但在今天,因為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的介入,給了詩歌新的展現平台。

今年1月末的一天,我來到了「為你讀詩」的辦公室,面對話筒,開始錄音。作為一個喜歡詩詞的互聯網媒體人,用最現代的傳播手段去表達一千年前的作品,這確實是讓人興奮的事情。

而在我面前的,不再是虛無縹緲的讀者,他們是用戶。在微信公號的後台,他們的性別、地域,與我的關係,乃至使用的手機型號都一清二楚。我需要表達詩人的志向,也需要考慮用戶的感受——比如,因為這個公號的刊發時間是22:00,慷慨激昂的朗誦方式,肯定是不適合的。

在音樂的伴奏下,「寂寞沙洲冷」進入10萬人的情緒中。我沒有許可權進入「為你讀詩」的後台,看到大數據對我讀詩的評價。在前台顯示的評論,自然好的居多。無論好壞,這都可以告慰我遠在天國的爸爸,是他為我啟蒙,讓詩詞伴我成長——在很多時候,課外之功起到的作用,超過處心積慮經營的東西。

也是在最近一段時間,唐代詩人韋應物火了。如果說前兩年的「杜甫很忙」是個無厘頭的互聯網現象,續寫韋應物的「我有一瓢酒 可以慰風塵」,是網友對詩詞熱愛的一次爆發。上萬人參與了這個接力,有些寫得很有味道——比如南海牧鯨人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閑約二鴻儒,黃昏扣柴門。闊談三更后,把盞有餘溫。醉眼四處看,皆為夢中人。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互聯網顛覆了很多東西,包括我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重點。如果從這個邏輯上說,本來就不景氣的詩歌,會死得更快。但為什麼類似「為你讀詩」這樣的公號,也包括續寫經典,會讓如此多的人追捧?

現在能找到的答案是:

1.詩很美。這種簡潔凝練的文學體裁,沒有替代品。任何時代都需要美好的東西,互聯網大大降低了內容的質量,標題黨、謠言泛濫成災,所以,美的東西、深刻的東西就更顯得珍貴。

2.詩言志。其實你寫的、聽的、讀的,不是詩,而是情緒。就如同那句著名的網路語言,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

最後,要和一點晨光公號的冬粉說句抱歉:真的是太久沒更新了。每天,總用忙、難以靜心作為自己不寫公號的借口。其實,寫作才是讓心靜下來的一種方式。而互聯網太讓我們浮躁:開會時,每三分鐘玩一次微信,於是缺少了傾聽;睡覺前,刷半個小時微博,於是缺少了讀長篇的耐心。我們在忙於演講,卻不願靜心寫作;我們在忙於行動,卻很少思考總結,特別是對自己不足的反省。

用一首在烏鎮寫的詞《西江月》,作為補償各位的手段,歡迎批評指正。

烏篷斜出細雨,

小橋流水人家。

泛盡兩岸看繁華,

誤入藕花如畫。

都說江南最好,

紅袖添香更佳。

卻道非我平生志,

夢回金戈鐵馬!

(特別感謝「為你讀詩」的朱衛東老師對我朗誦的指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