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於什麼是物聯網?沒有比這篇文章更全的了!(上)

物聯網是什麼?這大概是你聽到這個詞語后在腦海里浮現的第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在政府機關的工作的人,也許會說:啊,物聯網啊,前些年好像挺火,是不是用互聯網思維搞物流啊?

如果你是一位股民,也許會說:哈,物聯網啊,現在互聯網的概念股漲得厲害,比新能源還厲害,物聯網的概念股也許未來不錯呢。

如果你是一位學生,也許會說:哦,物聯網啊,我聽過,是不是很多前沿科技和高新技術那些,終結者啊,黑客帝國這樣的,超級厲害的。】

但這些都不是物聯網,從字面意義上來看,物聯網就是用網路把物體連接起來,但是其背後卻蘊含著很深的含義。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物聯網的狀態,那一定是:未來已來。那些本來發生在科幻小說裡面的場景正逐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要談物聯網,我們得把「物」、「聯」、「網」這三個字拆開來談。首先,我們來談談「物」和「網」的基本構成:「物質」、「信息」和「聯」。

以一支鉛筆為例,鉛筆是由木材,石墨,油漆等構成的,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物質」;而鉛筆上的商標圖案,鉛筆的用途等就是我們對基本信息處理之後,再加上我們自身擁有的知識而形成的新的較為複雜的信息。

我們通過眼睛感受外界信息,大腦則通過對眼睛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可以知道鉛筆的長短、顏色等屬性,進而可以分析得出「這是一隻XX牌的快用完的鉛筆,我還只能用它寫幾行字了」這樣複雜並有意義的信息。

在這裡,「看」這個動作就是從「物質」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就是一種「聯」,而從「看」到「想」這過程也是一種「聯」。

有了這些概念后,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是原子,什麼又是比特。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而比特是信息的基本構成單元,是一個計量單位,就像不同原子構成世界一樣,比特構成了信息。

在微觀結構上,物質世界和信息世界二者都是由各自最基礎的結構建立起來的,我們人類可以聯網,那麼理論上由物質組成的一切理論上都可以聯網。

所以, 我們再來談談「聯」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這裡可以分為「感知」,「傳輸」,「應用」三個部分來看。

首先,我們需要「眼睛」,才能「看見」,這就是物聯網感知層作用的原理。其主要使用的是感測器。感測器其實由來已久,非但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反而可以說是「老古董」。那讓我們來試著揭開感測器的面紗讓它更性感一點:古代工匠在造房子的時候要確認每根柱子都是筆直的,於是用一塊石頭懸在棉線上確認地心方向,這就是把我們看不見的重力,轉化為我們看得見的棉線;再來看看體溫計,它也是把溫度這種我們人類自身難以通過感官來量化的信息轉化為看得見的汞柱長度;同樣,古典的照相機也是一種感測器,它能夠把鏡頭傳入的光信號轉化為對底片的刺激,最終留下影像。

雖然現在的感測器已經做到精緻小巧,但是其本質上仍然在作著類似的工作。不過不同的是,它們無需把感受到的信息直接傳達給人,而是通過一些技術手段轉化成電磁信號,交給其他後端設備來處理,之後再進一步進行利用。

很多感測器的感知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感受世界的能力,甚至比人類更加精準,就感受物質世界而言已經甩了人類好幾條大街了,「千里眼」「順風耳」神話故事等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更重要的是,大多感測器產生的結果都是可以用數字來計量的。這就代表著,這些感測器產生的信息可以直接用計算機能懂的語言進行傳輸,而且可被用於數據分析。

使用感測器的好處在於,我們人類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很多我們需要的信息是無法感知的,感測器的存在剛好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能夠讓人類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成為我們的第六感官。

其次,我們需要「神經」才能「傳輸」,這是物聯網的網路層的運作方式。WiFi、藍牙、Zigbee,不同的通信協議相當於不同的交通工具。

傳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當我們的信息採集好了之後,如果不能傳輸,那麼信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就像你手上有一批上好的絲綢,但是需在異地進行加工和販賣,如果沒有通過運輸工具將其運輸到目的地一樣,置放在原地的絲綢是多餘的。在絲綢運輸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一個運輸的通路,我們用公路、鐵路甚至運河來運輸;運輸目的地是下游的加工廠,他們那裡可以把絲綢做成衣服再賣錢。那麼,這裡將絲綢比喻成感測器採集到的信息,而運輸工具相當於能夠承載這些信息的載體,而河就是傳輸時用的網路,加工廠就是最終數據處理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船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諸如電信、移動、聯通等公司則更偏向於扮演「運河」或者「鐵路」這樣的角色,是用來承載運輸用的「船」或「車」的。現在物聯網的發展一定程度受限於網路的發展,鐵路不多,運河不寬,車船的載重能力都制決定著我們這張「網」的發展。

最後,我們在工廠加工「信息」,是對信息的處理和運用。這就是物聯網的應用層,這一層面上具有最大的想象空間。因此,有了包括智能恆溫器、智能空調在內智能家居;有了智能手錶、VR在內的智能硬體、可穿戴設備。

那麼,「物聯網」與「互聯網」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概念。互聯網著重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共享,解決的是人與人的信息溝通問題;物聯網則是通過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相聯,解決的是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和決策控制問題。

互聯網與物聯網在終端系統接入方式上也不相同。互聯網用戶通過端系統的伺服器、台式機、筆記本和移動終端訪問互聯網資源;物聯網應用系統將根據需要選擇無線感測器網路或RFID應用系統接入互聯網。互聯網思維影響下的企業,會在與用戶終端的交互上苦下功夫,這就是傳統的入口思維,就是流量的思維。這也是我們現在手機熱、手錶熱、手環熱、APP熱、公眾號熱等熱產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成熟了,其演變可形成全新的商業模式。往後就是互聯網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戶原創內容)應用興起,Facebook、Twitter、天涯、知乎、人人、微博等等。這一批UGC引領了互聯網的一個時代,將人們線下的交流搬到線上,讓人們能夠更方便快捷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除了這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區別。我們舉個例子:現在有某品牌智能空調,你到家之前可以先用手機開啟它,它能保證你回家的時候家裡室溫剛好是你提前設定好的溫度,而離家之後也不會因為忘了關空調而心疼電費,因為你隨時可以在手機上把它關掉。同時,它還能自己除甲醛,控制空氣濕度和氧含量,這種體驗當然不賴。

但是這其中還有一些問題。第一是空調無法自動感知環境,就是說你需要自己關注空調的運行狀態而且親自去操作,這其實是你對「空調工作狀態」及「家裡空氣狀態」這樣的信息進行了判斷和處理;第二就是手機只能實現對空調的控制,而不能同時調節通風裝置和窗戶、空氣凈化器、加濕器等設備來讓室內空氣達到最好的狀態。

物聯網就是想改變這種現狀,讓空調里集成的很多類型的感測器,能夠不間斷地監測它周圍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等環境的變化。比如它可以判斷房間中是否有人及人是否有移動,並以此決定是否開啟溫度調節設備。

這也是物聯網對互聯網的一個巨大優勢:感知層的運用。而對物聯網而言,這些信息的產生和傳輸很大程度上主動的。人將更少地參與到信息的採集和分析,大量不必要親自關注的信息交給設備和網路去處理,從而能夠將人從信息爆炸的困局中解脫出來。

在物聯網時代,需求表達這一過程將被弱化,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將會引領商業模式的變革。雖然在技術手段上,一系列「互聯網+」達到的效果與物聯網已經接近了,但其思路還是存在差別的。未來會產生更多的終端並不是需要用戶去互動,而是實現自動地,智能地直接為人服務。

物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將實現由用戶到製造商的逆向定製,這是智能製造技術和供應鏈發展的一大方向。大規模定製意味著更貼近用戶需求,而且可根據市場反應實時調整產品策略。

預告(敬請關注):

4.26【物聯網】關於什麼是物聯網?沒有比這篇文章更全的了!(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