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庫克時代的蘋果 變成了喬布斯最討厭的模樣

/uploads/2017/04/10/bc9aa825447df4e1a7a618d816c08a96.jpg/uploads/2017/04/10/1ed52a7d45e7b415ef9183f793890e89.jpg/uploads/2017/04/10/3e0e0d1c8d7a8896f1f93cc6a6576b8e.jpg/uploads/2017/04/10/1518fccd3d32ba8e325899efab3db3fa.jpg/uploads/2017/04/10/0f38133ae94791bfe17bab4e27284a01.jpg/uploads/2017/04/10/7471dcf5f464ed3397fa909b8ea63fd2.jpg/uploads/2017/04/10/78417b3ae1ab6b27ed9c87a78b1ce39d.jpg/uploads/2017/04/10/21fea4e29a7164b72fc7025f374e4d4b.jpg/uploads/2017/04/10/1e7d6d3da35fd57b65b22a2edba43675.jpg/uploads/2017/04/10/49882c074e56264651a2c3595d6c2b18.jpg/uploads/2017/04/10/7bd93c9934cf9e71299fa6f43133f7c2.jpg/uploads/2017/04/10/0062d3a4bb12d3d47ffbb56c502b1b05.jpg

本文由看你賣()授權梅花網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我們有幸生於一個得以見證世界快速變化的時代,而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往往是成功的品牌和商業廣告。改變我們生活的品牌與創意不斷湧現,與此同時一些曾經流行的事物逐漸失去話語權。通過「品牌檔案館」這個欄目,我們希望為你呈現品牌成長和流行變遷的故事。

---------

曾經為蘋果公司和喬布斯工作17年的資深廣告人Ken Segall,在2016年拋出過一個討論:如今的蘋果,是不是已經丟了最核心的簡潔精神?

雖然每到新品上市,蘋果零售店還是一樣大排長龍,它的任何風吹草動,在社交網路上,都能引發段子手和蹭熱點品牌的集體狂歡,但仍然有許多人覺得困惑不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庫克時期的蘋果,已經不再像喬布斯時代那麼簡潔。蘋果不斷擴大的生產線、令人混亂的產品命名,甚至是產品本身,都變得越來越複雜。

許多人甚至斷言:失去了喬布斯的蘋果,已經不再是蘋果了。

單從廣告風格而言,我們也能明顯的看到這種變化:直到現在,喬布斯時代的「1984」和「Think Different(不同凡響)」依然被奉為經典,而現在頻繁出街的蘋果廣告雖然保持了不錯的水準,但似乎再也沒有過去那麼震撼了。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缺少顛覆和創新的蘋果,真的變得越來越平庸了嗎?

經典是怎麼誕生的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1980年代。

彼時的蘋果還遠沒有今天的地位。蘋果II系列電腦在經歷了幾年熱銷后正在走下坡路,而1981年問世的IBM PC正如日中天,不斷湧入企業和家庭。毫無疑問,和計算機世界的老大、長期掌控絕大部分市場的IBM相比,蘋果還是個年輕的挑戰者。

1984年,蘋果發布了全新的個人電腦Macintosh,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採用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電腦,和當時以DOS命令運行的IBM PC截然不同。在當年的超級碗,一則名為「1984」的蘋果廣告橫空出世:一群面無表情、像機器人一樣的光頭男子排著隊走進大廳,坐著接受大屏幕上「老大哥」的訓話。這時一個運動員一樣的女子衝進大廳,用鐵鎚把屏幕砸得粉碎。

這支受到喬治·奧威爾政治諷刺小說《1984》啟發的廣告,代表了蘋果當時想要挑戰「老大哥」IBM的野心,反叛、顛覆和憤怒的特質非常明顯。

【1984】

喬布斯後來回憶說:「當時還是家小公司的蘋果,推出了Macintosh,我們想要對當時的巨人IBM說『等等,你的路是錯的,這不是我們想讓計算機發展的方向,這不是我們想要為後人留下的遺產,這不是我們希望孩子學習的東西。你的做法是錯誤的,讓我們來告訴你什麼是對的,就是這台叫做Macintosh的機器,這比你們的電腦好得多,而且它將會打敗你們。』這就是蘋果代表的東西。」

喬布斯挑戰IBM

這支60秒時長的廣告只在超級碗播出了一次,卻引發了空前的轟動。廣告一結束,負責轉播超級碗的CBS電視台、Chiat/Day和蘋果的電話鈴聲不斷,大部分來電都在問:「這廣告在說什麼?」「這是什麼產品?」「60秒廣告為什麼沒有一點電腦的影子?」 Chiat/Day策劃部主任Mary Rainey後來解釋稱: 「我們要讓人們問『這到底是個什麼產品?』 ,我們的點子就是要用廣告來吊人們的胃口,而不是做產品介紹,要讓世界知道蘋果出了一個新產品,這是件大事。」

後來,美國三大電視網和將近50個地方電視台都重放了「1984」,還有上百家報刊雜誌評論這支廣告的現象和影響,最終它被雜誌《TV Guide》和《Advertising Ade》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商業廣告。在廣告播出后100天的時間裡,蘋果賣出了7.2萬台Macintosh電腦。

而另一場經典營銷「Think Different(不同凡響)」稱得上是蘋果的一次重生。

1997年,喬布斯被趕出蘋果已經11年了。由於錯誤的戰略定位,一系列事件打擊讓蘋果已經處在了懸崖邊——市場份額下降、股價大跌、裁員25%、負債纍纍……

生死存亡之際,喬布斯的回歸成為了頭條新聞。曾經掀起個人電腦革命的蘋果面臨著被人們遺忘的風險,連曾經追隨蘋果的人都已經失望透頂。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后,需要讓公司再次得到世人關注,重振蘋果推出Macintosh電腦時的士氣。

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公司面臨財政危機時,通常會儘力減少開支。不過喬布斯並沒有這麼做,他願意投入血本、不光是重塑蘋果的產品,還包括重塑蘋果的形象。

此時的蘋果需要吸引三類不同的人群:第一類是對老蘋果記憶猶新,但已不關注蘋果發展的用戶;第二類是新一代年輕用戶,他們只知道一個蘋果——就是現在病懨懨的蘋果;第三類人最為重要,就是蘋果的員工,在經歷多年壞消息和多款缺乏創新力的產品后,他們急需要鼓舞。

喬布斯重新找來了曾經親密的合作夥伴,廣告公司TBWA/Chiat/Day(Chiat/Day在1995年和TBWA合併),打算開展一次大規模的品牌活動。

藝術總監Craig Tanimoto提出了「Think Different」這個點子並把它發揚光大,他們選出來自各個領域、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標誌性人物,比如愛因斯坦、希區柯克、鮑勃·迪倫、馬丁·路德·金、約翰·列儂、卓別林、畢加索、甘地、愛迪生等等,把他們的大幅黑白肖像印製成平面廣告,並在角落裡打上蘋果標誌和廣告語Think Different,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說明文字。

Think Different

電視廣告「To the crazy ones」同樣採用了黑白默片的的方式,除了那支在《玩具總動員》電視首映后播出、廣為流傳的奧斯卡影帝Richard Dreyfuss配音版本,喬布斯本人也錄製了一次。這支傾注了喬布斯全部熱情的廣告,台詞不僅是在描述蘋果,更像是描述他自己:

「致瘋狂的人: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他們惹事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他們也不願安於現狀。你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尋常事物,他們推動人類向前邁進。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裡的瘋子,但他們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To the crazy ones】

「Think Different」的系列品牌活動,一共持續了5年,是蘋果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營銷。它不僅成為闡述一家公司文化的詞語,還成為了一個能夠精確描述所有蘋果產品的概念。

「蘋果風」的營銷,到底指什麼

時至今日,蘋果不僅是一家科技公司,它獨特的營銷理念和風格也在被世人競相追逐。看看那些把「蘋果風」當作創意梗的品牌有多少就知道了:CEO穿著黑色T恤衫開新品發布會成為國內不少科技公司的標配,包括宜家、肯德基在內的品牌開始模仿蘋果科技感的廣告,就連和科技毫無關係的辣條,只要蹭上「蘋果風」的熱度,都能成為頭條。

一些從喬布斯時代就形成的營銷思路,成為了「蘋果風」的來源。

Ken Segall曾經在他的著作《瘋狂的簡潔》中,論證過這樣一個觀點,即蘋果在硬體、軟體、製造、包裝、戰略、產品發布、公關、市場營銷、零售等領域,「簡潔」都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可以說,「一切始於簡潔」就是蘋果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喬布斯所痴迷的。

比如蘋果的平面廣告大多都是這樣的:白屏打底,展示商品,附上一句凝練有力、極富創意的標題。電視廣告的節奏也很快。除了必要的信息之外,你很難在蘋果廣告中找到冗餘的話語或是花哨的圖像。

蘋果電腦廣告

蘋果電腦廣告

iPhone 6廣告

喬布斯本人就稱得上是個營銷大師,在他展示「Think Different」系列活動的時候,表達過的觀點可以作為「蘋果風」的核心理念——「對我來說,營銷學講的是價值觀。」他說。

喬布斯拿他推崇的耐克舉例,「耐克賣的是鞋,然而當你想起耐克時,你會覺得它和其他鞋業公司不同。人們都知道耐克的廣告從來不提價格。它們宣傳的是尊重偉大的運動員和競技體育。」

因此,你會發現蘋果的廣告賣的不光是產品,還有它背後的文化——顛覆、創新、年輕、特立獨行,而它也聰明地將品牌和一種生活態度關聯起來。

比如蘋果的iPod廣告不是展示產品,而是創造標誌。2003年的這支廣告中,二維剪影的人形在鮮艷背景中盡情舞蹈,廣告里沒有任何產品照片,iPod和耳機也以剪影方式出現。蘋果沒有要求觀眾購買產品,而只要求人們認同廣告中的情感。

iPod廣告

【iPod廣告】

「史蒂夫創造了科技行業唯一一個時尚品牌,」甲骨文創始人Larry Ellison評價道,「人們會因為擁有某些品牌的汽車而驕傲——保時捷、法拉利、豐田普銳斯——因為我開什麼車能一定程度上說明我是什麼樣的人。人們對蘋果的產品有同樣的感受。」

就像那個狂妄、反叛、崇尚瘋子和天才的喬布斯一樣,蘋果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帶著挑戰權威基因的。除了用「1984」公開挑戰IBM,1985年它還推出一支更有爭議的的「旅鼠」:一群人機械地排著隊,像旅鼠一樣跳下懸崖,用來諷刺PC企業用戶。(點擊閱讀原文觀看)

被挑釁的不止是IBM,當時的不少大公司都受到過蘋果這種「待遇」,包括英特爾、微軟,甚至是整個電腦行業。蘋果在2006年起,在4年裡推出了66支對抗微軟的「Mac對決PC」系列廣告,把Mac和PC化為人形,賦予其個性,用兩人幽默互動的方式體現它們之間的差異。

蘋果諷刺英特爾晶元速度慢

PC vs Mac

不過有趣的是,隨著整個行業格局的改變,如今的蘋果不大會用這種挑釁的方式冒犯對手了,而是成為了被攻擊的那一個,比如三星、HTC、安卓的廣告常常把蘋果手機樹成靶子。

蘋果廣告的另外一大特點,是時刻保持和用戶通過人性化、非科技化的方式交流。簡單來說,「說人話」始終是蘋果堅持的溝通技巧。比如它沒有把最初的iPod描述成5GB內存、185克重的音樂播放器,它只是簡單告訴人們:「你的口袋裡可以裝下1000首歌。」

你的口袋裡可以裝下1000首歌

多年來,蘋果的溝通方式像它的產品一樣不斷變化,蘋果設備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們的生活。如今,蘋果廣告通常會用生活場景來展示產品,用情感來勾起人們購買的慾望。

蘋果和御用廣告公司的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

毫無疑問,蘋果之前的廣告都打著鮮明的喬布斯烙印,這和他個人極強的控制欲和完美主義有關。在大多數公司里,首席執行官參與市場營銷是不現實的,但喬布斯對參加營銷會議的熱情,一點也不比參加設計會議的少。

喬布斯認為不能把重大的營銷決策交給別人,他會參加每一次提案,跟進每一項流程。比如在「Think Different」廣告宣傳的時候,他連一幅圖、一個字都沒放過。

喬布斯甚至不允許任何人比自己先看到廣告公司提出的創意,即使是市場營銷副總裁,也不能在他之前審核提案。「我不喜歡有人猜測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解釋稱,「或許我會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亮點。」

史蒂夫·喬布斯

在喬布斯的主導下,許多廣告其實冒了很多風險。不同於大公司把流程和制度供上神壇,蘋果把創意放在第一位。在Ken Segall供職的時間裡,他們沒有測試過一則廣告,無論是印刷廣告、電視廣告還是網路廣告,在廣告投放市場之前,也沒有花錢做過數據調研,甚至有法律風險也不在乎。

這一切離不開蘋果和御用廣告公司的親密合作。從1980年到1985年,蘋果就和這家公司開始了合作,1997年喬布斯回歸后,TBWA/Chiat/Day也回來了。後來,這家公司甚至專門應喬布斯的要求成立了Media Arts Lab工作室。

喬布斯崇尚精英小團隊,他認為參與人數越多,指令就越複雜,需要更多手把手的指導,也需要花更多時間審查工作和提出反饋。因此,在喬布斯時代,蘋果公司的市場營銷團隊不斷調整,但項目團隊規模始終很小。

然而隨著喬布斯在2011年的辭世,事情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蘋果和廣告代理公司TBWA/Media Arts Lab的親密關係已經悄然減弱。二者關係轉變的直接導火索,是三星。

2013年,三星推出了一系列產品,並且投入大規模營銷對蘋果展開挑戰。儘管蘋果表面上不動聲色,但這個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廣告攻勢還是對蘋果產生了影響。Bloomberg報道稱,代理公司沒能有效反擊讓蘋果相當不滿意,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Phil Schiller開始產生結束和Media Arts Lab合作關係的念頭。

接替喬布斯執掌蘋果的庫克也同意:「如果我們需要這麼做,那就開始吧。」

蘋果公司內部自己建立了營銷團隊。小組之間互相競爭,展開新的廣告活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營銷和廣告之中。簡而言之,蘋果公司如今的市場營銷管理,更像大公司會採用的方式,而不像初創公司。

這個傳說中要達到1000人規模的團隊,成立之初就挖了不少來自廣告公司的人,比如W+K,甚至還有Media Arts Lab。有外界評論稱,這是嚴重破壞信任的現象。

這一切變化的根源,是因為市場大環境改變了

許多人把蘋果在營銷上的變化,歸結於庫克和喬布斯個人風格的不同:喬布斯對營銷有超乎尋常的熱情,他迷戀設計和藝術、崇尚天才和瘋子,有反叛精神;庫克則溫和、務實而勤奮,對公眾更加開放和包容。

庫克和喬布斯

但市場環境的改變,或許才是導致這一切變化的本源。

喬布斯是打江山的領袖,而庫克是個把公司繼續做大的繼承者。如今的蘋果,已經不再是那個創業公司,而是市值全球第一的大公司。

和喬布斯相比,庫克不太懂程序,也不擅長營銷和設計。不過從實在的業務數據上看,我們不難發現庫克的另外一種能力:在他的任期,蘋果的營收和股價成功翻了一倍,員工人數也從2011年的6.4萬,增加到了2015年的11萬。

喬布斯對開拓市場的重視程度,顯然沒有對產品的重視程度高。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雖然彼時大陸已是蘋果十分重要的市場,但喬布斯從未造訪過。庫克則不一樣,上任66個月,11次來到。

可以說,此時的蘋果,和初期那個在懸崖邊徘徊的創業公司有了很大的不同——冬粉遍布全球,產品暢銷,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因此蘋果如今不太需要用大規模的品牌活動來讓消費者認識它、了解它,也不需要用一種挑戰者的姿態和競爭對手公開叫板。

但蘋果所處的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外界依然存在對它缺少創新力的批評,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競爭愈發激烈,數字時代的傳播渠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

喬布斯過去的許多堅持,在當時的環境下非常合適,但現在看來變得不合時宜。比如在喬布斯時代,蘋果的廣告幾乎完全集中在電視和印刷廣告上,並且表現出對數字營銷的不屑一顧,這種高冷延續至今——無論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還是的微信、微博,你都找不到它官方「主頁君」的聲音,甚至在Youtube上,它的視頻也從來沒有開啟過用戶評論區。在數字營銷和社交媒體上,蘋果並沒有競爭對手三星有侵略性。

它過去的廣告策略需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做出調整。在2014年,蘋果增加了4個數字代理機構,其中包括WPP旗下的AKQA,Interpublic集團旗下的Huge,以及位於紐約的獨立創意商店Area 17和Kettle。

蘋果從Bubbery和耐克雇傭了多名營銷、市場專家擔任管理崗位,不斷在試水社交媒體。最近蘋果也增加了以社交為主題的15秒廣告的數量,用來宣傳iPhone、iPad以及Apple Watch等產品。

蘋果未來會把重心放在創建數字內容和區域性廣告上。換句話說,過去那種僅用翻譯、讓一條廣告通用全球的做法可能不再適用了,蘋果在未來會在不同區域推出有針對性的廣告。

這導致它需要重塑和代理商TBWA/Media Arts Lab的關係。這家擅長製作電視廣告的公司,也必須在在數字化、社交、數據分析上增加投入。

於是你會發現,面向更廣闊大眾市場的蘋果,廣告開始關注普通人的日常趣味,越來越溫情了。但奇怪的是,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偏偏會把「酷」和亞文化、反叛聯繫在一起,越是出位,越讓人念念不忘。而那個溫情脈脈、不那麼高冷的蘋果,總讓人覺得缺少點什麼。

就像有人評價的那樣——蘋果從一個桀驁不馴的年輕人,變成一個聽話上進的優等生。這大概是面對時代變遷,必然會發生的一種變化。

看你賣:一個認真研究營銷和創意的地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